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颖俏,刘朝晖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835)
智慧推动,让多瑙河畔的珍珠更加璀璨
——以维也纳智慧城市为例
宗颖俏,刘朝晖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835)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将绿色生态理念、智慧信息技术和规划建设平台有机结合,通过信息技术层面支持,在城市管理、交通出行、能源利用等方面实现智能化发展应用。论文重点对维也纳智慧城市的具体行动和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可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智慧城市;维也纳;绿色生态;节能环保
【课题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管理和多规信息融合技术研究与示范”(2015BAJ08B01)
近年来,维也纳快速成长为国际城市中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突出的先导城市,并在智慧城市概念、项目和解决方案等方面都取得显著突破,如2011年12月,“智慧城市维也纳”项目获得第一届世界智能城市奖,2016年在美世咨询公司关于全球城市生活质量排名研究中,维也纳位列顶级城市之一,其中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尤为突出。[1]维也纳市提出多项智能建设项目,并不断评估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同时与社会广泛合作,汇聚多方力量,打造成节能减碳、交通畅顺、土地合理利用的欧洲领先智慧城市。[2]
2.1 城市概况
图1 多瑙河畔维也纳城市风光
作为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2010年以来,维也纳每年都被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自然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社会稳定,基础设施人性化,拥有悠久的资源保护传统。维也纳GDP占奥地利的27%,约有23%的企业和25%的员工集聚于此,第三产业就业者占80%以上,突出了维也纳在奥地利经济中心的地位,在欧洲也处于前列。(见图1)
2.2 机遇与挑战
当前,维也纳面临的最显著的城市问题是城市人口激增,以及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由于人口增长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导致对城市住房和基础设施的需求大量增加。根据奥地利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至2011年维也纳城市人口已经达到170多万。在2009年进行的预测认为,至2030年维也纳城市人口将增长13%,至2050年则增长22%。事实上在2010年,维也纳城市人口的增长已强于预期,预测增长8000人而实际增长15000人,几乎达到两倍。[3]人口的扩张导致能源过度消耗、资源紧缺。此外,由于缺少大型工业项目和大型生产基地,导致维也纳的能源效率比重相对较低,仅为奥地利国家的12%。
自古以来,城市一直是创新的中心,大都市将在科学、技术、文化和社会创新的驱动力的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维也纳意图在未来挖掘变化和动态增长的机会,成为创新之城、活力之都,通过“智慧城市维也纳”等一系列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开展实施,寻找到诸多挑战的解决方案,优化提升公民生产生活质量。
3.1 愿景和任务
“智慧城市维也纳”将城市定位为欧洲智能研究和技术领域的领导者,涵盖三个方面的目标,即城市智慧发展道路、提高能源效率和保护环境气候、最终建成绿色城市。重点聚焦于如何“智慧化”地解决气候和能源问题,主要任务包括:城市能源系统的宏观管理,高效率的生产和供应技术,智能网络和热能供应,低能源需求的活力建筑,发展环保、高效节能、低碳排放的活动系统。[4]
根据以上目标,维也纳制定了“2012-2015年行动计划”(短期)、“2020年路线图”战略(中期)、“智能能源展望2050”(长期)等项目计划,借助“智慧城市维也纳”将城市定位为欧洲智能研究和技术领域的领导者。从维也纳智慧城市发展来看,绿色城市发展与提升能源效率和保护环境气候联系在一起,并在城市规划层面得以实施,从而与智慧城市框架和绿色城市建设的目标融合发展。
维也纳智慧城市建设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资源、生活质量和创新。该计划建设成效表现为以下内容:在科技创新方面,维也纳计划将于2030年成为欧洲最具前途的跨界创新区域之一,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公司的研究单位,引进和培养国际顶尖的研究人员和学生,到2050年成为五大欧洲研究和创新中心之一。在生活环境方面,至2030年,维也纳城市绿色空间所占比例必须保持在50%以上,同时营造有吸引力的高品质住房环境,保证维也纳居民负担得起的住房,不论其背景、身体和心理状况、以及性别认同,都可以享受到友好、安全的生活条件,丰富城市的多样性。在经济发展方面,到2050年将实现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的购买力达到最高水平,进一步加强维也纳在中/东南欧地区的首选公司总部城市的地位,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出口量中的占比提高到80%(相对于2012年的60%)。在医疗教育方面,将建立维护强大的、公平的社会公共医疗保健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进一步加强青年人群和儿童享受远程网络教育的水平。
3.2 专项行动
图2 维也纳智慧城市方案策略
(1)能源高效利用
