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晓东++++许罗丹
【摘要】“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国家间的贸易和投资壁垒迅速升高,延缓了经济复苏的步伐。经济危机通常既是贸易保护的原因,也是贸易保护的结果,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极大地损害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 经济危机 WTO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贸易保护主义花样翻新,其危害尤甚
2016年掀起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具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第一,各国家的贸易保护力度显著加大。WTO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15年10月中旬到2016年5月中旬,20国集团(G20)经济体出台保护主义措施的速度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快的,相当于每周出台5项举措。第二,保护主义的形式翻新。全球贸易预警组织(GTA)报告列举了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使用频率最高的10类保护措施及其使用情况。这些贸易措施是:贸易救济措施、国家援助措施、关税措施、当地含量要求、出口关税或出口限制、贸易融资、投资措施、出口刺激、非关税措施、政府采购等。除此以外,一些对准中国等新兴国家的保护主义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据德国媒体披露,德国政府内部正在讨论和酝酿出台一份政策文件,一旦出现非欧盟国家企业获得“具有特殊意义的核心技术”的德国企业25%以上股权的情况,政府就有权审查甚至叫停这笔收购。第三,各种新型贸易保护措施影响增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与时俱进,已经突破传统的贸易保护框架,新型手段、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有关知识产权的摩擦就呈现上升趋势,知识产权是一个重要的边境后措施问题,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专利等方面的技术垄断优势,实施各种不合理障碍,国际知识产权摩擦日益增多。
本轮贸易保护主义始于危机,亦加深了危机
本轮贸易保护主义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已经初现端倪。此后,全球贸易政策走势一直处在自由贸易和反自由贸易两股力量的角力的状态。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上台,则昭示着世界经济全面进入了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周期。
纵观20世纪的经济史,经济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就像孪生兄弟一样亦步亦趋。发端于2007年末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经济危机再次印证了这一规律。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20国集团(G20)领导人曾承诺不会重蹈上世纪30年代的覆辙,建立起现在被广泛认为令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恶化的那种贸易壁垒。大体上,这一承诺得到了遵守。但近两年来,WTO和其他倡导自由贸易的机构开始更加大力地警告保护主义的悄然蔓延。一些经济学家相信,现在保护主义的程度虽然远远没有上世纪30年代那么严重,但也是导致世界经济一直处于低迷之中的因素。
美国是限制自由贸易的头号国家。据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全球贸易预警》报告,从2008年到2016年,美国对其他国家采取了600多项贸易保护措施,仅2015年就采取了90项,位居各国之首。这些贸易保护措施包括提高进口关税、制定反倾销条款以及国家扶持本土企业等。美国对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使用犹如万花筒般炫目,政府补贴、贸易救济、进口关税、出口管制、政府采购本土化、投资保护、出口许可、非关税措施等轮番上阵,并为每一种保守措施编织出一个个“无懈可击”的经济和现实理由,从而形成一道严密的保护主义网络。
总之,后经济危机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新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全球性现象。除了保护主义的传统力量发达国家以外,发展中国家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生力量。第二,贸易保护的商品范围扩大而且针对性强。新贸易保护主义由主要保护陷入结构性危机的产业部门,如农业、纺织、服装、钢铁、汽车、造船、家电等行业,已延伸到高新技术领域,如电子计算机、光纤通讯、宇航工程等。第三,贸易保护手段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反倾销被广泛应用的同时,隐蔽性的技术壁垒、打着保护知识产权幌子的知识产权壁垒、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绿色壁垒、设立严格劳工标准和社会责任标准的蓝色壁垒等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最佳选择。第四,贸易保护名义合法合理,但暗含歧视性。反倾销、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都是依据一系列的国际公约或条约制定的,或是依据WTO的相关规则,通过立法制定的。其表面都有一层合法“外衣”,并抓住大众的普遍心理,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和资源等经济可持续发展因素为理由,实现新贸易保护主义名义上的合理性。
