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臣,李树民,洪新
(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辽宁 朝阳 122000)
综述评论
新时期辽西地区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创新与发展(Ⅲ)
张文臣,李树民*,洪新
(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辽宁 朝阳 122000)
文章是“新时期辽西地区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一文的第3部分。在前面对辽西地区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模式创新相关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该文从“新时期辽西地区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基本方针及发展目标”、“科研工作的总体原则”、“科研工作的具体构想”、“辽西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分析及应用性研究的系统设计”几个方面,阐述新时期辽西地区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新模式的主要构想。
辽西地区;应用性林业;创新与发展
在前面对科研工作模式创新的观念转变、体制构建等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在此对新时期辽西地区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有关构想进行阐述。
1.1 基本方针
当前,辽西地区林业发展已经进入由外延扩大再生产(造林绿化)向内涵扩大再生产(提高三大效益)转型的关键时期。根据现代林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自身特点,科研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推进科技创新为核心,注重生态科技与产业科技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相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针对生产实践中的难点与焦点问题,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和服务作用,促进本地区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1.2 发展目标
全面完成符合市场经济新时期要求的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体制构建和机制转换,努力建立起适应辽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性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围绕新时期辽西地区林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填补相关实用技术空白。在新品种引进繁育、森林经营、林业产业等研究领域取得全方位突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性林业科研得到全面发展,为全面提升辽西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1 生态优先的原则
新时期的辽西地区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应首先解决好林业生态建设的有关实用技术问题。以增加资源总量、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作为科研工作服务的重点。尤其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要求与生产主体的利益需求之间的关系。近年来,阜新市大面积樟子松以及辽西地区许多地方油松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阜新市樟子松林已由原来的2 000 hm2减少到现在的1 000 hm2。樟子松衰退和油松林低产低效,关系到本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全局,显然要高于与林业生产主体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商品经济林发展等问题。在当前国有林场改革开始启动,大面积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已经提上日程的形势下,为即将开展的公益林抚育改造提供实用技术成果,理所当然要成为科研工作的优先方向与内容。
2.2 服务民生、强化产业科技的原则
科研工作要为发展民生林业服务,充分发挥本地区自然条件的比较优势,大力研发与群众切身利益需求密切相关的实用技术成果。要把研究解决当前经济林、用材林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比如“杨树品种更新改良”及“杨树、刺槐等用材林的经营管理技术”问题,退耕还林中的“山杏、大扁杏低产”问题等作为重要内容。缺少产业拉动不可能真正实现林业发展服务民生的目标。阜新市要把杏产业推到新高度,但目前在生产中大扁杏品种混杂,杏核达不到标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农民的“种地情结”,使朝阳市8万hm2和阜新市4万hm2的退耕还林经济林,都程度不同地遇到砍树的风险。据此,科研工作必须要扩展研究领域,进一步强化产业科技,以促进本地区林业产业的振兴。
2.3 试验研究与开发、推广相协调的原则
每一项应用性林业科研课题的研究,“试验、开发、推广”都是紧密联系的不同阶段。科研工作必须改变以往重试验而轻开发、推广的状况,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重视每项科研成果的开发与推广。以试验研究为基础和依托,以开发、推广为牵引,使试验与开发、推广紧密协调。要对科研项目在生产实际中的开发、推广的可能性空间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研判,加大开发和推广的工作比例。发展商品经济林、典型扶持和示范基地建设是推广先进生产模式和技术的重要途径。辽西地区的农民群众在退耕还林中,主要是发展经济林;但由于存在各种生产管理及技术方面的问题,产量和效益一直不十分理想。现在朝阳和阜新地区许多地方已经把杏树砍了,这显然不是一个单靠技术的研发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辅之以典型培育和示范基地建设。科研工作要坚持技术研发与科技支撑(服务)并举的方针,使科技资源投入向典型培育和示范基地建设的科技支撑(服务)方面倾斜。
