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方言的“尽”字被动句

2017-03-07 21:23
华中学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罗田被动介词

徐 英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一、 “尽”字被动句的句法形式

“尽”字被动句与“把”字被动句结构特点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略论,相异之处就详论。

(一) “尽”字被动句中的体词性成分NP1和NP2

1. 和罗田方言另一常用的“把”字被动句一样,NP2在“尽”字句中占重要地位,不可以省略或者隐去。例如:

(1) 这好的东西尽他搞丢了,好可惜。

*这好的东西尽搞丢了,好可惜。

(2) 细点儿声音说话,尽别个听到了呢。

*细点儿声音说话,尽听到了呢。

2. 被动句中的体词性成分NP1通常是有定的。例如:

(3) 小毛尽别个打了。

(4) 我的钱尽他赢去了。

主语“小毛”、“我的钱”是“打”、“赢”支配的对象,是具体有定的,不可能指任何的“小毛”和“钱”。就语义关系而言,它是谓语动词VP所表示动作的承受者,即受事。在语法成分上是主语,语用上是话题,一般称为受事主语。

3. “尽”字被动句中的体词性成分NP2主要表示动作的受事。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3种情况:一是具有生命特征的实施者,如例(5);二是动作凭借的工具,如例(6);三是动作实施的原因,如例(7)。

(5)衣服袖口儿尽他穿破了,再要买一件。

(6)他尽车撞了,满身都是血。

(7)细伢儿尽喝冷水喝病了,只有送到医院去了。

(二) 被动句中的谓词性成分VP

1. “尽”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一般都是表处置意义的动词和部分表示感觉、知觉的动词,如“打”、“喝”、“洗”、“烧掉”、“洗坏”、“看到”、“听见”、“晓得”、“闻到”等。与罗田方言“把”字被动句不同的是,“把”字句除了“笑”、“骂”、“打”等少数单音节动词外,其它“把”字被动句的谓语动词后必须有表示动作完成的时体助词“了”,否则句子不能成立。而罗田方言的“尽”因动介同形,句末加上表示动作完成的“了”就可以区别意义,加上完成体标记“了”,“尽”就是介词,句式就是被动句;如果没有完成体标记“了”,“尽”是动词,句式就是使役兼语句。例如:

(8) a. 电视尽他拿走。(尽:让,任凭,使役兼语句)

b. 电视尽他拿走了。(尽:被,被动句)

(9) a. 鱼尽猫吃。(尽:让,任凭,使役兼语句)

b. 鱼尽猫吃了。(尽:被,被动句)

(10) a. 钱尽他拿去。(尽:让,任凭,使役兼语句)

b. 钱尽他拿去了。(尽:被,被动句)

例(8)中“尽”作动词,表“让”、“任凭”义,全句可理解为“电视让他拿走”、“电视任凭他拿走”,含有“请不要干涉”的句式义。在这类句子后面加上助词“了”,就成了标记被动句,“尽”作介词,表“被”义,全句可理解为“电视被他拿走了”。例(9)、例(10)两例可依此理解。出现这种情况的条件是:句子的NP1是表具体事物或动物的受事主语;NP2是表人或表动物有生命特征的名词;NP2是“尽”后面谓语动词的施动者。

2. “尽”字被动句,表处置或表感知、感觉等动词通常不在句子中单独出现,如果出现,须有前加状语成分,形成状中结构,或者是后加其它成分形成述补结构、述宾结构。例如:

(11) 你尽他箇样的打,不疼啊?

(12) 今昼你尽狗咬了一口啊?

(13) 一车砖尽他翻到沟里去了。

(14) 烂七八糟的东西尽妈妈丢光了。

(15) 你再不收拾,尽他丢到塘里去了。

跟罗田方言“把”字句不同的是,“尽”字句谓语成分很少是连动结构,或者是较复杂句法结构。

二、 “尽”字被动句的语义特点及语用意义

普通话中“被”字句中的“被”是从“遭受”、“蒙受”义虚化而来,且虚化得很彻底,而罗田方言的被动标记词“尽”是由动词“任凭”义虚化而来,不如“被”虚化得彻底,还滞留了它的动词义,因而含有较弱的致使义,与一些非被动式存在较多的纠葛。

(一) “尽”的词汇意义

罗田方言里的“尽”字有丰富的词汇意义,不是纯粹地表示被动标记。它在罗田方言中既作动词,又可作副词和介词。

1. 作动词,表示“任凭”、“放任”。例如:

(16) 我尽他,不管了。

(17) 菜园的菜多的是,尽你扯。

(18) 饭菜多的是,你尽他,别管那么多。

(19) 放假了,横直冇得事做,尽他。

近代汉语中也有这种用法,下文详述。

2. 作动词,表示“容许、使役”或“致使”的意思(即通常所说的使役句)。例如:

