“营改增”对供给侧结构调整下的皖江经济带服务产业的影响探讨

2017-03-08 02:56:12赵倩程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7年7期
关键词:皖江征管税负

◆赵倩程

“营改增”对供给侧结构调整下的皖江经济带服务产业的影响探讨

◆赵倩程

2010年国家出台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面布局,皖江城市带在中部经济的规划中脱颖而出。其中,尤以服务产业的飞速发展和对第一、二产业的强劲带动势头引人注目。适逢2012年流转税改革 “营改增”在安徽由试点至全面推行,五年来为企业及社会减税减负效果显著。笔者探讨在供给侧结构调整背景下“营改增”的税收政策红利对皖江城市带服务产业深层发展的助力及尚存的问题,尝试提出一些建议。

“营改增”;供给侧;皖江城市带服务产业

2010年1月,国务院决定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这一举措通过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优化引导与配置生产要素流动,聚集发展合力,借助中部地区地理承接区位优势与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全面推进了皖江地区的产业升级与规模扩张。其中,尤其以现代服务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与快速的规模扩张进程令人注目。2012年10月,流转税改革“营改增”开始在安徽交通运输、部分现代服务、邮政、电信等行业率先试点,并自2016年5月开始全面推行。 “营改增”后,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我省GDP中的比重由初期的31.2%上升至43.7%。可见,“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效果显著。

一、“营改增”对皖江城市带服务产业的积极影响

(一)为地区及行业税收减负。“营改增”自2012年10月在我省施行以来,截止2016年底,我省共有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纳税人51.4万户,比2012年增加了48.3万户,增长15倍,大幅度降低了服务行业的整体税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税收政策环境。

从表中数据曲线可以看出,自2012年我省实施“营改增”后,财政税收总收入增速大幅回落。原因之一是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实施,具体来说,例如在原有增值税率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税率档次;增加了抵扣项目与金额;扩大了税收政策的减免优惠范围;适用“即征即退”政策以减轻企业税负;在价格博弈中施行税负转嫁等。如此一来,有利于企业节省资金,用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创新,降低企业成本,弥补技术短板。“营改增”后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我省GDP中的比重由初期的31.2%上升至43.7%。

(二)助推皖江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今世界经济,第三产业飞速发展,挑起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大梁。皖江城市带服务产业在内外有力环境下依托国家区域经济规划,借助长三角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在税收等政策红利助推下蓬勃发展。“营改增”作为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有机组成,通过重新规划增值税税率、增加税收优惠性措施,不仅发挥调税减负的作用,更是通过营造良好宽松的税收环境助推服务产业的结构升级与优化。企业借助增值税发票抵扣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内部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技术升级,吸引并集中投资和生产要素,从而促进地区行业良性发展模式的形成,推动产业由低端集成化经营过渡向主业精良、辅业专业的高端发展模式;此外,“营改增”通过打通增值税抵扣环节与链条,促进产业间渗透融合与专业细化分工。如今,皖江城市带服务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固定资产及生产技术投资更新换代周期大幅缩短,就业人数与单位大幅增加,为地区创造大量税收及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二、“营改增”在施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然,在肯定“营改增”减税减负及促进产业升级、提振经济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营改增”在实际施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探讨与反思。

(一)部分行业税负不减反升。在“营改增”中,部分行业,如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物流类行业企业税负不减反增,以我省安得物流为例,“营改增”前,年均营业税实际负担率为1.3%,而“营改增”后即使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实际增值税负担率增加到4.2%,税负增长率达123%。

此外,皖江地区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及鉴证咨询服务业企业的运营成本主要由人力成本、房屋租金及物业管理成本组成,而这部分成本支出则不能进行抵扣,导致这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营改增”中获益不多。

(二)涉税征管风险加大。“营改增”前,增值税率仅设17%、13%两档(小规模纳税人按3%征收),“营改增”后,增设了11%(建筑业与交通运输业适用)与6%(现代服务业适用)两档,多档税率增加了征管成本与难度;此外,征管程序主要依赖于“以票控税”的征管程序,任何一方如果出现问题,会导致征税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从而给偷税漏税行为以可趁之机。

