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2017-03-07 21:27潘海丽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章语文课堂

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互动观,认为只有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而焕发生命活力的源泉一定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助于形成融洽、开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能够像朋友一样进行讨论争辩、探索真理,帮助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而且对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课堂的互动必定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的,因此有效性提问的方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提问的对象

(一)提问题时要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科学之类的课堂,知识性比较强,所问的问题基础不好的学生可能回答不出来。而语文课堂除了知识性之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让他们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喜好。类似于这样的情况,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因为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没有区别都是平等的,只是感受不同而已。应该给学困生更多的机会,并且要鼓励他们表达,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在《桥之美》中,作者例举了几座不同环境下的桥,在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机构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中的意境美,可以这样问:同学们,你们是喜欢秋天芦苇掩映下的桥还是春天杨柳依依下的桥。又比如:在《春》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之后,需要引导学生品味这篇散文诗的语言,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问:请同学用一种鉴赏的眼光来说说从文中发现的春天自然的美。并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说:

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我最喜欢的一种声音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息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氛

我最喜欢的一种感觉

提问过程中,为了让学困生也参与进来,可以做得更简单些,比如给他们一个例子,然后根据他们自己的感受来说说。这样不管是优秀的学生还是学困生都会参与进来。

(二)预设问题时要考虑到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是考虑到了学生之间在认知水平和特点上存在着差异,因此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当代的教育更应该如此,因为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乃至小学不同老师的教育都会造就出水平不一样的学生,我们应该针对他们的个性,在提问时做出调整,了解全体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认知发展水平,根据水平上的差异来设计相关问题,尤其是在问题的难度上,既要能够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在其可理解的范围内。对于理解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出一些较难的问题,满足其强烈的探索欲,而面对理解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则应选择难度较小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其次,学生之间还有着不同的思维特点,有的学生思维相对单一,喜欢按照惯有的规律思考问题,而有些学生则思维发散,经常不按常理出牌,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充分的了解,并针对其不同的特点来提问。或者,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简单点的题目抛给学习困难的学生,难一点的则留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二、教师提问的内容

(一)抓住文本中矛盾冲突处提问

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在我们教材所选的文章中,特别是一些写人记事的文章中,有一些为了更好塑造人物形象,会采用一种看似矛盾的手法。这种矛盾,从本质来讲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写作和表现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文本所設的矛盾,在上课的时要抓住学生理解过程中的矛盾来进行提问。《孔乙已》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是大家所熟知的一个课例了。“大约”和“的确”是一对矛盾,学生很容易意识到这是个病句。这个“病句”式的表述使孔乙己的命运产生了悬念。“鲁迅最终有没有交代孔乙己的命运?”“如果有那又是怎样的呢?”“鲁迅为何以这样的方式来交代他的命运?”教师这样连续三个层层深入的问题抛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理解这既像猜测又很肯定的交代远比直接写出“孔乙己死了”更能体现人情冷暖、社会悲凉、命运悲惨了,这种矛盾的写法正是一种更为有力的控诉。

(二)抓住文本中情感波动处提问

有一些文章用一些语言展现情感上的波动,而这些情感波动之处往往是文章的重要转折,于理解整篇文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教学中,它们也更可能引起学生诸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等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抓住文章的情感波动。比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宗璞在文章的结尾写到:“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显然动作是心理的体现,从文章开始“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我位立凝望”到最后的“加快脚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就此处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思考宗璞内心深处的感情变化。另外,文章中的情感变化也可能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注意就文章本身的变化进行提问,还要关注学生对于此类变化的反馈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提问。

(三)抓住文本中留白的地方提问

“留白”本是中国国画里的一种手法。现在有许多作家在文章中,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某些情节就不作细微地叙述,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性的空白,这种文章读后会让人感觉在文章的某一处有“欲说又止,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感。教师就要及时选取课文的“空白”提问,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感受文本的“空白”带来的美感。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文章结尾处写到:“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一一你们走吧。”韩麦尔先生好象还有很多话要说,怎么就这样结束了呢?学生读到这里会产生一种意外但又说不清楚的感受,因为作者以一种“留白”的形式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让我们去体会去感受。老师就需要在此处设问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手势里所蕴涵的复杂情感。

(四)针对文本的手法提问

(1)关注句式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特点。”这体现了学习句式变化有助于学生掌握文中的基本知识点。同时,深刻理解句式变化,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不同的句式,进而帮助他们提高写作的能力。

(2)关注修辞手法

修辞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恰当地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能够给文章平添一分光彩。与句式变化一样,学习文章中修辞手法不仅有助于理解相关知识点,进而更好领会文章意蕴,还可以使之为学生所用,让他们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其中主要的修辞手法,并巧妙地用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发现、理解这些手法的运用。比如,在《安塞腰鼓》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赖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身姿。这一排比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安塞腰鼓的风采,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字间所流出的情感与氛围,继而通过提问与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排比及其应用。

