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欢
产品质量离不开政府监管,通过政府部门的监管后发现,有些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仍存在质量风险。一些企业由于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缺乏了解,产品质量把控存在漏洞,从而导致某些企业出现了产品送检合格,但在质检及工商部门抽查时不合格的情况。那么,企业在产品送检或在流通领域质量抽查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避免这些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总工王玲,她从多个角度做了解答。
《中国纤检》:中纺联检在每年的纺织服装质量管理论坛上,都会把流通领域的质量风险作为话题讨论,为什么?
王玲:目前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质监机构对生产领域的监管;二是工商部门对流通领域的监管,而且流通领域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现在,企业在流通领域监督抽查中出现的问题较多,究其原因,有的是产品本身存在问题,也有的是对质量抽查的政策和流程不了解。比如论坛上有企业问:“产品不合格,在某地工商已经处罚过,但为何企业生产地所在的工商还要进行处罚?”这就是典型的企业对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不了解。中纺联检自2005年开始承担政府部门的抽查检验工作,因此在政策、流程、规范上比较清楚,每年借助质量论坛,帮助企业了解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质量风险。
举个例子:有个客户,在抽检时出现了产品质量不合格,到检测中心质疑为何送检是合格的,抽查却不合格。经了解,企业送检的报告中,只检测了GB 18401和纤维成分的项目,抽查时不合格项目耐水洗色牢度是产品标准的要求指标。企业以为产品只要符合GB 18401和纤维成分的要求就是合格产品,而事实上,经营者/生产者对消费者有默示担保和明示担保的义务。默示担保的义务,即对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不能低于相关强制标准,这是一个底线,产品质量首先应不低于强制标准。明示担保实际上是基于生产者对其商品质量的担保或承诺,该承诺或是商品明确采用的标准,或是商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消费者据此与经营者达成合意进而购买该商品。商品与该承诺不符合的,即可判定为不合格。因此,纺织服装产品除了要符合GB 18401强制性标准要求的项目以外,还需要符合产品使用说明中明示的产品标准要求。
《中国纤检》:这样的问题是否可以避免?
王玲:一是企业要重视产品的质量,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二是把产品质量控制做在前面,不能等到产品到流通领域才发现问题;三是配备合适且能胜任标准化质量管理的人才;四是全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我们发现有一些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但也有一些企业是想做好,但是对相关政策和标准没有掌握。还有的企业,产品质量没有问题,但是在制作产品使用说明时出现了纰漏,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功亏一篑。所以我们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关于标准与法律法规的培训,例如最新的产品标准、强制性标准、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分析,还涉及流通领域的政策法规,例如新消法等。参加培训人员除了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员工,还有商场和工商人员。同时,我们每年还举办质量管理论坛,邀请知名企业分享质量管理的经验和应对质量风险的经验。因此,对检测机构来说,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检测,还要帮助企业从源头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做好各项技术支持。
《中国纤检》:工商部门在流通领域的抽查检验和质监局的质量监督有何不同?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王玲:流通领域抽查检验和质监机构质量监督的不同之处是:一、实施主体和领域不同。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是指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监督产品质量,依法组织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的产品进行有计划的随机抽样、检验,并对抽查结果公布和处理的活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是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依法对流通领域的商品质量进行抽样检验,并进行处理的监督检查活动。二、依据不同。流通领域抽查检验主要是依据《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监督抽查主要是依据《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三、监管的侧重点不一样。监督抽查的目的是为监督产品质量实施,而流通领域商品抽查检验,属于一种事中事后监管,目的是加强对消费品的监督,体现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四、样品的获取方式不一样。监督抽查的样品是被抽查企业无偿提供,抽查检验所需检验用样品是按照进货价格购买。五、后续处理方式不一样。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流通领域的抽查检验是事中和事后监管,通常比较关注的是消费者投诉有质量问题或存在质量风险的商品。因此,流通领域的抽查检验更有针对性。
《中国纤检》:作为检测机构,对产品在流通领域的把控起到什么作用?产品在流通领域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王玲:因为流通领域的抽查检验属于事中事后監管,更有针对性,因此有两方面比较重要:一是制定抽查检验方案要有针对性。检测方案的确定,由检测机构和工商部门共同决定。二是检测过程的严谨性、公正性,如对待边缘值的处理时,要考虑技术本身带来的影响,比如三级是合格的,但检测结果是偏三级但没到三级,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来算?再有,对出现原样不合格,但备样复检合格的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出具报告。要考虑成衣之间有些指标由于工艺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比如纰裂,如果缝制时正好缝在比较稀疏的地方,初检就可能不合格,但复检时缝迹正好缝在比较密集的地方,可能又合格了,所以会出现原样和备样不一致的情况。这种情况会以复检结果为准,备样是什么结果就是什么结果,这也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对生产企业而言,产品质量控制主要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原材料质量控制,二是半成品质量控制,三是成衣质量控制。原材料检测,包括纱线、坯布等,把控一些基本特征,比如纱线强力、纤维成分的把控,这些指标要在事前把控,否则就达不到成品要求。半成品检测,包括面料检测。面料做成成衣前,很多指标跟最终的成衣是没差异的,比如色牢度、强力、起毛起球等,如果事先把控好,就能避免做成成衣后再出现这些问题。但有些指标必须做成成衣后才能检测,如纰裂、水洗尺寸变化率等,面料与成衣是有差异的。如果企业在这些环节都做好把控,产品在流通领域销售就基本没问题了。
产品到流通领域后质量基本已定性,再出现问题可能就是标识问题和宣传带来的问题。有些产品本身质量不存在问题,但在制作产品使用说明时出现一些错误,比如标准号写错、水洗符号写错、成分漏标等;宣传的问题,如产品不具备功能性,但经营者为提高销售,外加一些功能性宣传的噱头。所以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我们也会帮企业到店面巡视,检查产品使用说明有没有标识错误,宣传有没有不妥的地方。
《中国纤检》:在您看来,监管与被监管方怎样才能形成良好互动?