2.4 “软硬兼施”的原则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软(林业社会过程)硬(生产实用技术)兼施”应成为新时期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软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主要是:①新时期的林业科研工作,在为生产实践提供各项实用技术的同时,必须分析现实的社会生产方式特点,为制定符合当前社会历史条件的、能够最大限度调动生产者积极性的各项制度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当前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科研工作一定要对林业生产体制与机制的创新问题、政府部门的职能转换和政策导向问题、产业扶持与科技服务的各项制度建立问题等,这些林业发展的社会过程进行深入研究。②制定林业发展规划,不能仅仅以自然科学技术成果为依据,还要把社会方面的问题搞清楚。比如,经济林发展中采用某一新品种,不仅要考虑该树种是否符合当地自然条件,还要研究生产经营者的经营观念是怎样的,与该经济树种相关的产业发展前景如何,政府及管理部门在该树种推广及产业拉动方面应该做好哪些工作,这些都需要“软科学”来完成。③任何一项生产技术的应用,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与之相配合,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对不同的生产项目、生产模式以及不同的管理对象,通过软科学研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才会提高生产效率,达到预期的生产效果。④面对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复杂局面、诸多问题与矛盾,特别需要从整体上认识林业发展的规律,增进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加强生产、管理、科技服务等各方面、各环节的联动性,这显然要由软科学的研究来担当此任。总之,根据新时期林业经济运行机制日趋复杂的特点,软科学的研究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因此,根据软科学研究的实际需要,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软科学的宏观指导,下达软科学研究计划,逐年增加对软科学研究的投入。
3.1 科研规划
3.1.1 重点研究领域的布局
辽西地区的林业发展已经进入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转型时期。应用性科研工作要在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依据林业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林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科研进行前瞻性的规划。科研工作重点研究领域,除了以往“优良适生植物材料引进、选育与繁育技术研究”、“森林培育技术及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技术研究”、“商品用材林及经济林新品种的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等应用技术的内容外,还要增加“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战略的研究”、“产业发展和市场建设的研究”、“林业改革及经济运行体制机制的研究”等探讨林业发展社会过程的新的研究领域。
3.1.2 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科研规划要保证国家、省有关重点计划项目顺利实施,同时要把与当前、当地林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科研项目作为科研规划的核心。面对新时期科研与生产实践日趋复杂的关系,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在做好各项实用技术研究的同时,还要以多种形式为生产实践服务。因此,科研工作要利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政府部门主导下集中各方信息与智慧,共同制定与当地林业发展规划协调一致的科研规划。比如上什么工程项目,需要什么品种,具体要搞什么模式等。阜新市近年来大量引进、栽植新品种的杨树达4 000 hm2之多,由各种病虫害以及冻害等原因而大面积死亡,现仅保留1 000 hm2左右。杨树新品种的科研成果没有经过一定的时间段就开始大面积推广,结果造成大量林木不得不砍掉的结局。经济林方面,由于在生产中缺少与科研的协调,工程实施时大面积栽植大扁杏却缺少苗木的供应,结果导致品种混杂。这些情况的出现,都说明应高度重视科研规划的“时间运筹”,各项实用技术研究在时间安排上一定要设定“提前量”。要把各项重大林业工程的科技支撑预案,包括科研成果储备、苗木及其它相关设施、材料的准备等,纳入到科研规划当中。
3.2 科研课题的设立
科研课题设立的主要依据,一是政府部门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所制定的本地区林业发展方向和布局的规划;二是生产经营者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需求。研究课题在申报之前,要在产学研协调机构召集由政府、行政、生产单位、科研单位等各有关方面的人员,对科研项目的设立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由科研单位依据相关林业基础理论、国内外有关研究动态等信息资料,对研究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写出科研计划任务书,并提交“协调机构”审议。最后,要在协调机构签署意见的情况下,科研单位将研究课题的申报计划,上报给省林业厅(或省科技厅)。对于“缓效投资”的科研项目,应由科研单位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的信息,拟出计划,在征求政府部门、行政单位的意见后,进行详细论证,填写《科研项目申报计划任务书》,上报科技主管部门。“缓效投资”的科研项目,要设定合理的比例。
3.3 科研运行模式
3.3.1 林业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科技人员要根据新时期的林业发展方针及政府部门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具体部署,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实际情况,并利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收集各方信息。在此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林业经营思想,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系统梳理和研究,提出符合于本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3.3.2 实用技术的试验与开发(中试)研究
试验研究一般是利用科研单位既有的科研试验基地,也可在国有林场、农村林业专业合作社内,选择适宜的地点和试验材料,按每年度的设计方案安排试验内容。除科研单位的相关科研人员亲临现场进行试验布置、调查测试等科研工作外,应邀请行政与生产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莅临现场,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便于行政与生产部门熟知科研工作的具体内容与科研工作的进程等,为下一步开发与推广打下基础。在试验研究阶段,要特别重视汲取行政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工程技术人员的经验和智慧,积极总结升华群众的创造。
