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小燕,余 青
(三峡大学公共卫生研究中心(湖北省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 宜昌 443005)
预防性用药与疾病防治
明小燕,余 青
(三峡大学公共卫生研究中心(湖北省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 宜昌 443005)
目的探讨预防性用药的适用范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说明不同预防性用药的应用和产生的影响。结果预防性用药应用于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但使用不当会产生群体预防性用药不良反应事件。结论预防性用药应用范围广,但在群体性使用时需慎重考虑。
预防性用药;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
近年来,我国多地发生预防性用药的不良反应事件,造成了一定社会影响。为深入研究预防性用药,作者参考有关文献,并结合从事多年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工作经验,就预防性用药的适用范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预防性用药是指为预防疾病发生或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而采取提前用药的预防性行为,在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应用较广,但使用时需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及其引起的社会影响。
Ⅰ类、Ⅱ类切口手术者主要使用以头孢类为主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用药,Ⅰ类切口预防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二联抗菌药物。不恰当的联合用药会影响切口的感染率,并会导致菌群失调,增加细菌耐药率,从而增加患者院内感染概率,加大患者经济负担。临床医师需提高认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防止滥用抗菌药物[1]。
CT增强扫描中,通常需要应用含碘造影剂,以提高对不同病变部位、边缘、大小、密度、形态、内部结构及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从而掌握病变的病例特点,以帮助疾病的鉴别诊断。CT增强扫描时,由于造影剂用量较大,并且注射速度较快,从而出现副反应的概率较高。因此为了减少副反应发生,需在造影剂使用前做过敏试验,扫描前预防性用药。此外常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可减少或减轻过敏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对造影剂的耐受力。
临床预防性用药还用于预防白内障摘除术后出现的眼内感染,特别是易造成眼内炎,该病是摘除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会出现轻者视力丧失,重者眼球不保。因此在白内障术前预防性用药可以明显降低术后眼内感染的发生概率。
艾滋病:传染病预防性用药中,艾滋病的职业暴露人群使用较多。在出现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评估和确定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基本用药和强化用药程序是预防性用药方案。基本用药程序包括两种逆转录酶制剂,需要连续使用28天常规治疗剂量。强化用药程序是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也是连续使用28天。艾滋病预防性用药应在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霍乱:吸入含霍乱弧菌的气溶胶也可造成职业暴露(一些实验操作可产生含霍乱弧菌的气溶胶,如悬空滴加菌液、快速搅拌含菌液体等)时,应服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并按规程立即撤离实验室,在指定区域进行隔离观察[2]。
结核病:对于一些特殊人群的结核杆菌感染者,如: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强阳性者、与涂阳肺结核患者接触密切且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幼儿和青少年、艾滋病毒感染者、患糖尿病或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都可以通过短期服药来进行预防性治疗[3]。
疟疾:主要针对暴露人群,当进入疟区时,应于传播季节定期服用抗疟药物,特别是出国到高疟区的人员,要加强个人预防。离开间日疟流行的疟区时,采用伯氨喹8天治疗。
2010年在四川内江就发生一起群体预防性用药不良反应事件,此事件起因为一名出国务工人员回国诊断为恶性疟,之后当地卫生部门立即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涂片复核等工作,并对该患者接触范围内的人员进行预防性用药。服药人群中有104人发生不良反应,并且其中1名3岁女童死亡。经专家组调查后认为,未查出与药品质量有关,成人服用后的不适属正常的药物反应,16岁以下采用的儿童和成人用量相当,导致药品发放人员既未注意儿童和成年人剂量区别,又未明确指示正确的服药方法、间隔。
2014年,在陕西、吉林两地个别幼儿园违规开展群体性用药不良反应事件,事发地分别为陕西省西安市宋庆龄基金会枫韵幼儿园和鸿基祥园幼儿园、吉林省吉林市高新区芳林幼儿园违规给幼儿集体服用处方药品“病毒灵”,部分幼儿出现不适症状,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针对此事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门作出批示,要求依法查处,严格管理,严防类似事件发生。教育和卫生部门通知做好处置工作,部署立即开展幼儿园及中小学健康服务管理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严肃追责[4]。
预防性用药在其他方便还有广泛的应用,比如:使用氯雷他定预防变应性鼻炎[5];通过预防性服药治疗PPD试验强阳性者,可有效控制结核病的发病;使用乙酰唑胺、氨茶碱、红景天等预防急性高原病[6]。
但是预防性用药的副作用应当考虑,如抗疟药可出现如头晕、头昏、恶心、呕吐等,所以重症肝、心、肾疾病及孕妇应慎用或忌用,该药物一旦服用剂量过大,可引起视网膜病、失明、抽搐、房室传导阻滞、心脏停搏、心源性休克、呼吸停止乃至死亡。我国目前对预防性用药这一专业性的工作没有出台统一的操作规范,使基层工作人员在进行预防性用药时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目前也没有任何单位或部门对预防性用药行为进行监督评价,这是我国合理用药监测领域的一个空白。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对预防性用药方案进行循证研究,编制统一的预防性用药指南,指导和规范预防性用药行为。
[1] 许春宏,权 利,刘 艳,等.150例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2):384-385.
[2] 肖栋楼.霍乱防治手册(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8.
[3] 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治疗指南(第四版)[M].北京,2013:64-65.
[4] 李小敏,洪海裕,郭剑玲,等.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远期疗效评价及氯雷他定预防性用药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4,35(2):282-284.
R186+.4
A
ISSN.2095-8242.2017.067.13250.02
余青,E-mail:540951756@qq.com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