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阵地的“雷达神医”
文·图/陈赟 高义文
鄂西山区腹地,一场空中突击突防实战演练如期拉开战幕。
就在战斗打响的两小时前,担负情报保障任务的某型雷达却突然“趴窝”了,全体指战员的神经立刻紧绷。说时迟那时快,随着三声急促的警铃,只见一个消瘦的身影如疾风般往山上蹿,看到这个大步流星的身影,官兵们紧张的神经又稍稍放松了。
大约10分钟后,那个消瘦的身影从阵地上走下来,身后的雷达天线又开始运转。
“陈技,怎么不跑了,刚才快得像道闪电呢!”
“也得让陈技缓缓劲儿啊,他要是累坏了,咱们的雷达就没人保障了。”
听到战友间的对话,陈雁飞心里是欣慰的,自己累了点,雷达的“病”却被治好了。
“此次雷达装备的临战故障,主要是伺服系统的控制台短路造成的,用我以前总结的‘望闻问切法’维修,故障修复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现已修复完毕,绝不影响战斗情报保障!”
在战斗形势研判会上的发言者正是陈雁飞,空军上士,现任中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雷达技师。提起他,全旅官兵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的,战友们都喊他“雷达神医”,当故障发生时,他总能手到“病”除,让雷达装备发挥出最佳的作战效能。
刚入伍时,皮肤白净、面带腼腆的陈雁飞俨然一副“书生相”。他是一名直招士官,经过院校的短期培训,就被直接分配到了一线岗位从事技术保障工作。尽管自己在地方大学的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但对雷达的了解几乎为零,见都没有见过,更何况是技术含量较高的维修保障。面对眼前的某型高机动雷达,他知之甚少,基本不具备维修保障能力。于是他边干边学,利用业余休息时间刻苦学习雷达维修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同志请教,直到弄明白解决问题为止。很快就熟练掌握了雷达发射、接收和信号处理等各个分系统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某器件故障频繁、返修率很高,询问厂家后得知,此问题一直较为突出,目前还处于技术空白区,尚未攻破。对此,陈雁飞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弥补这一不足。经过技术攻关,他率先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带着一线的技术保障维修经验,主动请求到雷达装备生产厂家交流学习,同雷达厂家设计师共同探讨技术难题,废寝忘食、反复论证,最终这一技术难题被陈雁飞破解。他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感染了整个车间的人,该型雷达总体设计师更是感慨:“这不仅节省了成本、提升了雷达作战能力,也为我们的科研工作填补了技术空白。”
“雷达装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情报质量的高低,我身为雷达技师,首要任务就是降低故障率,提高作战效能,为可靠优质的雷达情报尽最大的努力。”陈雁飞就是这样,说到做到还要努力做到最好。
前不久,另一部高机动雷达参加演练,当到达指定阵地展开架设后,却出现了问题,改机技师也没遇到此类问题,只得上报前线指挥部请求支援抢修。此时,陈雁飞所负责的雷达装备正准备进行年维护,红头文件已下发,即日开工。当他得知这一特殊任务后,连夜出发径直奔赴千里之外的雷达阵地进行战场支援抢修。到达阵地后,发现现实情况比想象的更加复杂,加上天公不作美,长时间下雨,雷达故障抢修根本无法在户外进行。针对这一情况,陈雁飞首先与前线指挥部进行了沟通协调,采用边等边干的办法,利用雨停间隙,分秒必争加紧抢修,并对此雷达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共检修排除故障13项。完成支援抢修后,陈雁飞把工具一收、行囊一背就立刻返回连队进行雷达装备年维护工作。
陈雁飞常年扎根深山、奋战在技术保障最前沿。他以站为家,苦厄的条件没能阻挡他成长的脚步,从事技术保障工作,他爱护装备就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遇有恶劣的雷雨风雪天气,依然会看到那个大步流星往装备阵地上蹿的身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初的小学徒,如今已成为作风优良、技术精湛的兵专家,能独立保障多型数部雷达装备,科研成果颇丰。
如今,坚守一线的陈雁飞,每天早晨依旧迎着第一缕霞光奔向山头的阵地;傍晚,伴着夕阳下的余晖,他的身影也被长长地映在了这条山间的小路上。★
责任编辑: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