(20) 你么尽他走了,我还想跟他说哈儿话。

(21) 尽他去哭,莫搭理他。

(22) 你尽他呾骂,莫还嘴。

近代汉语中也有这种用法,下文详述。

3. 作介词,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最大限度。例如:

(23) 尽三天把这件事情办完。

(24) 尽你钱买,买到几多就几多。

(25) 尽这些场儿做屋,做到几大就几大。

中古、近代汉语中也有这种用法。例如:

(26) 尽十二月,郡中无犬吠之道。(《汉书·王温书传》)

(27) 汉仪,自立春到立夏,尽立秋,郡国尚旱,郡县各扫除社稷。(《晋书》卷十九)

(28) 公(袁可立)伸牍尽雪其冤。(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29) 如今生养死葬一应大事,无论小侄有钱没钱,尽着小侄的力量去办便了。(《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一回)

4. 作介词,表示让某些人或事物在前面。例如:

(30) 光尽差的菜吃。

(31) 这块山好种树,先尽你。

(32) 考试的时候,尽容易的先做,难的留到后面做。

近代汉语中的此类用法:

(33) 屋里的猫儿狗儿,也叫他们留点神儿,尽着孩子贵气,偏有这些琐碎。(《红楼梦》第八十四回)

5. 作副词,有“都、尽量、总是、一个劲儿地”等的意思。例如:

(34) 书记开会总是尽讲,听得受不了。

(35) 妈妈说话尽箇啰嗦,恨死人的。

(36) 都十二点了,哈尽箇看电视。

近代汉语中的此类用法:

(37) 悄悄的回薛姨妈道:“姨太太别由他尽着吃了。”(《红楼梦》第八回)

(38) 褚大娘子道:“二叔怎的尽喝酒,也不用些菜?”(《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

(二) “尽”字被动句的语义特点

在罗田方言中,被动标记“尽”是由“任凭”义虚化而来,不如“被”字句虚化得彻底,其动词义还有所滞留。例如:

(39) 你么尽他打了,大苕啥?

(40) 三瓶酒尽他喝了两瓶。

“尽”虽然表示被动,但是还含有“任凭、纵使”的动词意味。如例(39)也可理解为“你为什么像个大傻瓜一样任凭别人打”,“尽”在此不仅仅是被动标记,还滞留其动词义“任凭、纵使”义。

(三) “尽”字被动句的语用意义

在罗田方言中,“把”字被动标记一般表示遭受、意外等语用含义,而“尽”字被动句则蕴含有“遗憾”的语用意味。例如:

(41) 钱尽他拿去了,我现在手上没钱。

(42) 菜尽猪吃了,搞得自己要买菜吃弄得自己要买菜吃。

“尽”在罗田方言里表被动,跟“把”字句表示遭受义不同,多用在发话人主观上不愿意而现实中却发生了的情况,并含有轻微的遗憾之情,此遗憾之情来自发话者认为主观上的一种“任凭、纵使”行为导致了现实不期望的事情得以发生,如果不是这种“任凭、纵使”行为,可能不期望的事情不会发生。如例(41)“钱尽他拿去了”,如果不是主观上“任凭”他拿走钱,他得不到钱,就不会发生“我现在手上没钱”这种状况。例(42)“菜尽猪吃了”,如果不是主观上没有看好猪,“任凭”猪吃了菜,就不会导致“自己要买菜吃”。也就是说,发话人认为这种不期望发生的事情在客观上是可控的,但是,由于主观上的“任凭、纵使”行为,导致了不该发生的事情,因而具有遗憾之情。

三、 “尽”兼表使役与被动的其他方言

在汉语某些方言里,“尽”可以表示被动。陈淑梅(2005)列举了鄂东浠水、红安、团风、麻城、罗田等地“尽”表示被动。例如:麦尽牛吃了。(浠水县)∣他尽雨淋病了。(红安县)∣谷尽鸡吃完了。(团风县)[2]

方平权(1998)介绍,岳阳方言“尽”可以表示被动,是客观上“听任、让”的意思。例如:笔尽你败烂哒。∣东西尽老鼠咬烂哒。[3]

左林霞(2004)指出,孝感方言“尽”兼做动词和介词,相当于普通话的“让”、“叫”,做介词时可以表示被动,成为被动标记词,引出施事。例如:鱼尽财喜吃了。∣书早就尽别个拿走了。∣把东西捡好,莫尽他看到了。[4]

黄伯荣(1996)主编的《汉语方言语法类编》记载,湖北随县“尽”做动词时表示“让”的意思,但也可以表示被动,和“被”字句表达效果一样。例如:麦种尽老鼠吃了。[5]

