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秦德斌
长久以来,传承问题是困扰传统手工艺发展的主要问题,虽然机械化生产取代了部分手工生产,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在时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文物修复技艺、剪纸技艺、雕版印刷技艺为代表的手工艺,更是承担了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方式是以师徒制的形式存在,这样的师带徒形式可以确保传承质量。以文物修复为例,近代以来,我国开始逐渐重视文物的保护。但具有文物保护能力的技术人才相对凋零,传统的师徒制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修复文物具有相当的迫切性。
近年來,文物修复专业涌现出来,其中不乏一些高校。职业类学校以集体开班的形式,培养专门从事文物修复行业的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时下文物修复行业最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方式能够满足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亟待推广。
一、传统非遗课堂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学校往往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修复专家作为授课教师,这些教师具有很强的行业经验,对传承技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问题是这部分专家的技艺来源于师徒制传统形式之下,自身缺乏相关的教育背景,表达能力弱,难以胜任大规模的教学工作。同时,随着部分经验丰富的修复专家的年龄增大,教学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最为关键的实际修复过程,因为文物的价值相对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接触到真正的实物,尽管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模拟,但是始终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只懂得传统修复方式,是很难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修复任务,教师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如何使学生在熟练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形成创新精神是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高质量、大规模的培养具有修复经验和文化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成为时下研究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相当多的教师和专家已经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学往往不经意、不在意、不思考,课堂教学模式固化,不接受新事物,不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往往至关重要,在非遗课堂上最佳的教学效果莫过是“一对一式”教学,但目前的状态为一师对一班授课,教学效果及评价等多方面不能及时进行反馈,令这项传统手工艺教学停留在初级阶段。
二、传统非遗课堂应突破传统走向创新
信息化的手段普及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利用这一有利优势也将为教学工作增加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能够为传统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手段,这些新的手段能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针对文物修复专业的发展,教师已经开始进行努力和尝试。结合现有的资源,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目前可以应用于传统手工艺的教学手段。
1.及时采集行业内部最顶尖的技艺,通过视频的方式保存下来
通过现有的高清摄像技术,多角度拍摄行业内部专家的操作过程,并通过配音解释,制作成视频课程文件。在此过程中,专家只需出境操作过程,演示操作方法,并指导完成配音过程,即可实现教学的直观化。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弥补在大班教学的过程中反复演示以及演示过程中观察不到位的情况;通过剪辑,提示重难点。视频课程的教学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实现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回顾学习,有效复习相关知识点。
2.建立教学平台
通过视频课程的讲解,课上教师的实际演示,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知识点,但是在传统的手工艺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过反复练习从而彻底掌握相关内容。由于场地和文物的特殊性,课外时间学生很难有机会演练。针对这一问题,我校尝试构建虚拟平台。以我校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修复医院平台为例,在此平台中,学生将初期学习到的相关知识点及操作过程通过观看教师演示和视频讲解形成初步印象,在印象形成之后通过平板电脑中的虚拟现实平台,将形成的印象在虚拟平台中进行实际模拟,有效减少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的情况,在学生完成模拟文物的修复过程后,再通过实际的文物修复提高实践经验。
在修复平台中,可以实际收录各种破损情况的相关文物,通过平台对文物资料的详细描述,制订修复方案,并将完成的修复方案通过网络分享给学生,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确保修复方案的科学性,使学生对文物破损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平台还根据专业特点实现修复资料库的创建,学生在资料库中可以查阅到专业相关的各种周边知识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
囿于技术方面以及经济方面的原因,以上教学方法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依靠以上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相关专业在教学和就业方面的问题,教师还需要通过更多、更有效的途径助飞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