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万亿元的财险里72%竟然是由机动车险承担,与此同时,车贷履约险也开始活跃,履约险对于汽车金融资产证券化不无帮助。第三届安亭国际汽车金融论坛围绕汽车金融与汽车保险的融合与共生展开对话。
建元资本董事长兼总裁王炜主持讨论,参与嘉宾分别是:PICC车辆保险部总经理及总核保师方仲友,天风证券资产证券化业务线负责人黄长清,安邦保险集团汽车金融总经理李超,上海评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OO陆炜文,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副总经理乔焜。
UBI与车险
王炜(建元资本董事长兼总裁):刚刚讲互联网、大数据、金融科技,但是事实上,还有一个问题就在于机动车保险,大家知道,财险里面今年的保费收入有1万亿(元)左右,其中70%是机动车贡献的。
方仲友(PICC车辆保险部总经理及总核保师): 72%。
王炜:我们看到汽车保险对于财险的贡献这么大,但是赔付比例较高。在财务上,作为营利性的组织,财务没有盈余,显然不能保证行业有可持续的发展。所以,费率市场化的迎来改革,但这里面似乎没有技术支撑。
所以,我们如何看待费率市场化改革,新兴技术UBI?如何看待它在改革中扮演的角色?近期能否做到个体相对精准的评估?
陆炜文(上海评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OO):我们是做驾驶员的评价分析,国外这个概念已经有十多年了,是基于行驶里程、驾驶习惯来做评估。
很早以前,机动车辆保险都是从车的,无论个人如何,数据只能掌握这个车。现实情况,我们做今年的费改,结合了个人的违章记录,把商业险费率做了差异化。
保险格局形成了寡头垄断,财险市场有70多家公司,前三家占据近65%份额,人保一家就比第二第三家加起来都大。前20家排名可能占96%的市场份额。
那么,中小保险公司怎么生存?大家知道保险,不一定就是风险管理,还有现金流。现金流如果做得好,公司还是可以经营。所以这几年的车险保费,推动了市场的良性发展。
由于行业背景关系,政府制定方向政策,更多听大公司的声音。很多小兄弟在迷惑,都听老大哥的,还要我们干什么?于是,我们把国外模式引进过来,通过駕驶员分析,通过云端大数据,以此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
差异化也会给中小保险公司机会。现在很多保险公司,在监管条件下出台了一些变通的办法,比如机场代泊、酒后代驾,还有保养的赠送业务。我们的技术,不光给保险公司,还给主机厂,以此促进车型销售。
王炜:UBI是基于车联网的基层技术。方总代表最大的财险,我们问问老法师。
方仲友:人保的市场份额是33%多一点,承保利润率占行业80%以上,为什么说人保会盈利?因为大数据用得比较好,我部里面有三个处专门研究数据,承保处是风控,资源处是定价。
很多人问我,中国车险行业UBI什么时候能推出来。无论是形似还是神似,UBI肯定会用,深和不深,各家保险公司肯定是不一样的。
我想讲一个问题,说大数据也好,车联网也好,有几个短板比较明显。
第一个,大家想跨界颠覆某一个行业,99%的企业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如果有这个梦想,一定自寻死路。今年6月份以后,很少有人讲“互联网+”金融了,而是金融科技,这不是字的变化,是质的变化。金融公司,一定讲线下服务的重要性,风控是线下的,跨界携手才有未来。
第二个,洞见趋势的后面一句话是巩固优势,联手共创某一个事情。优势是顶不住趋势的,正因为有这个感觉,所以人保是开放的,是学习的,成本结构最优的时候一定是合作的。趋势很重要,动机更重要。如今,甚至90%互联网企业进入困难的冰河期,如何渡过,在于是否抱团。
王炜:方总,在车险UBI背景下,您认为如何更好的利用外部数据?
方仲友:第一,我们一定会专业化做这个事情,向有经验的公司寻找合作。第二,跟大数据公司合作,具体做到什么程度是最经济的,这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
我们不会做大包大揽的事情,会根据自己的数据格式,买一部分的数据,或者定价系统进行差异化精细化处理,提出UBI模型,从而进行合作。人保目前的目标是为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通过大数据,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布局。
车贷险条件
王炜:在座的可能会听到说UBI,似乎跟汽车金融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基于承保和赔付,这需要更精准的技术手段。作为汽车金融机构,无论是融资租赁还是厂商金融,抑或银行,他们在借助不同数据来源,进行更精准的风险把握。
但是我们担心,假设两方的匹配,因为流程、理念、风控等整体原则的不同,是否会影响到最终的落地?
李超(安邦保险集团汽车金融总经理):前段时间媒体说,车贷履约险重出江湖,引发各方争论。车贷险有这么大的威力吗?
