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俊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总动员令和庄严承诺。宁夏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确定了“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前脱贫”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金融系统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生力军,为实现现行标准下的58萬农村人口全部脱贫、800个贫困村全部销号、9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去今两年,宁夏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和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有效汇集金融服务网络、人才、技术、资金等优质资源,持续创新服务方式和产品,充分运用各类金融工具综合施策,精准聚焦贫困地区和群众,扎实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
一个导向根植基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本质是实体,基本属性是服务,服务需要基础和平台。宁夏金融系统坚持以连通金融服务贫困地区和群众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为目标,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坚持“引进、组建、培育”三管齐下,大力实施金融招商战略,积极调整资源配置,健全网络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基本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小贷、村级互助基金、村级金融服务站等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综合金融服务助推脱贫攻坚格局。
宁夏建信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成为落户宁夏的首家法人保险公司和首家全国性总部级金融机构,同时其批复、筹建、挂牌仅半年时间,创造了金融机构设立的“宁夏速度”。首家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入驻,首家财务公司运营,2家股份制银行和3家村镇银行、3家证券机构、1家养老保险分公司开业,新设立保险专业中介分支机构4家,担保公司10家(其中政府背景9家),村级互助担保基金6家,提升了金融综合服务实力,为助力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8月,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行业协会发布《助力脱贫攻坚、履行社会责任——证券公司“一司一县”结对帮扶贫困县行动倡议书》。自治区金融局积极对接券商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同心县与南京证券、盐池县与长城证券、原州区与中泰证券、海原县与长江证券、西吉县与光大证券已正式建立5县区结对帮扶关系,签署了脱贫攻坚合作协议,并与德泓国际、上陵牧业等一批企业开展上市挂牌、发债等业务合作。其他贫困县(区)与中航、方正、华福、长城国瑞等证券对接工作进程加快,有望于2017年一季度实现全覆盖,必将为贫困地区加快助推产业发展、培育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提升招商引资引智引才实效、会聚资源优势等开辟“绿色通道”。
同心、原州、盐池、西吉先后引进设立村镇银行,贫困县(区)村镇银行覆盖率达到80%左右。黄河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分支机构实现贫困县(区)全覆盖,空白乡镇填补和村级综合金融服务站延伸工作正在抓紧推进,彭阳县村级综合金融服务已实现县域全覆盖;宁夏银行、石嘴山银行贫困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工作有序开展。支持贫困县区加快完善以政府背景为主导的融资担保体系,海原县惠民融资担保公司、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等6家村级互助担保基金中心相继正式运营,贫困县(区)融资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覆盖率达到100%。金融机构网络布局的不断拓展和扩面,有效增强了贫困地区和群众脱贫攻坚的融资需求保障实力。
加快实施自助服务“镇镇通”、电话终端“村村通”、手机银行“户户通”工程,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大力推广助农取款、汇款、转账、缴费服务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微信支付等多种形式组合的普惠金融服务方式,积极向贫困地区布设ATM、POS等自助支付服务终端设备,依托村委会、农村合作社、小卖部等开展便民代理微型金融业务。率先在彭阳县开展普惠金融试点,12个乡镇154个村实现村级综合金融服务站全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便捷服务;对西砂瓜等特色农产品交易实行转账电话(智付通)支付,让瓜农在田间地头实现安全结算;保险机构开展“一站式”上门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获得补偿保障,等等。服务手段的不断丰富和触角的持续延伸,进一步提升了贫困地区和群众金融服务需求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四大市场协同发力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无形之手,只有让其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宁夏金融系统坚持以自治区组建五大投资运营集团公司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放大撬动功能为契机,打好“财政+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基金”组合拳,持续激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新兴金融市场的内在潜能,汇聚起了助推贫困地区和群众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货币市场担当“主渠道”。积极增加信贷规模,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作用,精准聚焦贫困地区重大项目、特色产业、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贫困地区和群众脱贫攻坚的“造血”机能。2016年1~11月,特困地区各项贷款余额450.05亿元,固原地区贷款余额268.32亿元,同比增长30.24%。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余额18.02亿元,较年初增长320.05%。自治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已设立子基金12支,规模93亿元。成立宁夏扶贫开发投融资有限公司,将国开行宁夏分行、农发行宁夏分行专项建设基金和政策性银行长期贷款32亿元用于保障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融资需求。