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华
朗读是通过眼、脑、口、耳的共同合作,把无声的书面文字转化为有情感的琅琅书声。通过富有音乐感的朗读可以让学生专注地走入作品,去感悟、品味作品的意境;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培养并增强了语感,在有节奏的美读中,读者和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从而也赋予作品新的艺术生命。
精彩的语文课堂是离不开有效的朗读教学的。小学语文课本文质兼美,有壮烈的篇章、优美的诗歌、生动感人的故事、富有哲理的寓言。选文贴近学生的生活,丰富的人文性有效地引领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吟诵,以玩其味。”此时充满情感地朗读可谓是一种享受,愉悦、雄壮、优美、激昂、委婉、酣畅……正是这时激、时缓、时喜、时悲的朗读,充分体现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文章的灵魂。文章中的文字已不再是单调的符号,而是一个个跃动的生命。抽象的句子在学生的眼中变成生动的形象,启迪着他们的智慧,滋润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在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自身的语文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普通話水平也随之得以提高。
一、巧用朗读,替代解析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言之妙,妙不可言”。吕先生的这句话充分道出了朗读这种有声语言的神奇魅力。如果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都能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那么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掌握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文本的语言材料是静止的,抽象的文字符号只有通过实践学习才能变成鲜活的、有生命的语言。书要让学生读,而不是老师讲。老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地“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思路,指点迷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整堂课老师讲得头头是道,一个接一个地问问题,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答。看似热热闹闹,但学生又掌握了多少?原本一篇篇情趣盎然、语言优美的文章被解析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少一些分析,多一些对文章整体意味的把握;少一些讲解,多一些对文章人文精神的感悟。要善于引导学生释放自我,让学生的主动学习代替老师的讲授,把学生的被动吸收变为主动探究。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又说:“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可作文字看。”熟读方能成诵,但反复单一地读,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巧将多种形式(如个别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交替使用,反复朗读,借助声音的抑扬顿挫变化来表现文本的多姿多彩,使学生在掌握了运用语言文字规律的同时又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陶冶高尚的情操,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使文中蕴含的情感价值观,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尤其是熟读成诵,更有利于记忆,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与提高。
朗读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也是分析和思维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指导学生探究文章中的空白,大胆质疑,展开想象的翅膀,随时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得以升华。以《苦柚》一文为例,在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时,我首先让他们放声自由朗读。读后大家讨论质疑:什么地方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接着带着疑问再读(先指名读后分角色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独特感悟去朗读。就这样学生反复朗读,虽然遍数多,但因形式各异,学生读而不厌,兴趣盎然。通过朗读学生们读懂了文中“苦柚也会变甜的”一语的意思,“苦柚”虽苦,但“卖柚小姑娘”的品质是朴实的、高尚的,正是这颗美好的心灵使“伯父”心里感受到温暖,感到甜滋滋的。特别是文中最后一句“苦柚,那一袋苦柚,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引起了大家的探讨。朗读使他们深切领悟了这句话中的“苦柚”已不单指实物柚子,而是借“柚”指代小姑娘那美好的形象和纯洁的心灵。正是朗读使学生透过文字的表意,积极思维,感悟了文章的内涵。可见要想透彻理解课文必须起点于“读”,着眼于“思”,落脚于“懂”,升华于“悟”。我们在教学中应因势利导,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读、思、懂、悟”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二、感情朗读,领悟内涵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有感悟的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层次。教材中有许多文字优美、内涵丰富的名家之作,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读入情入境,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去了解作者想说些什么,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字里行间情感的体验,对作者思想的感悟。跟随朗读进入文本描绘的情境,走进文本中的人物,品味文本所抒发的真挚感情、所阐述的深刻哲理,从而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样理解课文便会水到渠成了。文章的味读出来了,文章的韵感悟出来了,语感也随之生成,兴趣更是盎然了。否则朗读训练就变成了离开对课文理解而架空进行的无效训练。所谓的感情朗读就会流于表面形式,形成做作的腔调、虚假的感情,对文本的内涵也只能有肤浅的认知。所以说,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教学。
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对总理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明白人们为什么那么热爱总理。授课伊始,我在黑板上方挂了一幅周总理的工作遗照和一幅文中插图,再配以悲痛的哀乐,辅以声情并茂催人泪下的朗读。一下子就把这些从没感受过周总理亲切关怀的小学生带到了庄严肃穆的十里长街,带到了与首都人民一起送总理的悲哀情境中,使他们深切体会了人们对总理的深切敬意。此时,我让学生们边读边设想:自己就站在长安街旁的人行道上,站在悲痛欲绝的人群中,看着总理的灵车在缓缓前移,这灵车仿佛牵动了自己的心。文中的人一个个动起来,文中的事一件件显现出来。学生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及文中人物的心情融为一体,使文章的感情得以升华。他们深情地读着,越读感情越强烈,最后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黯然泪下,深深沉浸在悼念周总理的无限悲哀之中。由此可见“入境”是感情朗读的关键,感情朗读的恰当运用会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及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细致朗读,领略写法
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又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话深刻阐明了读与写相辅相成的关系。“读”是提高写作的有效途径,好的作品对写作起引导的作用。朗读好的作品会使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在朗读中用心灵去感受那优美的风景、精彩的场面和丰富的形象。尤其是那些经典佳句常常成诵于嘴边,活跃着他们的思维,撞击着他们的心灵,激发出他们的情感,启迪了他们的智慧,激荡着他们的想象……大量地朗读典范文章,有利于学生积累词汇和写作素材。对文章所涉及的词、句、段、篇的评析、探究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语言形式,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蕴含的情趣,在朗读中借鉴作者规范化的语法并把文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融入自己的写作之中,从而打开自己的思路,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选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有效地引领学生感悟、品味、理解文本,深入了解文本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情感表达。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不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充满活力,更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