(3)关注行文结构

行文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结构与思路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结构服务于思路,思路外化为形式,二者是统一的。那么,注意行文结构则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文章。比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釆取了两条线索,一明一暗叙述故事,以小英子的毕业典礼为明线,爸爸爱花养花为暗线展开。两条线索交错进行,把我的成长过程与对爸爸的回忆片段进行了有序地安排,最后的结尾“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水道渠成,只有从整体上准确把握行文的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涵义,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引导学生注意整篇文章的结构,以便于他们更全面、准确地理解所学文章。

(五)针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问

(1)关注创作背景

好文章常常是写作者在特殊条件下有感而发的产物,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比如鲁迅的文章,如果要理解主题,必定要了解其当时的背景。仍以《社戏》为例,这篇文章是鲁迅著名的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这部小说集收入了鲁迅先生在1918年到1922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真实地展现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表现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通过对童年的回忆、对现实的批判,表达了进行社会变革的迫切愿望。这样使学生能够更为快速地理解文章的意旨。

(2)关注精辟的语句

一些文章,特别是一些名家名篇中的名句,比如《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抓住这些点问学生“怎么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这句话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或者“读这句话能让你想到什么?”相信学生能通过这样的问题,借助这些名言警句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老师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加深学生的思考深度和现实意义。这些精辟的语言是很好的设问点,切不可放过。

三、要抓住提问的时机

(一)要重视课前导入的提问

导入往往是决定了教师能否将学生带入课堂的关键,而导入时的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课前导入时,能否将所学的新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相衔接,是否适合于他们的认知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段,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在预设问题时,或者设置悬念,或者引人入胜,或者感动学生等等,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其外延可扩展至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内的语文学习只是一个载体,希望能通过课堂的学习调动学生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也唯有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对文中的某句话不理解,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感受,运用自身的经验去感受文本。只有将语文学习融入生活这一活水中,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灵动,才是富有生命力的。

(三)抓住学生的矛盾点提问

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意思就是教师的引导要注意时机,过早或过迟都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发现学生需要之时、之处。《铃羊木雕》是一篇必然会引起学生争议的文章,“我”把父母给我的礼物铃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被逼无奈,“我”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铃羊还回来。“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既然已经把东西送给了朋友,現在该怎么处理呢?对于父母和“我”的做法,你持什么观点?面对这种矛盾,不仅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更会给他们带来情感上的冲击,巧妙的利用这些矛盾之处,运用有效提问,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在情绪情感上也获益匪浅。

(四)关注学生兴趣点的追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推动力,学生只有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寻其答案。好的文章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经历,有可能会对不同的地方产生兴趣,同时也可能会为文中同一个地方而兴奋,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细致观察,及时发现学生感兴趣之处,尤其是他们共同的兴趣点,从这里出发,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获得深刻的认识和体验。比如,一位教师在《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腰鼓的感觉感兴趣,就通过不断的提问与阅读,让学生加深这种感觉。

四、重视学生回答后的点评

只有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点评之后,这个提问的过程才算完成,才可以有被评为有效性提问的可能性。教师在点评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针对性

对正确答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的错误回答要慎重对待,弄清原因:或是认识点的错误;或是表述错误。帮助学生做到“对症下药”。

(二)激励性

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教师的评价,大多数心情比较紧张,教师应始终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重情感效应,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多彩,富于感染力。

(三)时效性

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要及时,还要求实效,通过评价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刻,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结语

有效提问是为有效教学服务的,因此,所提问题必须紧紧围绕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展开,不能盲目地为了提问而提问。设计问题时,应清楚每个问题是针对什么、为实现哪一教学目标而提出的。同时注意问题的组织要集中于本堂课的重难点上,在设计问题时,应对这些方面加以注意,针对不同的重难点多次提出问题,设计问题时还应注意各重难点间的联系,以巩固旧知识,熟悉新知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发挥有效提问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作用,提问就应符合学习这一内在规律。总之,根据不同的文章以及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够变幻出各式各样有趣有益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情绪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讲的要把“备课文,备学生”真正做到位做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梁万兵.问题教学,教师的智慧在哪里闪光?[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10).

[2]许政,马明.优化课堂提问技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 (06).

[3]陈寿江.基于学情和文本的语文教学问题设计——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J].语文学习,2010,(09).

[4]张政,陈清平.小谈语文提问的技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06).

[5]孙建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流”[J].语文学习,2009,(04).

[6]朱亚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潘海丽 浙江省临海市学海中学 317016)

猜你喜欢
文章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