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王 立,黄冬花,李海文,全 强,邓书敏,黄文波
(海南省琼海市人民医院,1.超声科;2.放射科,海南 琼海 571400)
·诊断技术·
超声造影和增强CT在肝癌介入治疗术后评价的对比研究
李 敏1,王 立1,黄冬花1,李海文1,全 强1,邓书敏1,黄文波2
(海南省琼海市人民医院,1.超声科;2.放射科,海南 琼海 571400)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与CT增强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对残余病灶检测率的特异性。方法选取我院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经由病理证实的50个肝癌结节介入治疗后患者30例,同时进行超声造影剂CT增强。结果肿块灭活的依据为CT各期增强未见强化结节,超声造影为肿块内无造影剂充填。超声造影与CT增强诊断肿瘤灭活的敏感性分别为88.9%(40/45)、95%(38/40),特异性为80%(4/5),90%(9/10),准确性为88%(44/50)、94%(47/50),采用SSPS 11.5软件,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与CT增强对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估具有同样敏感性,因超声具有安全性,更有利于临床选择。
超声造影;介入治疗;CT增强;肝癌
肝癌介入治疗后其肿瘤是否存活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CT增强扫描来评估肝癌介入治疗后的疗效,超声造影作为一种无创性、且无辐射性,而且[1]实时超声造影技术的提高,实现了超声对肿瘤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动态成像,能获得更丰富的血流信号,成为临床提高更便捷及合适的评估手段。
选取我院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住院肝癌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0~50岁。30例患者50个病灶,其中原发病灶有30个,转移灶20个。所有病灶均经过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肝癌。
应用迈瑞彩超型号为(DC-8),CT型号为GE 64排螺旋扫描机。超声造影剂采用Bracco公司的Sono Vue。患者射频消融前及后均行CT及彩超增强扫描,观察肿块大小、血流情况。
病人在注射造影剂后即刻超声造影,观察肿块内部有无血流情况。术后1~6个月随访,了解病灶内有无血流及大小。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灭活:肿块内部三期增强均无血流,术后随访几个月,肿块明显缩小。病灶存活,术后1个小时内造影肿块内部仍可见观察到血流信号。病灶复发:术后1~6个月内在肝脏内可见观察到新病灶,内部血管丰富。结合临床AFP指标来判断其疗效。
采用SPSS 11.5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肿块行介入治疗后1~6个月随访,病灶完全灭活为各期增强肿块内部均未见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和CT增强诊断肿瘤失活的敏感性为88.9%(40/45)、95%(38/40)。动脉期肿块内部有血流,为肿瘤残存。超声造影和CT增强诊断肿瘤特异性为80%(4/5),90%(9/10)。两者评价肿块射频消融的疗效准确性为88%(44/50)、94%(47/50)诊断超声造影及CT增强诊断肿块完全灭活的病灶,临床通过AFP值来判断疗效。病人AFP值从400多下降至4 μg/L超声造影及CT增强证实有存活的病灶进行穿刺活检,病理也支持彩超与CT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肿块是否残留或者灭活、复发,直接关系到介入治疗后的预后。影像学早期鉴别肿块是否局部残留对临床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基层医院常用于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的疗效评价的影像手段[1-2]有CT增强及超声造影。既往CT增强是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价的首选。正常情况下[1]肝脏主要由门静脉供血(75%)和肝动脉供血(25%)。肝癌病人肿块主要是有肝动脉供血。因此CT增强或彩超增强,肝癌动脉期显示肿块明显强化。介入治疗后,肝癌完全灭活,表现为肿块在动脉期无强化区域,同时随访的数个月内,肿块因没有供,体积会缩小。动脉期肿块内部出现不均匀强化或随访过程中肿块出现结节样强化提示存留或复发。超声造影则是实时动态观察肿块内部的血流情况。我们的实验结果中,50个病灶超声造影和CT增强诊断肿瘤失活的敏感性为88.9%(40/45)、95%(38/40)。超声造影和CT增强诊断肿瘤特异性为80%(4/5),90%(9/10)。两者评价肿块射频消融的疗效准确性为88%(44/50)、94%(47/50诊断超声造影及CT增强诊断肿块完全灭活的病灶。CT增强与超声造影评价肝癌介入治疗后的疗效一致性,统计学无差异。研究表明,超声造影在评价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中其效果与CT增强相当,同时超声造影因其操作简单安全,是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及监测预后的新的影像手段,值得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在评价肝癌介入治疗疗效效果与CT一致。超声造影具有以下优点:无辐射,无明显肝肾毒性,可术中重复多次检查,确定消融范围,实时观察,特别适合动脉期观察,缺点有:视野局限,一次造影只能观察一个或数个病灶,病灶深在,声波衰减及肺气干扰时造影效果不佳。但是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三维超声造影技术的进步,术前术后三维容积的对比,可快速评价肿瘤是否完全灭活,超声造影[3-4]更能显示实时肿瘤内部的血流灌注情况,对肝癌介入后肿块的灭活、残留、复发情况,及短期随访,是评估疗效的有效方法。
[1] 郭长义.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川北医学院报[J].2012,27(1):77-80.
[2] 候文静,朱晓琳,张雪君.肝癌射频治疗后影像学特征研究进展。中国肿瘤临床报[J],2012,39(14):1000-1002.
[3] 肖 彬,王春瑜,曹 阳,等.超声造影与增强CT评价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术后近期疗效的对比研究.广西医学[J].2015,37(7):931-934.
[4] 范晓芳,孙卫健,冯佩珍,等.实时超声造影和增强CT在肝肿瘤介入后的疗效评估.上海医学影像[J].2006,15(3):194-196.
R445
B
ISSN.2095-8242.2017.067.13195.02
海南省卫生计生行业科研项目(项目编号:琼卫2013自筹-28号 )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