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经济学院 经济与环境资源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大学生环境观念调查
——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邹晓涓
(湖北经济学院 经济与环境资源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了解大学生当前的环境观念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高校改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身体健康、金钱和获取知识是人生的重要财富,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环境,希望政府能够承担更多环境治理的责任。但是,缺乏系统的环保教育使得大学生普遍不熟悉环境知识术语,也少有大学生将职业规划与环境保护事业相联系。因此,高校需要加大环境问题的研究力度,加强环保教育的课程设置,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环境观念。
大学生;环境观念;问卷调查
工业化以来,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资源开发等层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然而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伴随着人口数量激增,大型城市不断涌现,各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世界各国普遍出现土地沙漠化日益,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全球化环境问题。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意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现象仍然层出不穷,人们对待自然和环境的方式从根本上受到各自的环境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环境观念和环保行为将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在建立和完善时期,有效的干预可以促使大学生群体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将保护环境的理念转变为日常的行为模式,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大学生环保实践能力,落实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重大现实要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高校校园里大学生肆意踩踏草坪、乱丢乱扔垃圾、浪费粮食、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过度用水用电、在书桌或墙壁上乱写乱画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调查大学生对待环境的态度,了解大学生日常的环境行为模式,有助于高校改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设计合适的环保行为的干预机制。
调查时间为2017年3月,调查对象为湖北经济学院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6份,回收61分,其中有效问卷54份,问卷有效率为88.52%。调查样本中,男生占31.48%,女生占68.52%;大一学生占77.78%,大二学生占3.7%,大三学生占16.67%,大四学生占1.85%。本次调查安排在笔者任教的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公选课课堂随堂进行。随堂授课调查虽然不能满足统计学里的分层抽样、随机选取调查对象的要求,但是可以大大降低一对一调查的时间成本,还能够降低受访者的防备心理和抵触情绪,提高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此外,相比于行政班级授课的课堂,公选课课堂的学生来源更加多元化,调查对象涉及经济、管理、英语、会计、艺术、体育等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环境观念概况。
第一,受访大学生的财富观:身体健康、金钱和获取知识是人生的主要财富。我们认为,大学生的财富观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幸福观以及社会责任感,调查当代大学生的财富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他们对待发展、对待环境的态度。数据统计显示,96.3%的受访者认为财富包括健康、金钱和知识(并列排名第一),92.59%%的受访者认为财富包括幸福 (排名第四),90.74%的受访者认为财富包括家庭和睦 (排名第五),79.63%的受访者认为财富包括社会地位(排名第六),此外还包括社会房产、更高的学历、社会关系等。当我们询问受访大学生,你认为最重要的财富是什么时,有20人选择了健康,12人选择了幸福,9人选择了知识,8人选择的金钱,2人选择了地位,2人选择了家庭和睦,1人选择了更高的学历。可见,现代大学生对于财富的理解有着较为理性的态度,对财富的认知并没有局限于物质财富,他们认为拥有健康的身体、获取专业的知识是未来创造更多财富的基础。这可能是因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有着更为清晰的规划,也更注重生活的品质和生存的质量。我们相信,随着大学生对于健康状态的关注程度日益加剧,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未来的日常环境行为和职业规划方式。
第二,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的选择: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环境。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和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大范围的工业污染,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将会影响他们未来的环境行为。在对经济增长和环境治理的重要程度的权衡选择时,77.78%的受访者认为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同等重要,18.52%的受访者认为环境治理更重要,仅有3.7%的受访者认为经济增长更重要。调查中,92.59%的受访者认为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85.19%的受访者认为发生在外地的环境破坏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87.04%的受访者认为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87.04%的受访者认为政府为了治理环境而给企业制订了更为严格的排污指标是合理的,44.44%的受访者认为环境是无价的,未来保护环境可以适当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25.93%的受访者认为环境问题永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仅有3.7%的受访者认为经济发展了,环境问题自然能够解决。可见,大部分受访大学生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并具备了一定的环境中心主义观念。
