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迪
摘 要:古浪县林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林业产业存在的问题,对泽州县如何发展林业产业进了探讨。
关键詞:林业 ; 产业 ; 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58
1 发展林业产业的成功做法
近年来,古浪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大力推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以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产业效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突出重点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品种结构,完善配套管理技术,强化生产标准,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努力使林业产业成为古浪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确保了经济社会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
加快特色林果业建设步伐。按照 “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以井、河、黄灌区12个乡镇为重点,通过提质增效和标准化建园,全力做好已建成的2.16万hm2特色林果基地,提升改造15个66.67hm2标准化示范园。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林果产品深加工、储运、销售等龙头企业,引进10个特色林果深加工企业落户古浪,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以国有林场为主体,大力培育生态及经济林建设用苗,年培育各类林木苗木0.02万hm2,主要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85%。结合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着力推进林下经济产业开发,扶持群众发展林下种养业,推行林畜、林禽结合的养殖模式,积极引导林区群众依托当地退耕还林资源优势发展林下养鸡和舍饲养羊产业,有效地提高了林地综合效益和当地群众收入水平;推行林药套种、林粮间作模式,发展麻黄、黄芪、甘草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全县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农户达到1.8万户,不断提高林区农民林业收入。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开发。充分挖掘南部山区的森林和北部沙区的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完善香林寺、昌岭山森林景区的基础设施,探索建立民调渠沿线生态旅游基地。积极探索开发沙产业,在民调渠沿线沙丘相对稳定的梭梭林建立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0.1万hm2。积极开发沙区光热资源,抓好江苏振发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建设,逐步建成集光伏发电、沙漠生态治理、沙漠旅游为一体的沙漠太阳能开发利用科技产业园区。
2 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
政策扶持力度和投入不足。由于贫困群众经济条件差,地方财力紧张,林业产业建设的投资少,建设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速度,使一些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难以快速发展和壮大。
林果加工业建设滞后。县内缺乏林果产品加工企业,果品以初级产品销售,由于加工增值率低,受市场销售等因素制约,致使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果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产业开发的进展不平衡。林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能力弱,无论是产业数量还是质量还有一定的差距。
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较短。现有果品企业以服务型、销售型为主,生产加工型企业少且加工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不强,果品增值幅度小。
林业产业科技利用率不高。我县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集成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滞后,对传统产业改造、新型产业开发的带动作用不强。林业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缺乏善经营、懂管理、勇于开拓市场的高素质人才。
3 如何以林业产业推进精准扶贫
着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划定并严守林业生态红线,加强林地、林木资源保护管理,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充分利用新一轮退耕还林、人工造林、森林抚育、造林补贴等国省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引导和扶持贫困户拓展空间实施非林业用地造林,按照“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就地转化为护林员,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
着力特色富民产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建立林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常态化对接机制,整合科技、项目、资金等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提高科技成果转换率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突破发展特色经济林果、农田林网、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种苗培育、森林旅游等林业产业,推动林业产业大突围,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着力特色生态旅游发展,拓宽增收空间。充分利用县内独特的森林景观和沙漠资源,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增加接待服务能力,打造以自然生态文化为主题,融技术示范、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基地,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着力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林区作业道路和灌溉设施建设,完善林业产业基地配套基础设施,确保生产资料和林产品便捷运输,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水平和效益。加强林木良种繁育、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建设一批示范区、示范园和示范户。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林业防灾减灾能力,保障群众生产资料和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