维也纳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目的之一是尽可能地保护资源、充分实现能源高效利用,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加强热量利用和开发应用可再生能源,减少最终能源消耗。维也纳能源系统在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能源和余热进行发电。深入挖掘和开发具有相当大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供热系统,例如深达300m近地表地热和太阳能。利用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发电系统产生绿色电力,大幅度降低净化废水的巨大耗能,目前15座水电站产生约6500万kW·h的电力,相当于满足约20000户每年的电力需求。[5]
(2)低碳环境保护
基于欧盟的节能减排计划要求,维也纳积极响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维也纳市提出“气候保护计划”,目标预计至2020年,涵盖37个领域385项措施,涵盖能源、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结构、采购、废物管理、农业和林业、自然保护和公共关系等。通过降低耗能、提高利用率,从而减少CO2排放量,实现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至2030年下降至少35%、至2050下降80%的目标。同时,维也纳政府也将利益相关者的协商过程纳入到节能减碳行动中,交通运输和土地使用规划的变更使维也纳成为欧洲智慧城市技术中主要的成员。(见图2)
(3)智能交通出行
在维也纳市,汽车出行数量的快速上升,导致其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并且城市空间无法集约利用,这意味着与维也纳打造城市居民的高品质生活的目标极为不符。然而,交通的“智慧型”转变,充分满足高质量的生活与短距离的要求,步行和自行车有利于可以长期改善城市公共服务。维也纳市政府大力推行绿色出行,修筑新的自行车道,生产清洁环保的现代电车,鼓励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等公共交通方式,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见图3)。按照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发展目标,到2020年,维也纳市民自驾机动车出行比例将从2001年的32%减少到25%,而自行车的使用率提高到8%,整个公共交通使用率也将从2001年的35%提高到40%。
(4)建筑结构更新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人口增长,据估计,至2025年大约有12万个新建筑,数量庞大的社区和非营利性存量住房是实现生态导向的可持续发展住房政策的先决条件。通过建立新的建筑节能计划和实施高能效、零能耗标准,将城市社区与新能源供应系统项结合,更新转变建筑结构。
(5)公共基础设施
维也纳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功能性方面较为完善合理,如供水、污水处理,以及废物的回收利用和管理,制订了比较完备的标准规范体系。对于污水处理、废物再利用和废物处理等问题,有针对性的推行使用雨水管理和废物管理计划,在这一领域维也纳市的性能标准在国际范围内非常高。此外,维也纳的垃圾焚烧厂既环保又兼具艺术性外观,是实践绿色经济理念的范例。(见图4)
图3 维也纳智慧交通
图4 维也纳垃圾焚烧厂
(6)电子政务服务
信息和通信技术作为维也纳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为公共数字化服务塑造多样的创新方式。维也纳致力于开放的政府原则,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电子政务服务,如虚拟办公室或开放的政府数据目录,借助三年内全面覆盖无线局域网这一计划,创新的应用程序将用于能源、健康、文化、环境、运输或住房等各领域,从而提高居民和企业的使用强度,有助于保障公民利益。
4.1 维也纳智慧城市建设经验
奥地利维也纳通过智慧城市项目克服了绿色城市建设进程中的技术和平台问题,在气候保护、能源利用、交通组织等方面都取得突出成就,成为全球知名的绿色城市和智慧城市。其成果和经验总结如下。
(1)在城市规划方面,“智慧城市维也纳”关注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的智慧、绿色结合,约束城市快速扩张,实现能源节约和零碳排放的发展。首先,关注城市人口高速增长对城市住房和基础设施提出的多样化要求,认为未来城市规划必须首先要关注能源利用效率,保证城市能够充分满足未来更多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其次,在能源利用增加的基础上,对气候保护和城市环境质量都提出新的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评估报告中,对于气候保护和环境质量都提出相应目标和行动,包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有吸引力的城市设计、绿色开放空间等。
(2)在环境保护方面,以两种发展路径进行实施。一方面对现有能源设施、交通设施等进行智慧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碳排放水平。另一方面开发新的示范项目,例如,阿斯本(Aspern)湖畔地区建设了能源利用和提升效率的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其成为欧洲最大的气候保护示范工程之一。
(3)在建筑物改造方面,以智慧项目提升排放与节能标准。结合生态性与实用性,优化更新建筑结构,建筑材料、雨水处理系统、太阳能供电采暖、节能照明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生态绿色零能耗。在提高生活居住质量的同时,满足对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最大程度地节约利用资源、降低污染。
(4)在交通设施方面,结合信息化、智慧化的手段构建公共交通系统,鼓励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城市交通总体规划体现出维也纳的战略交通理念,制定明确的交通运输政策,充分考虑地方、区域和全球发展的优先次序。
(5)在公众参与方面,重视社会包容,着重考虑到所有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确保顶层生活质量。维也纳智慧城市战略框架是针对城市的所有目标群体:包括维也纳的公民、企业、非营利机构,着眼于意图保持并进一步发展城市宜居性、社会包容性、以及未来几代的动态城市空间。