推动设立资本市场发展投资基金2支3亿元,宁夏创新创业投资基金5000万元,贫困县(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和扶贫产业担保基金实现全覆盖。各级各类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以产业带扶贫、扩就业、促增收,不仅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而且有效促进了脱贫增收。目前,贫困地区群众80%以上的收入来自特色产业。与此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提高利率差别化定价能力,促进社会融资成本持续下行。1~10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各期限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18%,同比下降0.98个百分点。其中全国性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平均利率分别为4.8%和7.37%,同比分别下降0.28个和0.66个百分点;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平均担保费率1.8%,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资本市场开辟“新天地”。坚持大力培育发展资本市场,加快企业上市辅导进程,壮大挂牌企业骨干群,提升企业直接融资能力,进而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攻坚。重点围绕新三板、公司债、企业“走出去”、“互联网+”等投融资热点开展资本市场专题轮训工作,实现贫困市、县(区)全覆盖,累计开展轮训、高层论坛、專题培训45场,参训人员4200人次,发放《企业融资手册》3600余册,拓展了贫困地区企业发展视野和接轨国内外前沿的意识,激发了企业上市内生动力。嘉泽能源IPO和晓鸣农牧辅导监管步伐加快,百瑞源、沃福百瑞、网虫股份、共享集团等企业上市前期工作启动,筛选有意愿、符合条件的30家企业建立上市企业后备库。与此同时,鼓励和支持申报上市挂牌企业将注册地设在贫困地区,德泓国际已主动变更。西部创业、美利云完成并购重组和再融资,实现定向增发19.45亿元,商赢环球、银星能源核准增发融资39.84亿元;宁夏建材核准发行公司债5亿元,新日恒力非公开发行股票已报证监会审核,计划融资6亿元,上市公司融资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大关。支持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挂牌,壹加壹、皇达科技等企业已挂牌新三板,隆德县方圆养殖公司、宁夏盐池县大夏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等60余家企业已在宁夏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截至2016年12月末,全区新增挂牌企业248家,总量达到649家。其中,新三板企业新增21家,总量达到55家;四板企业新增227家,总量达到539家。11家企业进入新三板创新层,一个以上市公司挂牌为核心的骨干企业群正在逐步形成,将对宁夏未来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动能。与此同时,企业挂牌上市,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而且加快了发展速度。以上陵牧业为例,挂牌短短2年时间,做市、定向增发有声有色,募集资金3.28亿元;牛群规模从4000头扩大到近2万头;销售收入和利润实现双翻番,营业收入达到2.93亿元,比挂牌前增加了2.3亿元。
保险市场升级“助推器”。引导保险机构坚持保本微利,发挥资金融通、信贷增信、风险补偿等优势,积极创新产品、主动补位、引资入宁、普及常识,为脱贫攻坚装备“保险绳”“防护网”“蓄电池”“防弹衣”,初步探索了保险服务助力贫困地区和群众脱贫攻坚的有益路径。汪洋副总理在全国金融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给予了充分肯定。为全区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量身定制“脱贫保”项目,整合贫困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大病补偿保险、优势特色农业保险、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形成了保人身、保大病、保收入、保信贷的一揽子保险计划,提高保障额度、降低保险费率、拓宽保障范围、降低免赔和起付点,承保42.02万人,超常规支付保险金1400万元;推行贫困户自愿买、扶贫资金集中补“一站式菜单化”的兜底保险,承保11.75万户,已向5.1万群众报销医疗费4.13亿元,报销标准平均提高17%。固原市一位18岁骨癌患者花费医疗费59.62万元,医保报销10.7万元,商业保险报销28.47万元,比原有商业保险多报销近5万元。重点推广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为243户增信417.7万元,全区31万人次获保,支付赔款1963万元,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因病因灾因意外致贫返贫风险。盐池县杨某在当地信用社贷款280万元,因意外事故身亡。按规定贷款本息由家庭成员偿还,但杨某贷款时投保了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保险公司向银行支付赔款280万元。扩大优势特色产业质量和价格保险覆盖面,为39万农户的690万亩特色农作物、170万头(只)畜禽提供63亿元风险保障。四大类“脱贫保”产品项目已覆盖全区73%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风险保额455亿元,支付赔款846.66亿元。实施优抚对象意外险保障、教育扶贫提升贫困地区师生风险保障、关爱贫困单亲母亲公益、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四项行动计划”,由财政补贴保费的50%(低保老人100%)为贫困地区55至80周岁老年人提供意外险,30万人次获得40亿元保障;在全区推广校(园)方无过失责任保险,为4万名乡村女教师、6000名贫困单亲母亲、13万户家庭提供捐赠“两癌”保险、安康疾病保险、人身风险保障104亿元。鼓励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保险机构以委托投资或直接参股等方式支持农业水利、市政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人保财险总公司向壹泰牧业发放300万元低息贷款。与此同时,首创并顺利实施“保险大篷车市县行”活动,对全区22个市县开展政策、产品、理赔等保险常识普及,覆盖率达到100%,提升了群众的保险意识和风险抵御能力。