(三)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冲击,引发政府职能缺位。“营改增”前,营业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税种,“营改增”后,增值税由国税负责,中央与地方按照75:25进行分配。另外,地方税收还负责对交通运输业进行税收补贴,使得地方经济压力骤增。从图1可以看出,我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持续下滑,在国家整体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使得地方财政面临税收与经济萎缩的双重压力。其次,“营改增”后,地方主要税种缺失,弱化了地方税收的财政功能,不利于地方财政收入稳定,造成过度依赖中央财政,引发地方政府职能缺位,影响地方事权的发挥。

三、改进建议

(一)加强征管力度,完善税收管理模式。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实施“信息科技化”管理模式,加强纳税评估与涉税风险防范。首先,调研、掌握纳税人企业经营特点与运作模式,梳理行业特点、政策要点、管理难点、风险点和评估指标,加强行业规范。其次,加强纳税义务教育,完善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的技术,堵住技术漏洞,杜绝虚开发票的违法行为;完善外部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利用,多部门联动通过多维度多层次信息数据对比,挖掘政策管理过程中的不到位及风险点,规范治理税收征管。

(二)简化税率、扩大增值税进项税抵扣。“营改增”后,现行增值税税率实行四档税率。但在实际操作中,税务征管部门较难区分,给税收征管带来难度,造成税收流失。因此,建议结合起征点和一般纳税人标准的修订,取消小规模纳税人制度和征收率,尽快清理简化增值税税率,全面打通抵扣链条。

为解决个别行业税负反增的现象,从扩大增值税抵扣项目入手,实现“以扣抵征”,为企业减负,例如促使企业固定资产更新升级、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力等成本无法抵扣的现象,根据调研情况出台可抵扣劳务支出费用以及人工报酬的具体抵扣项目。此外,建议出台增值税改革后续补充规定,就进项税额多出部分直接“退税”处理,减轻企业税负且体现了税收政策的灵活性,节省了税收征管成本。

(三)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完善地方财政体系。“营改增”后,面对地方财政税收损失的问题,按照“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原则,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合理调配共享税的比例,适当提高地方分配比例系数,解决地方财力亏损的问题;地方应在规范税收秩序的前提下,统筹重组地方财政税种体系,完善主体税种,加大对小税种的征收管理,同时积极调研新税种,尤其完善以财产行为税为中心的主税种,以满足地方财政需要,这也必将是未来地方财税改革的趋势与发展方向。

(四)强化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合理进行税收筹划,加强科学的会计核算工作。纳税人应加强自身合法纳税的法律意识,自我杜绝偷税漏税逃税的行为。并在企业自身经营方向、财务管理水平及风险管控能力的前提下,遵守法律法规,结合内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税务筹划方法。加强增值税发票的开具管理工作,建立科学的会计核算工作程序与制度,使得企业纳税工作科学合理有序进行。

结论:顺应世界服务产业发展潮流,随着国家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供给侧政策的出台,皖江城市带的现代服务业必将成为地区经济新增长点,带动中部经济迅猛发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国家从税收政策方面对现代服务业给予支持的尝试,也是国家对经济改革作出的有力探索。未来,国家必将继续出台更多政策制度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增长,从而提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彭保红,董玲敏.盘点“营改增”后暴露出的主要涉税风险[J].财务与会计,2014,07:53-54.

[2]庄天宝.浅谈全面“营改增”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J].中国市场 ,2016,11(40).

(作者单位:安徽三联学院财会学院)

猜你喜欢
皖江征管税负
当前个人所得税征管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营改增”条件下建筑企业如何降低税负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小鲟”过皖江
中国三峡(2016年5期)2017-01-15 13:58:48
环境保护税征管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基于《环境保护税(草案)》征管模式的思考
交通运输类快递业营改增税负比较及对策
中国适度税负水平的估计
个人房屋租赁税收征管的实践与探索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20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对外经贸(2014年1期)2014-03-20 13:58:12
企业税负、就业税盾与就业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