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霞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人民医院,山东 滨州 256800)
偏头痛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于血管的收缩功能出现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头部头痛,并且具有反复性、病程长以及固定处等特点,诱发该疾病的主要诱因为情绪激动、遗传因素、疲劳等,而女性患者的发病率明显比男性高,针对于偏头痛,临床中无明确病因,同时该疾病的发作较为频繁,一旦发作会给患者到来强烈的头痛感,因此临床治疗较为困难[1],而此次研究旨在讨论偏头痛患者,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的效果,特选择120例患者进行研究,报到如下。
本文研究中,选择的患者均为偏头痛的患者,均符临床诊断标准,患者例数共120例,选择的时间为2016年3月~2017年7月,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比对,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资料差异较小,可进行下方比较,患者资料见表1。
表1 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药物选择为头痛宁胶囊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针对于年龄小于60岁的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2粒,每天1次,在晚上睡前服用,针对于超过60岁的患者,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为1粒,在每晚服用,同时在口服头痛宁,每天3次,每次3粒,持续治疗15d。
研究组患者采用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其针灸的穴位主要为合谷穴、风池穴、中渚穴、液门穴、双侧至阴穴。针对于淤血阻络的患者,在上述基础穴位上应在加入三阴交穴、膈俞穴、百会穴、血海穴;而对于肝阳上亢的患者,应在针灸颔厌穴、悬颅穴、太溪穴、行间穴;而痰湿的患者应再针灸针灸百会穴、中脘穴、丰隆穴、太冲穴等;针灸的方式为选择1.0寸左右的毫针进行针刺,进针0.1寸,留针时间为30min,具体操作为:中药的基础药方为甘草、白芷各6g,细辛3g,桃仁10g,白芍、当归、红花各12g,生地黄15克。针对于气血亏虚的患者则在加入制首乌、黄芪、阿胶等药物;针对痰湿严重患者则再加入胆南星、茯苓、竹茹、半夏等药物;而肝阳上亢的患者则加入僵蚕、蜈蚣、全蝎、钩藤、天麻等药物。上述药物水煎煮,每天1剂,每剂分早晚二次服用[2]。
分析上述患者的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指患者治疗后偏头痛症状消失,并在TCD检查下正常;显效指患者治疗后偏头痛的症状明显改善,并且TCD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指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3]。
研究上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由表1明显看出,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效果分析
偏头痛属于周期发作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是十分明确,临床中认为该疾病和血管功能障碍以及患者身体自身集体生化物质该表导致[4],而在中医学中,偏头痛属于头风范畴,并且头痛和淤血、痰浊、脏腑等有密切的关系,并且该疾病病程较长,而采用中医针灸的方式,可以使血管收缩功能恢复正常,并且对交感神经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缓解血管痉挛的情况,起到舒经通络的作用,同时在配合中药辩证治疗,上述中药方中的药物可起到通经、祛瘀、止痛以及清热等作用,针灸和中药进行联合治疗,针灸通过穴位可以有效的将中药的效果发挥出来,双重作用,共同起到平和气血脏腑、消除经脉瘀阻以及平肝潜阳的效果,有效的改善患者偏头痛情况[5],并且通过此次研究也表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高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说明,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刘 英.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6,10(5):40.
[2]李秀娟.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的应用与观察[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6):156-157.
[3]赵春峰.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偏头痛68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5):354-355.
[4]叶作龙,汪祖强.疏风散联合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5):53-55.
[5]韦明娜.中药汤剂及针灸联合疗法治疗42例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6):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