新兴市场注入“新血液”。鼓励和引导贫困地区扩大担保、小贷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充分发挥其方便、快捷、灵活、分散的优势,重点保障贫困群众融资需求,成为传统信贷投放的有益补充。加快健全完善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扩大规模,为贫困群众提供5~10倍的短期性优惠利率融资担保。支持贫困地区以涉农财政扶持资金为引导,以农户自愿出资的互助资金为主导,以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为补充,设立村级互助资金和互助担保基金。以村民信用等级为基础,直接为贫困户借款,由商业银行按1∶10的比例发放贷款,重点扶持贫困群众培植产业,提升自主脱贫的能力。同时,以县(区)为单位建立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重点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生态移民户提供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贫困地区行政村已基本实现村级互助资金全覆盖(村均财政注资额度30万~50万元),汇集资金7.35亿元,54万贫困群众受益。全区范围复制推广宁夏东方惠民小额贷款公司微型金融业务模式,自治区财政出资1000万元,按照川区1∶1、山区7∶3的比例配套,支持贫困县(区)引导民间资本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创新抵质押方式,重点扶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截至目前,村级互助担保基金已发展至19家,为614户村民发放贷款近2000万元;73家融资性担保机构为9914户企业(个人)撬动银行贷款260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29家政府背景融资担保机构在保余额227亿元,占比高达87%);贫困地区设立的70家小额贷款公司为生态移民提供融资7.85亿元。
两项举措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持续发力的不竭源泉。宁夏金融系统坚持创新添活力、改革促发展,积极探索金融扶贫的新路径、新方法,初步形成了以信用先行、政策优惠、监管宽松、协调联动、容错免责等为一体的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新格局。
示范引领。率先在盐池县依托实施“金扶工程”创新的“互助资金”“千村信贷”“国开惠民”“金穗惠农”“好借好还”“种子资金”“妇女创业”“惠民小贷”等产品,探索将国家支持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与金融产品和贫困户产业发展有效衔接,全力打造以互助资金、千村信贷、资金捆绑、企业参与、评级授信、惠民小贷、融资担保、保险保障等八种方式为主的“信用+产业+金融”三位一体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并称为“南有麻阳、北有盐池”金融扶贫模式,全国金融扶贫现场会先后两次在我区召开。同时,获得国务院表彰并被列为2016年度全国“免督查”县,准许享受国家六项激励措施支持。以此为契机,全力打造以产业支撑、信用评级、财政引导、担保跟进、银行放大、保险护航、风险防范、党建保障等八大机制为主的盐池金融扶貧模式升级版,加大全区范围复制推广力度,取得积极进展。邮储银行在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蔡川村试点开展村级金融扶贫工作,以“好借好还”小额贷款产品为重要抓手,以助力脱贫攻坚整村推进为主要目标,以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熟人社会为增信载体,以专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贫困群众为重点对象,创新推出了“产业引领+能人带动+金融帮扶”的“蔡川模式”,也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
信用先行。全面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创建活动,推动农户基础信用信息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的共享和对接,完善电子信用档案,有效发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在精准扶贫金融服务中的作用。实行免担保、免抵押和一次性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利率优惠的政策,引导农户重视信用,树立“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诚信意识。积极推动信用重建工作,建立了贫困户“黑名单”区别对待、分类释放机制,对非故意拖欠贷款的群众给予减免一定利息或政府出资化解债务等优惠政策,贫困地区征信环境进一步优化。
五级联动坚强保障
众人拾柴火焰高,核心基础是协力同心。宁夏金融系统坚持以自治区将金融扶贫摆在金融“十三五”规划重点实施的五大工程的“头号工程”为契机,不断创新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群众自立的协同机制,基本形成了“区负总责、市抓推进、县抓落实、乡抓实施、村抓进度”五级联动协同发力助推脱贫攻坚的工作体系,自治区金融局、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财政厅、发改委、农牧厅、扶贫办等部门建立联合机制,共同推动落实金融助推宁夏脱贫攻坚计划,将800个贫困村扶贫任务分解到行(社),实现了对口帮扶任务到行到村。建立权力、责任、任务和资金合理运行的工作机制,层层压实任务,人人肩上担责,环环相扣协同。加大机关、企业等定点帮扶贫困地区力度,统筹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整合使用各类农村扶贫资源。建立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每年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调查评估。建立健全精准扶贫金融服务统计监测制度,动态跟踪金融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和扶贫开发信贷投放情况,为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与此同时,先后制定出台了金融助推脱贫攻坚二十四条、进一步推进金融扶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推广、创新财政支农方式、“五优化两对接”普惠金融、开展精准扶贫“脱贫保”工作、推广金融扶贫“盐池模式”“蔡川模式”、全区800个村定期脱贫村金融服务任务分解、改善金融发展环境等政策性文件,逐步建立健全完善助推脱贫攻坚的金融政策保障体系。重点实施了以下金融政策扶持:从2016年起,自治区分3年建立10亿元扶贫产业担保基金,支持贫困村、贫困户积极发展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对评级授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5万元以下的信用贷款,不再提供担保和抵押;将60~65周岁有劳动能力、身体健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贷款支持范围,由其未分户的成年子女作为主体承贷;对贷款5万元以下,不属于恶意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的“黑名单”贫困户,采取减息收本等措施;对于非恶意拖欠或给他人担保形成的“黑名单”贫困户,启动扶贫产业助贷资金担保、农业保险保单质押、小额贷款保险跟进、风险补偿金兜底的方法进行贷款;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最高12000元,期限延长至20年、还本宽限至3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不良贷款实行政府和金融机构风险共担机制,基层信贷员无重大过失的予以尽职免责,等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为贯彻落实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要求,促进贫困地区和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风劲扬帆正当时。宁夏金融系统将积极争取并全力打造以省域为单位的全国金融扶贫试验区,为宁夏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奠定基础,为全国金融扶贫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