4.2 对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启示
(1)智慧城市需要有智慧的政府、智慧的政策和智慧的环境,实现城市的智慧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环境各方面达成平衡。以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保障、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为抓手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提供快速、安全和友好的空间,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水平。
(2)关注低碳节能,打造宜居城市。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电子信息化服务的高效便捷,积极拓展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物流等更多领域,推进智慧应用和改造,同时建立健全相关能耗及排放规范体系,加强管理平台及信息基础设施实施标准化,加强监督和实施。
(3)成立智慧发展联盟,加强产学研合作,即推动与高校、研究机构和商业之间的合作,促进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坚持创新驱动,扩大全球辐射链接,形成完整特色产业链,助推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智慧化。此外,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充分利用民间及社会资本,以及PPP、BOT等运营模式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城市作为商业中心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竞争力。
(4)智慧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病”,打破发展瓶颈,引领城市新形态,带动新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智慧城市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尖端的智能系统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和社会创新,在以教育为基础的前提下,科研、技术和创新产生出新的智能技术和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通过市场经济将这些解决方案变为现实,并提供大众就业,形成整个良性循环发展模式。针对国内较大城市较为突出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以及中小城镇传统产业发展滞后、内生动力不足、特色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应当充分借鉴国际智慧城市的社会发展模式和环境治理理念,对其进行科学的诊脉治疗。
(5)通过构建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整合归集、市区(县)协同共生、运行安全高效的城市智慧建设体系,形成分布式网络结构的新型城市形态,使智慧城市从“单点智慧”走向“群体智慧”,推进新型产业发展,达到高效的投入产出,优化配置有效资源,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实现科学管控达到预期目标,以加速新型城镇化、信息化融合发展。
[1]维也纳:以“智慧城市”推动“绿色城市”建设[EB/ OL]. 智能交通技术, 2016-08-10.
[2]世界十大智慧城市之维也纳的建设路径[EB/OL].国脉物联网, 2013-12-05.
[3]李健. 维也纳打开了智慧城市这扇窗[N/OL].中国经济导报, 2016-05-28. http://www.ceh.com.cn/ shpd/2016/05/924612.shtml.
[4]【国际城市观察】“智慧城市维也纳”计划[EB/ OL].国际城市观察, 2016-05-28.
[5]Smart City Wien Framework Strategy[Z].Vienna City Administration, 2014-06-25.
宗颖俏(1991~), 女, 山东济宁人, 硕士,规划师, 从事城市规划设计。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Illuminates the Danube’s Pearl——A Case Study of Vienna Smart City
ZONG Ying-qiao, LIU Zhao-hui
(Chinese Society For Urban Studies,Beijing 100835,China)
Vienna,the capital of Austria, is combined with the green ecological, the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lanning platform during the process of smart city. By means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t will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applications in urban management, transportation, energy utilization and other aspects. The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specific action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Vienna smart city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smart city; Vienna; green ecology;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