贸易保护主义对本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均有害无益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作为政府“救市”计划的组成部分,出台了许多有碍贸易流动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目前世界经济重新走上缓慢增长通道,但各国并未大规模地放松或停止实施贸易限制措施。其实,这些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仅仅是通过刺激国内就业来缓解政府的短期压力,从长期来看,贸易保护主义对本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均有害无益。其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保护主义会抵消刺激内部需求的计划的效用。贸易保护主义通常表现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提高,增加限制性关税总体上将提高国内的物价水平,从而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抑制内部需求。
其次,贸易保护主义旨在将消费者的需求由外部引向国内,但是由于当前的世界生产网络的日渐形成,它不会在根本上改变一国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模式。单纯由一国提供的商品日趋减少,最终产品的供给形成,需要更多国家的生产者的参与和协作。贸易壁垒在削弱需求的同时,也会削弱一国的供给能力。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过分强调一国产业利益,极易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当危机来临之时,最先听到的总是来自特定产业的利益集团的声音。例如,在美国的历次危机中,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始终充当了贸易保护主义排头兵的角色。经济学原理已经证明,无论何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消费者总是最大的受害者,而危机中消费者的利益总会成为最容易被牺牲掉的一环。
第四,贸易保护主义从来都会招致报复,从而加剧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深陷危机泥潭的东南亚诸国纷纷提高关税并宣布货币贬值,而发达国家则以加征倾销税和惩罚性关税作为回应,“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使得國家间贸易和投资壁垒迅速升高,延缓了经济复苏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讲,危机通常既是贸易保护的原因,也是贸易保护的结果,这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极大地损害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
自由贸易进程连遭重创,正向力量日渐式微
在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大背景下,2010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正式启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2013年在英国北爱尔兰启动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以及2013年启动的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即TISA)谈判,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和意义非凡。第一,从时间上来看,这些谈判启动于WTO停摆、全球自由贸易受阻最为严重的后金融危机时期,让人们依稀看到了自由贸易前进的曙光。第二,尽管这三个谈判的协议框架带有极强的区域化和歧视性色彩,但是这可以认为是多边谈判受阻而采取的迂回策略,其最终将有益于多边进程的推进。第三,从覆盖范围来讲,TPP、TTIP、TISA谈判成员涵盖全球经贸总量超过80%以上,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第四,从三大谈判具体设置的议题来看,这些谈判一旦完成,就会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规则。
更高规格的全球贸易规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边境开放向国内开放延伸。坚持扩大市场准入和投资自由化的方向,但是强调高标准、高水平规则调整的范围;从传统边境措施向边境后措施延伸,包括国内规制、技术、卫生、劳工、环境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乃至监管方式、执法行为等。这是目前WTO的多变框架所无法容纳的。第二,从产品市场向要素市场延伸。规则重构的范围空前放大,新的议题被不断引入。例如,TPP谈判中的竞争中立、电子商务、法律事务、合作和能力建设都是首次被引入国际谈判。第三,从整齐划一向多元化并行。规则重构的路径呈现多元化并行发展趋势,在全球治理平台之外,各类区域合作竞相打造符合自身诉求的规则新版本,借此谋求引导全球经贸规则的变迁趋势。
但是在2016年,先是英国脱欧公投,为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接下来英国将会和欧盟重新议定新的贸易规则,一个日渐扩大的欧洲自由贸易体失去了重要的一角,其完整性荡然无存。而英国脱欧后的“示范效应”将可能引发多米诺式的悲剧。从美国总统特朗普所持的主张看,对外经济政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核心,主张对来自中国和墨西哥的货物征收惩罚性关税,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甚至不惜发动贸易战,来保护美国国内不具竞争力的特殊利益集团。
(作者分别为中山大学转型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山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中国连续13年成受美国“337调查”最多国家》,新华社,2015年12月22日。
責编/张寒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