第三,对雾霾成因和主要治理负责人的看法:虽然认识到所有人都应该承担环境治理的责任,但希望政府能做得更多。对于当前雾霾问题的严重程度,48.15%的受访者认为非常严重,46.3%的受访者认为比较严重,5.56%的受访者认为有点严重。对于雾霾天气对个人身体的影响,35.19%的受访者认为有影响,影响很大,62.96%的受访者认为有影响,但影响不大,1.85%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影响。对于形成雾霾可能的原因,94.29%的受访者认为是汽车尾气 (排名第一),90.74%的受访者认为是建设施工带来的粉尘以及工业企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排名并列第二),77.78%的受访者认为是煤炭的燃烧(排名第四),66.67%的受访者认为是秸秆的燃烧 (排名第五),55.56%的受访者认为是烟花爆竹(排名第六),29.63%的受访者认为是其他原因。当我们问及谁是治理环境主要责任人时,72.22%的受访者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承担环境治理的责任,18.52%的受访者认为是政府,9.26%的受访者认为是企业,并没有受访者认为环保组织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可见,大学生对于环境治理的责任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能够意识到环境问题与所有人的当下生活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并认同所有人都应该在环境治理中承担相应的责任。调查也显示,部分受访大学生认为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环境治理责任。事实上,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民生的关注力度,但是仍有77.78%的受访者认为社会在教育、医疗、社保、贫富差距等方面存在不公现象,他们希望政府能做得更多。
第四,对雾霾治理的支付意愿(WTP):普及环境知识,能够提高支付意愿。我们采取CVM方法调查受访者对环境的估价,即首先询问受访者是否愿意每年为改善空气质量,减少雾霾支付一笔钱,然后再询问拒绝支付的原因以及持肯定回答的人具体的金额。调查中,有43位受访者表示愿意支付,11位受访者拒绝支付。拒绝支付的原因,81.82%的受访者怀疑缴纳的钱是否能用于环境治理,36.36%的受访者认为全社会所有的家庭和企业每年已经缴纳了很多税金了,因此这笔钱应该由政府出,也有个别受访者表示环境是无价的,没有人有污染环境的权利,因此拒绝支付,或是怀疑当前的技术是否具备治理环境的能力,担心支付了也是打水漂了。对于愿意支付的受访者我们进行了两次支付意愿调查。第一次调查显示,受访大学生的支付意愿的取值主要集中在10元,50元,100元和200元。随后,我们会向被访者详细介绍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对老年人及婴幼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第二次询问受访者的支付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在了解更多的环境信息后都增加了支付意愿的金额。一些受访大学生表示目前收入有限,等将来有稳定收入来源后会尽其所能支付。可见,加大环保知识和环境信息的宣传力度,可以提高人们的支付意愿。
通过本次大学生环境观念调查,我们发现以下问题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第一,大学生普遍缺乏环境知识的专业教育。许多大学生虽然了解一些简单日常节能的环保常识,但是对于环境知识术语并不清楚。调查显示,受访大学生中超过85%的人表示并未接受过专门的环保教育。超过90%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没有听说,或并不了解诸如生态补偿、存在价值、CVM、显示性偏好等概念。有些受访大学生选择的治理雾霾的支付意愿甚至远远超过了个人支付能力,成为无效支付。
第二,环境观念与治理雾霾的支付意愿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正相关。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虽然意识到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环境治理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数据分析显示出持有环境中心主义观念的受访者并没有选择更高的治理雾霾的支付意愿。
第三,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里并没有涉及环保产业或环境治理工作。受访者大学生大多对个人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或是出国,或是考研,或是创业,或是进入企业,但是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没有考虑将环境治理工作或环保产业纳入个人的职业规划。
环境观念的形成受多元因素的影响。社会、学校、家庭都是影响大学生环境观念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培养国家未来的建设人才的时候不能忽视环境观念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我们相信,加大环境宣传和环保教育的力度将有利于大学生环境观念的提升。环境宣传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改变他们的偏好,提升他们对环境的支付意愿,增加他们从享受优美环境中获得的福利感受。因此,未来中国的素质教育亟需加强环保教育方面的投入,逐步建立个人终身的环境观念教育体制,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需要担负重要责任。
第一,高校需要加大对环境观念研究的力度。环境观念的形成受多元因素的影响,因此环保教育的发展需要借助多学科融合的力量。目前,环境观念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调查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缺乏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高校作为重要的科研机构,不仅承担教书育人的工作,而且承担着集中智力人才重点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新问题的重任。高校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多专业、多学科、多平台等交叉融合的特长,深入研究决定和影响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内在机理和激励机制。环保行为是环保情感的外在表现,然而将环境观念转化为积极的环保行为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般来说,大学生大多对环境的恶化比较关注,也倾向于接受更多的环境知识和环保教育,但是环保行为的热情和参与度并不高。因此,要真正将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化为人们的实际行动和内在动力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高校等科研机构需要加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力度。
第二,高校需要改革当下零散的环保课程,开设系统的环保教育课程模块。环保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环境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大学生的环保行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高校环保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校的环境学科专业涵盖面小,多属环境治理等理工科类,缺乏对环境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因此,高校在课程体制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当补充环保教育类课程模块,模块中不仅需要设置必修课程,也需要设置一些选修课程。环保教育的途径不必局限于课堂教学,需要引进新方法和新模式。当前高校进行环保教育,大都采取“填鸭式”宣传教育模式,这一模式虽有易操作、管理简单、覆盖面广等优点,但缺乏互动、实效性差、知行转化率低。与传统的“填鸭式”宣传教育模式相比,大学生更喜欢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因此,环保教育不仅局限于理论讲解,更要通过“干中学”,引入丰富多彩的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如办展览、讲座,组织收看环保纪录片,演讲,辩论,开展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回收、关爱弱势动物等环保社团活动,等。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环保教育研究”(15D084)
邹晓涓(1979-),女,湖北武汉人,经济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环境资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