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小彭+胡瑞庭
摘要:辽宁沿海经济带是东北三省的出海口,处于东北亚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带的交汇带,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着眼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重点研究了产业结构的发展问题,力图为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辽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基本素材。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辽宁沿海经济带由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地市组成,经济发展既面临全国普遍面临的三期叠加等共性问题,也存在一些自身经济发展所特有的问题。整体而言,经济增长过多依赖投资拉动,依赖资源等要素投入,对资源与生态环境损害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过于偏向了第二产业,偏向了重化工业,产业链低端重复,技术创性能力不强,競争力较弱。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提升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与社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与社会发展水平。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现状与趋势
2014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总体上均表现出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过低的现状。下面分别分析六个城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1.大连市产业结构现状与变化趋势
2000年,大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5亿元,占GDP的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17亿元,占GDP的4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88亿元,占GDP的44%。
2014年,大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41.8亿元,占GDP的6%; 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696.5亿元,占GDP的4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517.2亿元,占GDP的46%。
2000年到2014年大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到2004年上升,在2005年小幅度回落,紧接着2006年又开始上升,一直持续到2009年,之后保持在50% 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05年和2009年出现峰值,其余年份在45%左右波动。
2.丹东市产业结构现状与变化趋势
2000年,丹东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3亿元,占GDP的1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4亿元,占GDP的3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6亿元,占GDP的44%。
2014年,丹东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44.7亿元,占GDP的14%; 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59.3亿元,占GDP的4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18.6亿元,占GDP的41%。
2000年到2014年,丹东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10年之前都在上升,在2010年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10年之前都在下降,在2010年之后连年小幅度上升。
3.锦州市产业结构现状与变化趋势
2000年,锦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0亿元,占GDP的2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3亿元,占GDP的37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3亿元,占GDP的37%。
2014年,锦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01.6亿元,占GDP的1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42.7亿元,占GDP的4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33.5亿元,占GDP的39%。
2000年到2014年,锦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逐渐降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起逐年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从2005年起逐年下降。
4.营口市产业结构现状与变化趋势
2000年,营口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6亿元,占GDP的1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3亿元,占GDP的4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2亿元,占GDP的37%。
2014年,营口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10.5亿元,占GDP的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16.9
亿元,占GDP的5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63.6亿元,占GDP的42%。
2000年到2014年,营口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05年上升,之后下降,再于2008起稳步上升至2014年的5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02年到2004年上升一段时期后,在2005年下降,2006年到2008年逐渐上升,但从2009年到2014年,又开始下降。
5.盘锦市产业结构现状与变化趋势
2000年,盘锦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2亿元,占GDP的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26亿元,占GDP的7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1亿元,占GDP的17%。
2014年,盘锦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14.6亿元,占GDP的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39.3
亿元,占GDP的5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50亿元,占GDP的34%。
2000年到2014年,盘锦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8%左右徘徊;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大幅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大幅上升;但2010年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又逐渐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渐下降。
6.葫芦岛市产业结构现状与变化趋势
2000年,葫芦岛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4亿元,占GDP的1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3亿元,占GDP的4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3亿元,占GDP的39%。
2014年,葫芦岛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5.1亿元,占GDP的1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19.6亿元,占GDP的4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06.9亿元,占GDP的43%。
2000年到201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不大;第二产业增加值在2004年和2007年出现两次峰值,2009年降到最低点,之后逐年回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正好与第二产业反向。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与成因
1.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存在问题
2000年到2014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各个城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虽然在稳步提高,但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在下降。特别是锦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26%下降到2014年的15%,下降了11個百分点。营口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15%下降到2014年的7%,丹东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19%下降到2014年的14%。
2000年到2014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各个城市的第二产业增加值虽然在稳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大连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除了盘锦市由2000年的76%下降到2014年的57%和葫芦岛市从2000年的46%下降到2014年的44%以外,别的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大连市从2000年的47%增长到2014年的51%,丹东市从2000年的37%增加到2014年的45%,锦州市从2000年的37%增加到47%, 营口市从2000年的48%增长到2014年的51%。
2000年到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除了丹东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44%下降为2014年的41%以外,大连市、锦州市、营口市、盘锦市和葫芦岛市分别从44%、37%、37%、17%和39%增加到46%、39%、42%、35%和43%。可见,沿海各市第三产业都出现了比重增加。
2.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问题成因分析
第一,过度追求GDP增长速度与投资导向。第二产业比重过高,部分是由于各级政府都按GDP总量和增速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
第二,规制体制不完善。或因为过于追求GDP增长率、或因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没有意识到完善规制体制的重要性,结果虽然得到了一时的GDP增长速度,但失去了当前和未来经济的竞争力。
第三,市场竞争不充分。在银行、电信、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市场开放不足,市场准入受到的限制过多,导致服务业领域市场竞争不充分,在很多服务业领域中存在不少垄断现象。而这些服务业领域中的绝大部分都直接影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企业的盈利水平。
3.完善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继续降低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促进辽宁工业向上游产业链的研发设计等环节延伸,向下游生产性服务业延伸,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政府应逐渐转变以GDP为唯一考核标准的考核机制,完善政绩观与政绩考核。应该不再设定GDP增长预期目标,禁止各级政府考核和追求GDP增长率,而是强化地方政府对民生、就业、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公共卫生、产品质量规制的考核与问责。
第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电力、自来水、供热等领域的非自然垄断业务,放开市场准入,促进有效竞争。放开服务业的市场准入,促进民营经济进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金融服务业、软件业、信息产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产业的发展,促进辽宁经济由第二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占主导转变。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阚小彭,女,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会计硕士,负责本篇论文的组织与撰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