盛银花(2015)指出,“尽”字被动句是安陆方言典型的被动句,使用频率非常高。例如:管子尽渣子堵了。∣他的屋里的狗子尽别个打死了。∣菜园的菜尽强徒偷得一跟毛都冇得。[6]

陈晓云(2007)介绍,湖北阳新方言“尽”可作动词表示“让”,也可表被动。例如:饭也尽你吃了,酒也尽你喝了,你总得做点事哦。∣昨日买的肉,昨夜尽老鼠咬了。[7]

宗丽(2012)介绍,湖北长阳方言“尽”可以作为被动标记。例如:尽老鼠子拖起走哒。∣莫尽蛇咬哒。[8]

就目前学者研究来看,“尽”做被动标记主要是集中在湖北江淮官话区和部分西南官话区。这些方言的“尽”除了表示被动之外,还可以表示“容许”或“使役、致使”义。

四、 “尽”表被动的来源

从上文可以看出,“尽”既可以表示“任凭、纵使”义,也可以表示“容许、致使”等使役义;在各个方言分布中,“尽”除了表示被动义,还可以表示“容许、致使”等使役义。因此,我们认为:现代汉语方言表被动的“尽”,来源于表示使役的“尽”,表使役的“尽”来源于表“任凭、纵使”的“尽”。也就是说“尽”经历了“尽1(任凭)→尽2(使役)→尽3(被动)”这样一个语法化的发展过程。

(一) “尽1”(任凭)的产生和发展

《类编·皿部》:“尽,任也。”[9]《正字通·皿部》:“尽,唐人诗:‘尽君花下醉青春。’注:‘尽君,犹言任君也’。”[10]“尽1”(任凭)大致产生于唐代,在唐代之前,“任凭”的意义是用“任”来表示的。我们在唐诗中发现了几例“尽1”,但总的来说,“尽1”使用并不普遍,到了宋代以后,在词人作品以及其它的著作中,“尽1”大量出现,“任凭”成了“尽1”的常用义之一。例如:

(43) 今尽听之,唯不宜内参宿卫耳。(《晋书·列传第五十六》)

(44) 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杜甫《朱凤行》)

(45) 尽道有些堪恨出,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秦观《南乡子》)

(46) 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白居易《题山石榴花》)

(47) 疾快将草料来,拌上着,尽着他吃着,咱睡去来。(《老乞大》)

(48) 一朝天子招贤,连登云路,五花诰、七香车,尽着他女儿受用,然后服他先见之明。(《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

例(43)—例(45)是“尽1+VP”格式,在此格式里“尽”表示“任凭,纵使”之义;例(46)—例(48)是“尽1+N+VP”格式,此式的产生和发展是“尽”由“任凭、纵使”义发展到“容让、致使”使役义的关键一步,因为从形式上看,“尽1+N+VP”格式与表使役的“尽2+N+VP”基本上无差别,只是此时“尽1+N+VP”要么是小句的一部分,如例(46);要么“尽1”还带着动态助词“着”,如例(47)—例(48),此时“尽1”的动词性还很强,还没有使役化。

(二) “尽1”(任凭)→“尽2”(使役)

表示使役的“尽2”产生于元明时期,其主要表现形式为:N1+尽2+N2+VP。例如:

(49) 上天贬我降凡尘,下世尽我作罪孽。(《西游记》第十九回)

(50) 冲开门进来,唬得那赵寡妇娘女们战战兢兢的关了房门,尽他外边收拾。(《西游记》第八十四回)

(51) 那太子进了寺来,必然拜佛;你尽他怎的下拜,只是不睬他。(《西游记》第三十七回)

(52) 我被你前七八棍,后七八棍,打得我不疼不痒的,触恼了性子,一差二误,将你打死了,尽你到那里去告,我老孙实是不怕……(《西游记》第五十六回)

(53) 贾琏宝玉等一齐出坐,先尽他姊妹坐下,然后在下依次坐定。(《红楼梦》第七十五回)

“N1+尽2+N2+VP”这种格式中的“VP”可以是动宾式,如例(49);也可以是单个动词,如例(50);也可以是状中式,如例(51);也可以是连动式,如例(52);还可以是动结式,如例(53)。在上例中,“N1”可以承前省略,N2是不可省略的。

例(49)—例(52)的“尽”可以作双重分析,虽然仍可以理解为“任凭”的“尽1”义,但在整个句子中的理解已经和使役句很接近了,也可以理解为使役动词“尽2”义,这些可以看作是“尽1”到“尽2”的过渡状态。例(53)中的“尽”是意义很明确的使役动词。

