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结合,上好习作讲评课

2017-03-08 18:29偶燕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穿针引线同桌习作

偶燕

要上好习作讲评课,取得实效,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引导,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层次的读,采用“导”“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写法、学会修改,促进习作能力不断提高。下面,我就以《一次体验活动——穿针引线》这篇习作的讲评课为例,来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目标导向,研读习作

教学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所以在目标导向教学中,目标的设置与适当陈述是极为重要的,是教学科学化的第一步。学生的作文就是作文讲评课的文本。教师要认真阅读学生的作文,发现习作中的精彩之处和突出的共性问题,依据写作目标和学生作文实际来制订讲评课的目标。以针对性较强的目标来作为讲评课的导向,引领学生研读习作,修改习作。

对《一次体验活动——穿针引线》这篇习作,制订的目标是学会边做边想的表达方法,能用准确、形象的语言说清自己是怎么做的,并抒发出自己内心真切而富有变化的感受。通过仔细读学生的作文,我发现习作中具有共性的是学生能够准确地写清活动中自己以及同桌是怎样做的,而心里的想法却表达得不够详细、生动。据此,我订出这次作文讲评课的目标为:1.学会“我手写我心”,写出心里真切的感受;2.做到“前后有波折”,写出心里富有变化的感受 。

课堂上,我有的放矢,组织学生围绕目标展开了三步研读:首先共同研读一篇内心感受描写成功的范文,引导学生以一种鉴赏的眼光研读,发现其中值得学习借鉴的闪光处;接着再提供一篇内心感受描写欠缺的习作,引导学生以一种诊断的眼神审视,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而后,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研读自己的习作,比较刚才研读的两篇文章,为自己的习作把把脉,成功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在修改中努力扬长补短,将自己在游戏中的内心感受生动传神地描述出来。

如此目标明确的作文讲评,就能让孩子在作文修改中有针对性地去努力,就能学会在一次次的研读中发现需要或修正或加强的内容,从而逐步提升诊断习作的水平。

二、典型导法,悟读习作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范文引路是一个较好的做法,但是如果选择的范例近乎完美,往往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觉得高不可攀,无法效仿。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作文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习作,这样的范例更贴近学生,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生通過朗读、评议这些典型习作,感悟出写作方法,从而扬长避短,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中去。

我在《一次体验活动——穿针引线》这篇习作的讲评课上,引用了学生习作中这样一个典型片段:“第二个体验活动是两人穿针引线。我想:这次我们一定能成功,人多力量大,四只手来穿针的效率肯定比两只手快。可是,正当我这么想时,老师宣布一人只能用一只手,另一只手背在身后。我不禁有一点担心,生怕穿不成功。活动开始了,我左手用力地捏着针,同桌拿着线,放在嘴里抿了抿,然后向针眼穿去,可我因为太紧张,手一抖,第一次尝试失败了。我们不气馁,开始第二次尝试,但还是失败了。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我明白了很多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成功,还得多练啊!”

这个片段的小作者很自豪,声情并茂地读给同学们听,其他同学也被这段精彩的文字所吸引,听得很专心。接着,我问学生:“你觉得她的感受写得怎么样?”这个片段很典型,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学生很快就发现:“她写出了自己心里想法的变化。”我顺势进一步引导学生细读:“一开始是——,然后是——,最后是——”使得这个片段的精彩之处突显在学生眼前。我借机板书,画波折线,以简易的图形刻入学生的脑海,并加以小结:“这名同学能把自己体验活动前后的感受都写出来,写出了心里想法的变化,使作文前后有波折,非常生动。”由此,学生豁然开朗,明白了要想写出心里富有变化的感受,就要写得前后有波折。

三、激励导趣,类读习作

学生习作之后,都会满怀期望地想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如果教师在讲评课上能给予学生中肯、生动的激励性评价,更容易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习作是个性化行为,学生的习作水平有高有低,不可能每一篇都尽善尽美。对优秀的习作要表扬,对写作水平不高或是缺乏写作兴趣的学生更应该常常鼓励他们。教师要睁大眼睛,挖掘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精彩的句子、一个精当的词语、一个精妙的字眼,也要用赞语热情鼓励,给他们以成就感,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起写作的信心。这就是作文成功的开始。

在本节讲评课中,我除了用佳作来引路得法,也选用了存在一定问题的习作片段,以实例来指导学生如何修改。片段如下:“第二次老师让我们两人合作穿针引线,我想:我一个人都穿不过去,两个人能配合好吗?活动开始了,我捏针,同桌拿线。我参照同学的经验,让同桌抿一抿线头。开始穿了,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就在我们快放弃的时候,呀,我们穿成功了。我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这个片段有不足之处,但是也有可圈可点的闪光处,这是首先要加以肯定、给予称赞的。因此,我引导学生:“你觉得这段话哪里写得比较好?”有的学生就发现了:“开头,他写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他用上了准确的动词,如‘捏‘抿。”“‘手舞足蹈这个词用得比较好,表现了他很高兴。”在同学的真诚夸奖下,这个小作者得到了安慰,受到了鼓舞,对于之后同学提出的修改意见也能欣然接受,写作的兴趣逐渐提高。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其他同学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减少了对写作的畏惧心理。每一个孩子的心,其实都是明镜似的,通过读此类习作片段,讨论交流,共同修改,学生就能类比自己的习作,明确自己习作的状况,举一反三,得心应手地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互动导评,比读习作

作文讲评,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讨论、评议、修改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讲评形式,为每一名学生创造并提供实践的机会,激起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人人参与讲评、学会讲评。讲评的形式可以是优劣习作对比式讲评,可以是自荐佳作嘘赏式讲评,可以是同桌合作互评式讲评,也可以是学生当小老师式讲评。

本节讲评课上,我首先是选用了优秀习作和问题习作,进行了对比式的讲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集体评议,学生已经大致明白了如何结合本次的习作要求来评价同学的作文。此时,我就可以采用同桌合作的互评式讲评,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读互评,夸优点,补缺憾。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肯定他们的成功之处,也指出其疏忽和遗漏的地方。学生们动脑、动嘴、动手,人人参与,各抒己见。这种同龄人互助的形式,学生更易接受,他们不仅从别人的习作中汲取了更多的营养,也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评议能力、修改能力。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重视习作讲评课。从平时的习作教学入手,“导”“读”结合,一步一个脚印,把作文讲评课变成学生习作路上的一个“加油站”,给学生补充向前行进的作文“能源”,使学生到达理想的作文境地。

猜你喜欢
穿针引线同桌习作
卢梅红:40载光阴献给“穿针引线”
我的新同桌
换同桌
爱过所有的庄稼
“穿针引线”大比拼
羡慕我同桌
南京纬三路:在扬子江下“穿针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