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彧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邹晓彧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各国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或以公民教育的形式出现,或以道德教育的形式出现,在教育的过程种注重隐蔽性,注重社会合力,注重课程的多样性,比较分析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吸取他们做的好的经验,对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具有很强的操作实用性。
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教育;协同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各国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这些主要西方国家虽未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统一名称,但其实他们都有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并用以维护他们的意识形态。长期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西方与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不同,体制也存在差异,但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有比较,还能凸显特点,特别是目前,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下,我们更需要从不同民族文化中汲取可以为我们借鉴的部分,以加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管价值观的,一个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他们认同什么,不认同什么,这些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来主导。这个本质性的要求就决定了他的核心地位。在西方,不论思想政治教育以什么面目出现,“公民教育”也好,“道德教育”也好,均体现着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自然也是其统治阶级利益的诉求。思想政治教育都体现着国家政治干预、制约教育的基本特点。而各国政府也不遗余力的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乃至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与国家目标保持一致。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社会发展,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所有的道德教育来实现的。①在美国的百年发展过程中,他们是十分注重教育的。从传统的宗教教育解放出来后,作为大熔炉国家的美国就高度重视德育,重视其意识形态的作用。美国是一个大移民国家,多民族,多种族,价值多元化,但是处于核心地位的美国教育目标一直都非常清晰,那就是灌输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其教育目标是要把美国人培养成不仅有知识、能力,而且对自己国家、民族和文化有强烈认同和和责任感的守法公民。②
思想政治教育在西方国家的核心地位,还体现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高额教育经费。例如德国政府信仰“教育立国”的理念,德国的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十分可观。早在1989年德国的教育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就已经达到7%,德国的联邦教育与科学部长均做出承诺,保证教育经费每年以7.7%的比例增长,10多年来,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远超其经济的增长速度。③
思想政治教育在西方国家的核心地位,还体现在政府当局时刻保持对教育的关注以及及时调整教育的体制,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例如日本,日本政府相当重视对德育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并能够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来进行应对。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由政府指挥,文部省操作执行。自1966年以来,文部省每年都要进行全国性调查,针对思潮问题,职业观问题,调整教育工作的政策,例如战后的日本曾一度出现德育的危机,青少年思想由于收到经济因素和战争因素的影响,呈现虚无的态势,道德水平出现下降,日本政府便及时的重新掀起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热潮,动员全社会都参与到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这些政策的调整不仅及时,而且全面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社会的思想方面也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因此及时调整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日本在这一点上的做法可以给予我们相当的启示和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在西方国家的核心地位,同样也体现在政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有明确的规定的。例如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学校一般都把思想政治教育称为“价值观教育”(values education),把“做一个好公民”视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而好公民的标准则是培养学生具有客观的认知能力和良好的行为,强调培养热爱学习,追求高标准,关心自己和他人、关心家庭,关心社区,热爱劳动、热爱祖国,以及以身为澳大利亚人感到自豪。⑤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显性教育方法与隐性教育方法的结合
西方的大多数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的特点,除了通过课堂公民教育、还通过校园活动、宗教活动和社会服务以及家庭环境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全面渗透学生身心。政府、学校、教会、家庭和公共媒体相互配合,分工明确,通力合作。通过隐性课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之“润物细无声”。
例如通识课程,在美国,95%以上的大学都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且以必修课的形式,包括美国宪法、西方思想史等。而日本高校普遍也开设各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这些课程中渗透道德教育的内容。德国则是有非常严谨的德育课程体系。在基础教育中设有政治课和历史课。政治课用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认同,历史课则通过历史的讲述,培养学生以德意志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此外,在德国,思想道德教育还渗透在伦理学、神学、教育学、法学等课程中,思想道德教育融于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除了在通识教育的教育体系建构外,西方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十分注重发挥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的作用。例如美国的学生活动中心经常举办报告会,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公共教育资源,如国会大厦、华盛顿纪念堂、国会图书馆等,还有到各类行政机构进行参观实践,如各级法院、议会和市政府等,在这种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国家理念。例如日本各大学的发达社团以及学生自治会, 通过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吸引了大批学生,以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渗透道德教育。还有德国的课外教育,在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具体的每一次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的独立自主行为,例如小学生的家务劳动立法,自我教育和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在社会锻炼的过程中践行知识内容。以及他们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十分强调的工匠精神,都是十分注重在具体的行为中践行相应的道德价值理念。
此外,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注重社会各界的合力。例如澳大利亚完善的社会教育体系,以及他们非常注重大众传媒的作用。充分利用高度发达大众传媒,不断向学生等灌输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在家庭社区中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例如日本注重教职工的言传身教。无论是教授、管理人员,还是一般职员,都表现出良好的敬业精神,这样教职工以身作也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很好的育人功能。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多样性
西方发达国家除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渗透性之外,西方主要国家同样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即课堂建设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课程改革以及课程设置还有具体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在西方都是精心规划的。他们一直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多样性,重视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行为训练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美国,作为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大熔炉国家,在课堂教学方面的特点是:首先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直接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职业道德,法律基础。其次,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开设哲学、宗教、历史、地理、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大量道德知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国民精神,使思想政治教育课与人文素质教育、传授科学知识与培养道德素养结合起来,并注重实效性。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颁布有关法规,要求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目和内容,大学要开设必修课,学生必须获得这方面的基本学分。人文、社科课程的设置既考虑扩大知识面,进行跨学科研究,又带有政治思想灌输的性质。⑥如名古屋大学就开设“日本的政治结构”等近20门带有德育内容的人文社科课程,
德国,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主要是通过伦理学、神学、教育学、法学等类来进行。而在专业领域内,如医学、药学、法律、教育等专业的学生,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除了本专业的知识以外,还要通过等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意味着学生一直都有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教育。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也是理工科的专业必修课。