“尽1”的“任凭”义与“尽2”的“容许、致使”义本来就是相通的。“尽1”的N1“任凭”N2做某事的行为,从另外一种角度讲,就是一种N1“容许”的使役行为,因为“容许”N2做某事,从而就“致使”了某种结果,同时因为处在相同的“N1+尽+N2+VP”格式中,因句法语义关系的变化,经过重新分析,“尽1”的“任凭”义就滋生了“容许、致使”义。何亮(2005)认为“听任、由着、任随”实际上也是使令意义的一种,只是使令意义比较弱罢了。因而,从“尽1”的“任凭”义发展到“尽2”的“容许、致使”义是水到渠成的。

“尽2”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结构上,“N1+尽+N2+VP”中“尽”前的N1可以承前省略或者隐藏,“尽”后的N2必定出现。其二,“尽+N2+VP”不再是小句的一部分,而是句子的自然焦点所在。第三,“尽”后不再出现时体助词“着”,而是作为使役动词单独出现。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自幼生活于此。《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自幼生活于江苏南京,直到14岁才迁往北京。两位著者的语言形成期都生活在江淮官话区,因而行文不免受到本地方言的影响,较多使用“尽2”使役句。

(三) “尽2”(使役)→“尽3”(被动)

当“尽”由任凭义发展出使役义的时候,它离被动的“尽3”就很接近了。在历史文献中,我们发现表被动“尽3”的用例也是寥寥可数。例如:

(54) 元明离此五里,留个渡口,都要从他那里过,尽他掯勒渡河钱。(《封神演义》第四十五回)

(55) 心下想道:“外房如此整齐,内室铺陈,必然华丽,今夜尽我受用。”(《醒世恒言》第三卷)

(56) 若能降伏得他,财宝尽你得了;若不能处置得他,须要仔细。(《喻世明言》第十九卷)

例(54)—例(56)中的“尽”可以理解为“被”,但似乎仍可以理解为“让”。但是,表被动的“尽3”在方言中大量存在,说明“尽3”在汉语方言中的发展更快。这种格式的N2开始只能是有生命的事物,但随着这种格式的使用频率增加,因为类推作用,出现此类格式中的N2不再局限于有生命的事物,无生命的事物也可以出现在此类格式中。例如:

(57) 小毛尽车撞死了。

(58) 衣服尽风吹跑了。

这样,在罗田方言中,随着“尽”的意义进一步虚化,发展出了典型的被动用法,“尽”成了常用被动标记之一。这印证了汪化云(2017)提出:黄孝方言本身存在着由使役动词虚化为被动标记的机制,黄梅以西的黄孝方言普遍存在着表示容许义的“尽”、“把(得)”演变为被动标记的现象[11]。

动词“尽”的语法化过程是连续渐变的,同时伴随着语法化产生了音变现象,“尽”由原来的不送气音变为送气音。江蓝生(2005)认为:词义虚化程度的加深,意义变化了,要求形式相应地变化,语音层面与语义层面的结构关联是区别性,语音线性结构中的每一个变化原则上是与语义的区别相对应的[12]。罗田方言的“尽”语法化为被动标记后,由原来的[tin45]变化为[tin45],从方言上佐证了江蓝生作出的“语法化往往伴随着音变”的推论。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湖北方言及汉语方言语法比较研究”【17JJD740007】基金资助。

注释:

[1] 参见国学大师网站,《宋本广韵》,第276页,第8字。[2017年10月21日]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xi/pic.php?f=sbgy&p=276.

[2] 陈淑梅:《鄂东方言“把得”被动句》,《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48页。

[3] 方平权:《岳阳方言介词“尽”、“驾”、“得”》,《云梦学刊》2005年第2期,第48页。

[4] 左林霞:《孝感方言的标记被动句》,《语言研究》2004年第2期,第48页。

[5] 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 青岛出版社,1996年,第666页。

[6] 盛银花:《安陆方言语法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12~314页。

[7] 陈晓云:《阳新方言被动句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9页。

[8] 宗丽:《长阳方言语法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106~107页。

[9] 参见国学大师网站,《类篇》,第181页,上栏第19字。[2017年10月21日]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xi/pic.php?f=leipian&p=181.

[10] 参见国学大师网站,《正字通》,第1491页,第3行。[2017年10月21日]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xi/pic.php?f=zhengzitong&p=1491.

[11] 汪化云:《黄孝方言中“等”的语法化》,《方言》2017年第2期,第214页。

[12] 江蓝生:《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汉语语法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97页。

猜你喜欢
罗田被动介词
徐建南
介词和介词短语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蔓延
第五课 拒绝被动
介词不能这样用
雪中浪漫 罗田薄刀峰
罗田金秋
罗田村:南昌市最古老的樟树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