中试阶段是使科研向生产实际转化的中间环节。科研项目在取得试验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即进入到开发(中试)阶段。开发(中试)阶段是在生产中对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实践应变能力的检验。因此,课题组要由科研、行政、生产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首先由科研单位把科研项目试验阶段的成果组装成套,提炼加工,转变成具有实用技术形态的内容,撰写可供大面积开发生产中使用的“实用技术实施细则”;开发(中试)地点要设置在国有林场或农村专业合作社;由政府部门牵头,汇集行政、生产、科研部门的相关人员,组建成“项目开发生产管理机构”,并制定相关的“技术开发管理细则”。开发项目区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要参与技术开发的管理工作,对开发(中试)工作给予全面系统地管理。以科研单位为主的课题组成员要始终亲临一线,调查研究有关开发试验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具体问题,并根据开发过程中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进行试验研究,不断修正和补充“技术实施细则”和“技术开发管理细则”中的原有内容,使研究成果更趋完善。
在开发(中试)模式中,由于吸收了社会条件因素,体现了科研与实际的“熔接”,为成果进入推广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3 科研成果推广及科技服务
科技推广的主要形式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的科技支撑与科技服务。科研成果推广要形成政府、行政、科研、生产各方互动的新的推广模式。在政府及有关行政部门的主持下,科研人员要在“产学研协调机构”定期举办培训班,对当前涉及本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技术、模式等,向生产部门介绍,并进行技术培训、教育。生产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迅速了解、接受、掌握,并通过林场、专业合作社、各类生产企业以及典型培育、示范基地建设等多种形式,使新技术迅速辐射、传播和推广。在科研成果的推广实践中,要创新科研成果推广体系和模式,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深入一线”、“送科技下乡”的被动做法,把推广纳入“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上来运作。在交流互动的基础上,使生产经营者主动来“取科技”,形成“送与取”相互交融的良好局面。科研单位在向生产经营者进行科研成果的推介时,要进行跟踪服务。同时为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想尽办法让生产经营者真正掌握技术,即所谓科研成果研发的“最后1公里”。
近年来在应用性科研工作服务于生产的实践中,探索出多种有效方式和途径。①项目“对接”。地方有需求,科研单位有成果,在双方签署协议的情况下进行对接。②研发合作。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进行林业生产项目的研发合作。③科研单位直接参与林业工程项目。④中央财政资金推广项目。这些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的模式,都可以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运作进行提炼和整合,使之成为科研成果推广及科技服务工作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在新的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模式中,无论是对林业发展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还是各项林业实用技术的试验、开发、推广等,都必须重视并有效利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的机制与作用。使政府和生产部门、科研单位之间保持方向、目标的一致性,以及稳定、常态化的沟通与协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有效调配科技资源,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在此,我们以系统整体的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林业可持续发展各种矛盾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对新时期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行设计。依据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新时期辽西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4个层次上[2]。
4.1 区域经济社会层次
林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存在着密切联系,在辽西地区首先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的林业发展目标。同时,林业经济是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其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过程中,加快林业改革的步伐,加强林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保障体系的建设,建立适合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生产经营模式,努力推进林业市场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及产品结构,提高林产品的商品率,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区域经济层次,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要依据这一层次矛盾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一系列涉及林业发展社会过程的研究,即以软科学的研究为主。
①有关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包括辽西地区现代林业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等。
②国有林场改革途径与国有林经营模式的研究。国有林场公益事业化改革的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林场的经营机制、经营方向、经营策略、发展自营经济的研究等。
