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来自内蒙古女子拳击队的运动员李倩夺得女子拳击75公斤级铜牌,这是内蒙古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唯一奖牌,也是内蒙古女子拳击奥运征程上的第一个胜利。当所有目光聚焦在李倩身上时,有一个人我们不能忘记,他就是陪同李倩征战里约的教练、内蒙古拳击运动的领军人物——内蒙古摔跤拳击跆拳道举重管理中心女子拳击队主教练哈达巴特尔。拳击是内蒙古的传统优势竞技项目,担任女子拳击主教练以来,哈达巴特尔带领女子拳击队的姑娘们屡屡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摘金夺银,打造出一支巾帼不让须眉的胜利之师。
掌印,迎來全新挑战
1977年出生的哈达巴特尔来自赤峰市翁牛特旗的一个蒙古族牧民家庭,哥哥朝鲁是全国拳击冠军,后来成为教练,哈达巴特尔受哥哥影响走上了拳击运动之路。从1991年练习拳击到2005年退役,哈达巴特尔也有过折桂拳台、问鼎奥运的辉煌:2001年获得九运会男子71公斤级冠军,2002年拿到亚锦赛男子71公斤级冠军,2003年夺得全国锦标赛男子75公斤级冠军,2004年入选国家代表队参加雅典奥运会……退役后,他将运动员生涯的所有荣誉轻轻放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拳击事业后继者的培养上。2010年,哈达巴特尔接掌成立仅4年的内蒙古女子拳击队的帅印。培养冠军不比争冠军,女队和男队也有诸多不同,对哈达巴特尔来说,这无疑是全新的挑战。
拳击是斗智斗勇的运动,不但全面考验各项身体素质,还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战术意识有极高要求。作为主教练,哈达巴特尔对队员的要求精细而严苛。他的训练计划是全中心所有项目队中最详细的,给全队从48公斤级到81公斤级以上共10个级别二十几名队员都制定了针对各自特点的训练方案。
哈达巴特尔的训练方式也颇具独创性,最强调瞄准实战。就拿体能训练来说,他不是让队员无限地加时加量练,而是依照拳击比赛每回合2分钟、回合间休息1分钟的赛制,让队员进行练2分钟、恢复1分钟的循环训练。他还要求队员在每个2分钟的训练里都把体能迅速耗尽,不断挖掘极限,以达到在实战中从容不迫分配体能的效果。强于对手的身体恢复力和场上适应力,成为哈达巴特尔麾下女将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在哈达巴特尔带领下,内蒙古女子拳击队取得了一连串的佳绩:2012年,刘可佳、王冬梅分获亚锦赛54公斤级、69公斤级冠军,刘可佳获世锦赛季军;2014年,杨晓丽获世锦赛81公斤级冠军,李倩获仁川亚运会75公斤级亚军和亚锦赛、世锦赛亚军; 2015年,杨晓丽蝉联世锦赛冠军;而在历年的全国性比赛中,马建霞、于亚宏、窦丹、刘蓉等人先后夺冠,2012年至今,内蒙古拳坛女将每年至少将3块全国锦标赛、冠军赛金牌收入囊中。
陪伴,不抛弃不放弃
没有一个运动员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而陪伴运动员走出挫折、走向胜利,是每个教练员肩上的责任。
哈达巴特尔的队员里,1990年出生的杨晓丽称得上天赋过人,她只练了几个月就拿到了2011年全国锦标赛冠军。但这之后,杨晓丽有些飘飘然,开始在训练中偷懒,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她“颗粒无收”,这让她一度对拳击失去了信心。这时,哈达巴特尔开始帮她分析问题所在:“你一开始拿冠军,只是凭着新人的冲劲儿,之后被对手了解,自己又不努力提高技术,再想侥幸获胜自然就难了。”听了教练的话,杨晓丽在日后的训练中完全变了个人,再也没敢偷过懒,实力进步飞快。哈达巴特尔知道杨晓丽的弱点是怕对手猛冲,所以就着重训练她如何克制拼打型对手,帮助她改进战术、突破瓶颈,让她一步步走向世界冠军的宝座。
哈达巴特尔最大的梦想,就是带出女子拳击奥运冠军。然而,全队最有望冲击奥运会金牌的李倩,在2012年全运会、2014年亚运会、2015年亚锦赛中一再杀入决赛,却一再因为不公的判罚失金,她也由此背上了越来越沉重的包袱。哈达巴特尔知道,必须解开她的心结,才能让她轻松上阵冲击金牌。2016年亚大区奥运会选拔赛,李倩以不佳的状态进入决赛,而她将要对战的哈萨克斯坦选手,曾在亚锦赛上摘走本属于她的金牌。决赛前夕,哈达巴特尔找到李倩,对她说:“我知道你怕,但你到底怕的是什么?赛场外是有我们左右不了的因素,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就畏手畏脚、心生懈怠。”赛前的一翻开导点醒了李倩,这一回,她放下包袱应战,让对手输得心服口服,为决战奥运会铺平了道路。
哈达巴特尔说,自己做运动员时,也有过一连6年拿不到奖牌的低谷期。这样的切身经历,让他更懂得陷入低谷的队员最需要什么。对每个队员不抛弃不放弃,成为他始终坚持的信念。
耕耘,为了红旗飘扬
在赛场上,哈达巴特尔是队员们的主心骨,他的寥寥几句临场指点,还有瞅准时机喊出的一声盖过全场的“打”,往往使场上的队员信心倍增,成为锁定胜局的关键。在训练和生活中,身为教练,哈达巴特尔同样是队员们的主心骨。为了实现奥运梦想,为了让五星红旗插在每一处国际赛场,哈达巴特尔一直在拳坛的幕后辛勤付出。
女子拳击队的姑娘们常年集训,很少回家,在哈达巴特尔看来,自己必须同时是队医、营养师、心理医生、宿管员,总之得是队员的半个父母,方方面面都得管。他对队员爱护备至,坚持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减少训练受伤,在女子拳击队,有的老队员甚至多年来从没在训练中受过伤。
可有几人知道,多年来哈达巴特尔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心爱的拳击事业,只能将背影和无奈留给家人。当年在拳台上打拼时,哈达巴特尔经常一连几年只能通过一根电话线传递乡音。甚至,在父亲弥留之际,哈达巴特尔也因为备战全运会而未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他说,金牌是对父亲最好的回报,是对父亲最大的感恩。成为教练后,哈达巴特尔的家搬到了离单位不远的地方,但每周定期在队里值夜班,一年中还有数月奔波于国内外赛场,算起来每年仍然只有小半年能和家人团聚。孩子出生时,他在赛场;孩子满月时,他没在身旁;孩子生病时,他在训练场。当儿子哭着喊着要爸爸时,这个拳台上的硬汉握着电话的手颤抖着、眼里闪着泪花,他喃喃道:“宝贝,对不起,爸爸知道你和妈妈需要我,但这里更需要爸爸。”儿子大一些时,常说:“我以后也要练拳击,这样就可以天天见到爸爸了,我长大了,也要成为像爸爸一样的拳击英雄。”对于家,他有太多的亏欠和内疚,本该他承担的家庭责任,他都无奈地抛给了妻子一人。
哈达巴特尔说:“选择了拳击,就注定了要辜负家庭、辜负亲人。看到国旗升起在异国赛场上,我不为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后悔。”由于成绩突出,他被评为全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他深知身为教练和共产党员肩上的责任,他要加倍努力创造拳台新的辉煌,打造属于内蒙古体育的绚烂明天。
(通讯员单位:内蒙古摔跤拳击跆拳道举重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高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