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武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只有发展教育才能为国家培育出一批出色的人才。历史教育在重铸学生人格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探求中国发展的历程。当代学生必须拥有良好的素质和历史文化素养,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国家的忧虑,体会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而担当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一、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树立民族气节与责任感
民族自豪感对于当代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从小就以祖国母亲为骄傲,歌颂伟大的祖国,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骄傲。然而很少有人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每位学生都怀有爱国主义情怀,他们知道流传千古的爱国事迹,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但他们的这些情怀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入内心。因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必不可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爱国主义志士层出不穷,如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提倡自由、平等,给人民带来了光明……当然一些数学家、发明家也不可忽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国古代才出现了四大发明,使中国走向了世界前列,拥有了空前的辉煌……这些人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应该学会发扬他们的优良传统,从他们的事迹中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汲取他们的爱国主义力量,从而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树立高度的自豪感。
二、通过所学历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历史是一条记忆的长河,在这条长河中,有很多的历史事迹值得学生去学习,去体验,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了礼让的行为习惯;“不耻下问”是孔子提出的思想,而有些学生却不愿意去请教,反而不懂装懂等。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将来的发展离不开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翻开中国历史的篇章,无数的道德思想接踵而来,他们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思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这不仅代表着个人形象,更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形象。教师应该开展多层次的文化鉴赏,引导学生学习古代伟人的光辉事例。鲁迅先生在课桌上刻下的“早”字,激励着学生做任何事都应该趁早,不能拖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个人强,中国才会强。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能带动个人的成长,更能使中国向世界强国迈进。
三、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對前途充满信心
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翻开中国历史发展的画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浴血奋战的画面。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今天的小康社会证明了中国发展的光明性。日本侵华战争时,武器落后,生活艰苦,但中国人民毫不退缩,用小米加步枪抵抗住了日本侵略者的枪支大炮,最终取得了胜利。新中国刚刚建立时,国际上承认中国的国家少之又少,他们看不起中国的落后、贫困,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迎来了崭新幸福的生活,中国的经济走向世界的前列。尽管中间经历了经济危机等,但中国人民战胜了困难,迎来了2008年奥运会,中国成为了主办方,这在几十年前中国人民是无法想象的,然而我们实现了梦想。经济的强大带动了国家地位的提高,中国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每个人怀着激励乐观的心态去看待社会,看待国家,那么中国的前途必将会一片光明与和谐。
四、与生活和时政热点结合,帮助学生以史鉴今
纵观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与时代接轨,关注当下热点,结合历史史实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例如,清朝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而改革开放却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应该鼓励支持对外贸易,这是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清朝末期官员奢靡作风严重,一些权贵铺张浪费,严重导致国家财政空虚。如今党中央提倡反腐,打压贪官污吏,结合历史知识和清朝灭亡的启发,我们可以得出反腐倡廉是强国之道,在这一点上绝不姑息。现在的私营企业发展迅速,给更多的下岗工人提供了工作机会,降低了国家的失业率。而过去国家的垄断抑制了市场的活跃性,导致做事效率低下,这就告诉我们要利用市场变化宏观调控。对待历史,学生要有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意识,这样才能使国家经济不断发展。
要使学生能够学会以史致用是不易的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寻求更多的方法和途径去创新,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史实,不可夸大其词,随意捏造,引导学生根据史实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应该学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客观地评价当下热点,给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学习历史最重要的目的,也是德育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