③现行农业生产方式条件下集体林区主要林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包括生产组织形式及管理方法的研究,集体林规模化经营及其效益预测的研究。
④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包括林种与树种结构调整的研究,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等。
⑤林业市场体系的研究。包括林业市场体系开发与建立的研究,主要林产品怎样形成一定的市场能力的研究等。
⑥林业法律保障体系建设及政策与制度建设的研究。包括林业发展各项扶持政策,财政支撑政策,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的研究。
⑦产学研一体化体制构建及运行机制的研究。包括科研工作运行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等。
4.2 大农业层次
从大农业的整体出发,林业既要有其相对独立的特点,又必须和农业、牧业密切联系起来。以往在辽西地区,林业和牧业基本上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这种状况造成了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对立矛盾,某些地方林地放牧禁而不止,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林业与农业之间,多数农田是由丘陵缓坡地开垦而成,依靠森林的生态功能来增强农田的生态系统抗逆性,还远没有达到目的。虽然近年来开展了农林复合经营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目前农业生产基本上属于“条田管理”,而非“方田管理”,农林立体复合经营的技术成果很难大面积推广。
在大农业层次上,林业(森林资源)服务于农业及牧业,需要构建各种森林培育模式及其具体的经营技术体系。因此科研方面既包括软科学的研究,亦包括“硬科学”的研究。
软科学方面:
①大农业整体协调发展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在农业生产体制改革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农、林、牧整体最佳协调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②农林牧各行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成效的研究。主要包括怎样克服发展农林牧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体制障碍、政策缺失等不利因素,促进专业合作组织有序发展的基本途径。
硬科学方面:
①农林立体经营技术的研究。主要是复合经营树种的选择、经营管理技术的研究。
②饲料林的研究。饲料林树种选择、经营管理技术的研究。
上述软硬结合的研究相得益彰。例如,农林立体经营技术的研究,必须与专业合作组织的研究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整配套的技术理论体系。
4.3 林业层次
在林业层次上,存在着不同林种之间,即发展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等林种之间的相互排斥与否定的矛盾关系。每个林种虽然都有其特殊性,但各林种又有适应、改造、利用环境的共性。这就使各林种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趋势和特点。要提高森林培育效益,必须对森林的结构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因此,在此层次上,科研工作要探讨“不同林种之间结构与功能转化”规律,以解决生产实用技术问题的“硬科学”为主。
①森林资源培育和生态建设的具体模式问题。根据辽西地区自然条件,研究反映区域特点的主要森林培育模式,比如生态为主型、产业兼用型、生态兼用型等发展模式。
②“防护型的用材林”及“用材型的防护林”经营培育相关技术理论的研究。比如:适宜立地条件下的生态公益林转化为“用材型防护林”的研究等。
③水土保持经济林、用材经济林的研究。研究发展经济林与生态、防护复合型的森林类型。
不同林种之间结构与功能在一定程度的转化,是由森林与环境这一基本矛盾所决定的。在辽西地区以往的林业科研中,虽然对于这种共性关系有所揭示,但缺少实践上的探索。笔者认为,这不仅会给林业生产带来更高的效益,而且在理论上,也是营林方面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突破。
4.4 林分层次
林分层次的矛盾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林分适应、改造、克服不良生态环境的首要环节,就是林分的结构能承担起保持水土、改善立地条件的功能。其次是林分内部树种之间、林木之间的矛盾。要使林分产生保持水土的生态特征结构,必须科学营造多种形式的混交林,使树种之间、林木之间的矛盾协调统一。
科研工作在此层次上以解决生产实用技术问题的“硬科学”研究为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适应本地区自然条件的树种特性与经营措施的研究
油松、樟子松等主要生态公益林树种特性的研究。对樟子松这个树种进行追根溯源式的探讨,研究该树种在原始天然林的群落中到底具有怎样的“生物学特性”,在沙地引种造林是否适宜,探讨当前樟子松林衰退机理及病虫害防治的各项技术等。
半干旱地区森林经营技术研究。以提高大面积油松低效林林分质量,提高大扁杏、大枣低产林产量和效益为核心,开展辽西森林高效经营关键技术研究。
杨树、刺槐等用材林品种改良及培育技术研究;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的引进、繁育及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大面积退耕还林经济林(山杏、大扁杏等)“防霜冻”、“采摘技术”的研究等。
②以生态林业(近自然林业)为经营方向的混交林营造技术的研究
主要包括:各种立地条件下,水土保持林、用材林混交造林的研究,具体内容:
立地条件的分析。对立地条件的正确分析是设计林分树种结构的基础。
不同树种间相互作用机理及规律的研究。研究树种之间的生态关系和生态作用,以及生物化学、生物场及生物营养等方面的矛盾联系,为合理搭配混交树种提供依据。
树种选择及搭配的研究。包括主要树种确立与伴生树种选择的研究。山地公益林应以针阔混交为研究重点。
混交比例、混交方式及造林密度的研究。以充分发挥树种间(林木与林木之间)的关联作用,获取最佳的林分整体功能为目标,研究确立理想的混交比例、混交方式及造林密度。
生态公益林树种结构调整的研究。研究大面积油松纯林改造成混交林的系列技术。探讨通过树种结构调整,对大面积樟子松纯林生态系统衰退问题进行有效遏制的技术途径。
③制定“技术标准”
根据林业生产实践,尤其是森林经营管理的需要,抓紧进行“辽西地区生态公益林经营技术”、“商品用材林培育技术”、“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标准的制定,全面提升辽西地区林业标准化和质量监督水平。
总之,对研究内容的系统设计,就是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软科学和硬科学相结合,探讨林业的自然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相统一的客观发展规律,逐层次地解决各层次制约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这是我们开展辽西地区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基本思想方法。