王玲:企业一定要对政府监管不能有抵触心理,要借助抽查检验倒逼自身提高产品质量,最终获得消费者持续认可,并且要主动了解相关政策法规,这是必要的。例如不合格时,企业是否存在欺诈、欺骗等问题,不同的情况工商部门也会酌情处理。我个人认为需要双方共同去分析原因,做好沟通。另外,如果消费者有投诉,应积极帮助消费者把问题解决掉。所以企业和工商部门之间良好的沟通非常重要。
政府抽查检验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产品质量升级,而不是为了处罚和曝光。此外,工商部门还有追踪产品质量的机制,商品连续被抽查不合格,说明企业本身确实存在问题,就需要及时整改。
《中国纤检》:如今检测机构在对企业产品质量把控上,发挥了越来越多的作用,市场上检测机构众多,该如何选择?应该从哪几方面看?
王玲:前面我已经提到,检测机构跟企业之间不仅仅是一个送检和检测的关系,检测机构一定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帮助企业控制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最终获得企业的认可。因此,企业选择一个合适的检测机构非常重要。
我认为选择检测机构主要看三方面:一是技术能力。尽量选择实力雄厚的检测机构,避免因检测机构的错误导致企业产品在抽查时出现问题。二是公平公正。有些机构会顺从企业,以客户要求为导向,这样做其实有点自欺欺人,后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风险。三是后续服务能力。为何要强调这点,因为企业除了面临流通领域的抽查,还会面临职业打假,一旦发生问题,就会面临高额索赔。举个例子:有个企业被职业打假人要挟,说企业产品存在欺诈,要求三倍赔偿。据调查,产品标注的是“耗子毛皮”,实际检测是“狐狸毛皮”。实际上“狐狸毛皮”比“耗子毛皮”的价值更高,也就是说,产品并不是以次充好,而是“以好充次”。这种情况,如果按新出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不能界定为欺诈。如果企业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职业打假人就会得逞,索赔几十万,企业损失很大。所以检测机构前段和后续支持服务也很重要,能帮助企业从专业角度解决一些问题。
《中国纤检》:中纺联检近年来在服务上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延伸?
王玲:中纺联检近些年除了全国布局,实验室也更加贴近生产企业,除为企业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外,在信息化方面做得也比较超前。我们自主研发建立了ERP系统客户端,所有客户都可以在系统上随时查看检测进度,也可以直接与用户的信息化系统对接,报告可以直接转到客户的系统里,满足企业对效率的需求。此外,该系统还具备统计功能,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帮助企业进行质量分析,比较受企业欢迎。此外,我们正在建立品质溯源系统,把行业里碎片化的品质信息,汇聚整理,对大数据进行分析,用于行业对产品质量的分析,同时企业也能更好地展示和呈现产品品质,是企业产品品质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总之,检测机构是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双方之间不是纯粹的委托和被委托关系,双方合作好了,產品质量才更有保障。这几天我也在思考我们中纺联检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其实我们不仅是做检测,更要做好延伸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多附加值,两者之间一定是相互依存的。
《中国纤检》:现在一些企业在产品质量检测上已由被动变为主动,您认为原因是什么?检测业未来发展趋势会怎样?
王玲: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企业对品牌价值体现的一种需求,企业要发展,要树立品牌,质量是最基本的保障。很多服装企业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并且有些企业还会制定高于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另外,也有流通领域事后监管倒逼的作用,这两方面作用都很明显。
检测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成本是劳动力成本,所以我觉得未来还是要向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能用机器操作就不用人操作,这样能提高准确率和生产效率。现在检测机构的规模普遍比较小,如果未来我们做大做强以后,能像工厂流水线那样操作,效率会更高,可以节约生产成本,我们也有更多精力去做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