英国,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有三类:一宗教教义;二社会学科;三道德建设。其中宗教教义的教材,是根据国教会的协议编写的,只介绍有关宗教的一般知识,排除具体的宗派性;社会学科具体包括语文、历史、地理、外语等。道德课程的教材是在70年代后才出现的,既与宗教教育有联系,又有本质的不同,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内容生动活泼,易为学生所接受,具体包括《生命线》、《起死线》、《品德教育卡》《民主中的价值》。
在分析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之后,可以发现有很多的东西可以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借鉴,汲取她们德育过程中成功的,优秀的做法,对于当前改善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有帮助的。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工业文明,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共同的社会道德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渐趋接近,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别正在缩小。但是其本质是为其统治阶级而服务的,都是为了维护本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点并未改变,英语国家要求所有留学生必须学习英语以及他们的通知教育课程,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维护。在意识形态的交融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竞争其实异常激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点是非常明确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一些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消极的人生观、剥削阶级思想与腐朽的生活方式会不断渗入。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必须更加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底线,如果意识形态发生改变,那么国家任何的发展都是白费的。在各国都是如此,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这个最根本的规定在当今时代更要常记常新,时刻保持警醒的态势,防止所有和平演变的势头。
(二)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
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核心地位,在我国其实一直以来,也有相当形象的表述,那就是“生命线”的工作地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比较不难看出,即使思想政治教育以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的形式出现,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而对于我们这么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更加重视,才能凝聚共识,为经济建设而服务。做好政治工作,抵御政治风险,保证政治安全,是我国其他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证。而青少年政治工作的重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即个人思想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和形成。⑦
(三)注重社会各界合力,注重教育体系的协同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或者说道德教育,在西方国家,都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全方位渗透,全方位覆盖,建立一个非常完整的教育体系,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的分工配合,形成一个辐射全社会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在最主要的学生之外,还注重家庭教育,以及能够借由政府力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之外的完整教育体系主要有宗教教育、社区和社会工作体系,特别是以志愿服务和社团为依托,通过大众传媒、科研机构、企业,以及其他国家服务体系中的民事服务部门等。他们坚信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不仅是学校的单一事情,因此能够保持教育的一贯性,社会各企业也都能提供相应的岗位,使学生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社会感知,以及国家意识。学校的政治课、道德课、学科教学和学校外的课外活动以及社会的社工体系等相互作用,行程合力,各自发挥相应的教育功能。
反观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几乎依靠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进行,小学时期通过的思想品德课,用来传授我国基本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政治意识。中学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通过马哲,毛概,历史课的讲授,使学生接受基本的价值观。大学时期的思想理论课,通过对主流马克思主义课程的进一步深化,使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和相应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主渠道单一,而且授课效果不甚理想。一方面由于这些课程的难度与学生的年龄不相符,比如在初高中要让学生学习剩余价值理论的经济学,难度略大。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手段也相应单一,还停留在用课堂测试来检验个人的道德学习情况。这种教育方法能够最大化知识的教育效果,但内化成学生的内心认同,就明显存在不足。一方面除了应加强课程设置之外,西方国家这种全社会形成合力的教育值得我们探索,由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各种社会思潮涌进,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很大的影响。社会和学校的教学出现脱节,非常严重阻碍了学生知识到实际认知的转化过程。其次,在社会形成合力的氛围下,自然教育就由原来灌输的显性像隐形转化了,比如我们都知道吃盐的好处,但是一定要放到菜里一起煮着吃,不能光吃盐,这也就是习总说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是必须品,虽无时不刻的存在我们的身边,可是并不刻意。要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发动社会的合力,行成教育的协同创新体制。
(四)注重与时代和实践的结合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比较不难看出,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历程都是曲折的,在改革中不断调整具体目标和方案,从而一次次的改善本国国民的道德水平。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下,我们更应该如此,与时代现实紧密结合,分析新形势下所面临各类问题。当前互联网+,web2.0时代,不仅是技术的变革,而是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每天都接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如果跟不上时代,那么他的实效性就会大大减弱。在新媒体面前,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往往易得其行,难得其魂,草根的微博微信易走红,而主流的微博和微信关注量和粉丝量一直上不去就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紧跟时代的潮流,进而思想引领时代,路漫漫而修远兮。同时,在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跨学科的应用是他们的宝贵经验,他们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了各个专门学科中,这一点也十分值得我们借鉴,但是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学科的应用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同时,对于学生的跨学科思想政治素养和参与水平的培养,十分欠缺。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的在课程中加入实地调研的部分,加强对时事热点以及跨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讨论和解析,增加所学内容的现实性。
注 释:
① 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② 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③ http://bbs.tianya.cn/post-no110-13533327-1.shtml《让人目瞪口呆的德国教育:有些差距或许再也追不上了》。
④ 施鹏:《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载自《高校论坛》,2013年第9期。
⑤ 董轶文,姜相志:《澳大利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载自《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⑥ 李祖超:《“五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载自《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4期。
⑦ 亓昕怡:《中德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思考》,载自《高教学刊》,2015年第7期。
[1]李祖超.“五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2]亓昕怡.中德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思考[J].高教学刊,2015,(7).
[3]于林平.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及辩证和理性思考——以美国、日本、前苏联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4]李祖超.发达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途径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5]顾其银.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7).
[6]李志辉.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其借鉴意义[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7]滕玉成.我们能从西方大学道德教育中借鉴些什么[J].广西高教研究,2000,(8).
[8]毕记满,刘龙海.美国社会责任教育与我国高校教育的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6,(7).
[9]董轶文,姜相志.澳大利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10]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福建省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2016年度研究课题“大陆台生的国家认同研究”
邹晓彧,女,福建师范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