车贷履约险从1998年开始出现,2003年全线亏损,保监会当时叫停这款产品。到了2013年,包括人保、安邦、中华联合在内的各家公司,纷纷向监管机构提出恢复这款产品。
我们为金融租赁公司做资产的保驾护航,也为资信不够的公司做增信服务。2016年年初,我认为车贷履约险的春天来了。为什么这么说?三个方面,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汽车金融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今年年末,汽车金融规模达到9000亿元,2020年规模可能翻一番,接近两万亿元。现在很多银行叫停了与担保公司的合作,但银行资产保全,还是依靠担保公司。车贷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好与银行合作的机会。
人和,就是今天多次提到的FinTech,资本审批、互联网应用、金融科技,包括刚才两个主题,诸多机构在汽车金融业务上做了完善和补充,让我们开展业务省去了很多事情。
如何保障产品优势,作为安邦,是按照汽车金融的模式做这个业务,用车贷险为资金提供担保,同时为资产端提供资金支持。在流程设计上,简化了银行端的风控,我们承担了100%的风险。在业务流程上来说,我们把银行流程搬到保险公司来执行。对于银行端来说,基本上可以做到见保即贷。
此外,我们可以跟银行做一些收益让度,银行可以把资金成本降低,来让给履约险的保费。
第三,我们是一个服务方,是一个平台方,可以为资金端提供担保,也可以为资产端提供资金,与每一家汽车产业链上其他机构融合共生。
王炜:同样的问题,车贷履约险推出以来,已经成为中华联合的特色业务,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的实践心得。
乔焜(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副总经理):
车贷履约险在国外比较好,国内从2003年叫停以后重新开始此业务,各个保险公司都比较慎重。
从银行接到保险公司,车贷履约险主要为银行和金融放款机构缓释风险,并提升金融机构的资产信用評级。从以前的情况来看,信用保险做得不太好,我们没有完备的体系和人才,也没有数据库。所以,我们在后台逐渐积累数据库,以此向保监会申请开办,为银行缓释风险,提高效率。
最大的困惑,是国内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人力也跟不上。我们主要依托金融机构以及汽车租赁的资本方,委托他们进行尽调,我们进行抽查。希望以后能够把征信系统建立起来,为车贷险保驾护航。
履约险助力资产证券化
王炜:关于汽车类的资产证券化,假设有一只产品,通过保险公司来做履约险,会不会让其在市场上卖得价格更低,这样的外部增信手段,在资本市场上会不会受到更大的追捧?
黄长清(天风证券资产证券化业务线负责人):保险和资产证券化,其实是有共同点,都是运用了大数据法则,因为在保险里面,比如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都有分散性高的特点。
在国内,比如说引入履约保险,或者信用保险的产品,整体来讲还不是太多。在做很多证券化项目的时候,若主体实力不是太强,一般投资者都会要求找到担保。但是找一个担保公司的话,确实花费的时间和成本也比较高,这还是银行信贷的理念。
保险公司在进行费率定价和风险定价的时候,其实也是运用了清算的原理。如果能够把保险的原理运用到证券化里面,选择分散性比较高的汽车租赁或者汽车贷款项目,这样对于保险公司来讲,也能起到一个分散风险的作用。
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能够在汽车金融的资产证券化项目中引入履约保险,可能对市场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大作用,这是非常适合来做资产证券化的。
资产证券化的又一好处在于,它是面向资本市场,所以信息披露以及后续管理,都有机构和投资人监督,包括规则的约束,所以透明度、规范度会更高,有利于降低保险公司风险。
我个人非常看好保险跟汽车金融,以及资产证券化实现有效的结合。
王炜:我知道中国人保也成立了金融服务公司,它的成立会不会借助于履约险,是否借助庞大的客户网络和保险基础,来实现在汽车金融业务的延展?
方仲友:2014年我们加快了车贷履约险的规模,9月份,车贷履约险的保费超过1个亿。从今年四五月份开始,我们在重点研究融资性租赁公司的合作问题。
第二个事情,我们做了汽车金融的课题,2015年这个工作停了下来,车贷险的标准要求很高,做大的话,后端必须要把车贷险的保费做资产证券化。
车险最大的好处在于资金成本,比很多领域都要低。准备金池达到800亿元到1200亿元,是可以做这方面的,由此我们成立金服,在移动互联的情况下,信息技术、大数据高度发达的时候,分工合作,实现成本最低、效率最好。
未来的汽车金融怎么做?人保可能会与大租赁公司合作,成本会比银行低。第二方面,我们可以给金融公司定制配套业务。
总的来讲,人保虽然是国企,但是在市场化进程当中,要保住现在的市场份额,我们肯定会与各行各业的领先企业合作。在金融科技的运用方面,接下来的机会很多。
王炜:车贷履约险与汽车金融有天然的合作基因,您们如何定位车贷履约险,对汽车金融业务有什么发展思路?
乔焜:我们有车贷履约险的险种,租赁融资公司及银行,都可以合作。如何定位车贷履约险,需要根据银行信用评级确定费率,这不是一概而论。对汽车金融业务,我们会跟金融机构、金融车贷机构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并加入UBI等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