本文对新时期辽西地区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创新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新模式构建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条件的准备。根据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现状和新模式构建的目标要求,本文全部努力的核心意义,就是要在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观念、体制机制建设以及具体的操作实践等方面,进行一次“唯物主义的转折”。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①体现在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观念转变方面。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是为具体的林业生产实践服务的,而林业实践的具体方向和内容,不仅仅决定于一定区域内的自然状况,还决定于以人类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历史条件。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必须从社会历史条件出发,从林业发展的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相统一的角度,构建林业发展的具体模式,为林业生产实践提供实用的理论和技术。科研工作决不能游离于实践之外,躲在一边专门从事“概念”、“理论”、“模型”、“技术”等高深学问的制造。要让那些经由专家学者们以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内外先进林业经营思想为原料精心制作的林业发展的各种理论“圣幡”,飘展在现实的实践的舞台上。
②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创新模式必须进行实质性体制与机制的建立。“唯物主义”说到底,就是要有“具体的物质”。不能把理想和目标停留在口头上,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关键是要有“体”,只有建立了“体”,才能实现科研与生产实践的对接,达到服务于实践的目的。因此,一定要有实体(物)性的机构建设——有资金、有人员、有办公设施、有组织管理机构,进而实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使科研围绕生产实践有效开展各项工作。本文提出的“在辽西地区各市、县成立‘林业产学研协调机构’”,是符合时代特色的新的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模式的必然选择,体现了新时期林业生产方式的特点,以及政府部门、科研部门与生产经营部门等各类不同市场主体,在可持续林业发展实践中的相互关系和行为要求。
③让实践成为构建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新模式的导师。由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新的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体制与机制的建立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甚至会出现多次反复的过程。目前这方面的工作不仅存在着许多理论方面的空白点,更主要的是,对于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改革与新模式的创立来说,还缺少必要的、哪怕只是初步的实践过程。笔者并不是想提出一个完美的理论,给医治当前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存在的沉疴痼疾开一个神奇药方,这样的想法是与本文的理论初衷完全相违背的。新模式建立中的许多问题,包括科研工作机制、成果管理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都需要在实践中建立,并不断加以完善。没有十全十美的理论,任何事情都是要先干起来再说。我们的基本态度是,抓紧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协调机构(平台),在实践中创建、丰富和发展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有关理论,让实践成为引领我们解决新体制机制建立过程中的各种难点的“导师”。缺少实践意识和实践勇气,翻来覆去在理论探讨的文章上面琢磨不休;或者一遇挫折,就对我们的理念和目标产生怀疑,使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的创新努力饱受质疑、甚至半途而废的做法,我们是坚决反对的。
总之,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新模式的建立,解决其实践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其“超凡的智慧”不是产生在“理论大家”、“文章圣手”们的头脑,而是来自于实践本身。“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笔者所期待的是与大家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丰富、完善相关的改革理论,使应用性林业科研工作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黄鹤羽,尹发权.林业建设正在呼唤软科学[J].林业经济,1990(3):1-17.
[2]李树民.辽西地区林业科学研究的辩证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S5):21-28.
致谢:本文是作者在对朝阳、阜新两市有关单位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2014年7月在阜新市调研期间,得到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宋晓东、张学利,阜新市林业局高阳、白树青等领导的支持和帮助。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吴德东、吴秀刚、徐贵军、李玉航、白雪峰,阜新市林业局王志广、孙广树、国德志、王新影、周庆林、刘旭新、王彦等同志参加了调研。谨此深表谢意。
(责任编辑:苑辉)
S70
A
1001-1714(2017)01-0043-07
2016-07-27
张文臣(1967-),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半干旱地区经济林研究。E-mail:zhangwenchen2715@126.com。
*通讯作者:李树民(1961-),男,高级工程师,从事半干旱地区生态林业研究。E-mail:29644801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