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语文教材当中包含有两类文章,一类是文学类文章,而还有一类是非文学类文章。老师都喜欢教学文学类内容,因为文学类教学内容教师的发挥空间较大,易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非文学类文本内容诸如说明文、议论文、新闻稿件之类,这类文章的内容更侧重于理性,教师能自由发挥的内容较少,如说明文的教学,老师侧重于分析说明方法,而议论文则侧重于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对于新闻稿件也主要是了解稿件的结构以及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虽然让学生了解了文章当中的内容,但是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却涉及很少,而且这样的教学偏重于理性的分析,少了几分语文教学应有的味道,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得索然无味,而学生听得也是如同嚼蜡,其实诸如此类非文学文章照样可以教得有声有色。
一、非文学类文章也要教出语文味
非文学类文章虽然在写作过程中偏重于理性内容,但是这并不能说它是重理性的,因为无论什么类型的文章,作者在写作时都会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无意识地带到文章当中。例如新闻通讯稿:29.39米!昨天零时,武汉关水位创下今年最高、历史第二水位后,开始缓缓回落——今年长江第四次洪峰裹挟着足以毁灭整座城市的力量,从走出城区平均地面高度5米的武汉“头顶”流过。虽然这则新闻稿中没有用什么修辞手法,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来读,不难感受到洪水的凶猛,但如何才能让学生也感受得到呢?
抓住关键词认真体会。例如在上面的新闻稿中,开头就说出水位的高度,而且使用了感叹号,虽然只是给出了具体的数据,但是不难让人感受到洪水所带来的危机,而且又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切身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气氛。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来说一下洪水的高度,然后来分析一下写作方法,学生就很难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当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完成自我引导。
通过教师语言引导学生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内容,虽然教师理解到位了,但是学生却未必能理解得到。如果教師单纯地进行讲解,有些时候学生也很难理解得到,还不如教师在讲解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等方式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例如教师在朗读时反复强调需要学生重点关注的内容,也可以利用教师的肢体语言进行强化。
二、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一)非文学类文章要教出情感
非文学类文章,并不是冰冷的文字的简单堆积,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浓浓的主观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去发掘此类因素,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松鼠》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在文章开篇写到:“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这其实已经表面出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在对松鼠外形进行描述时写到:“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仿佛作者在写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对于松鼠的喜爱又进一步进行了强化。如果在教学时,教师只是让学生来找一找文章当中说明的内容或者说明的方法,那么这样的教学学生又有几人会喜欢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去发掘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情感,然后再通过自己将文章当中的情感因素放大,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为情所染,才会认认真真去学习。当然,要发掘课文当中的情感因素,并不是要将教师的情感强加于学生之上,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去感受,去体会,从而获得情感体验。
(二)非文学类文章要教出趣味性
有趣的东西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一些说明文中,会介绍一些操作方法,而这些内容如果用语言来描述学生很难体会得到,因此可以让学生动手试试。如《松树金龟子》中提及松树金龟子的发声原理类似于用湿手指在玻璃上摩擦发声,对于这个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做一下,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可以了解金龟子的声音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在教学过程中,模拟情境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教学非文学类文章时,我们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来扮演其中的角色,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去理解文章内容。
(三)借助多媒体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对于一些内容,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时可能会存在困难,尤其一些文章当中有些专业性很强的内容,如果能有一个实物类型的东西将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向学生呈现出来,这样会利于学生理解。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许多东西是没有办法以实物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出来的,那么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来,在学生有了一个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再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非文学类文章,虽然侧重于理性,但是文章当中同样存在着诸多的感性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善于发现并利用好这些因素,非文学类文章也能教得有声有色,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能得到提升。
(沈贵国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中心学校 73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