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彩超用于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诊断中的效果

2017-03-07 17:56王琳琳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30期
关键词:性病变经腹腺瘤

王琳琳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医院电诊科,吉林 长春 130600)

经腹彩超用于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诊断中的效果

王琳琳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医院电诊科,吉林 长春 130600)

目的 探究经腹彩超用于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就诊的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6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腹部超声诊断,对患者的彩超图像特征、病理诊断结果均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中,经腹部彩超确诊有59例,其中,胆固醇息肉28例、胆囊结石8例、炎性息肉14例、胆囊腺瘤6例、胆囊腺肌症2例、胆囊腺癌1例,诊断精准率为95.16%。其中,2例为误诊,误诊率为3.22%。结论 在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中采用腹部彩超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能够在有效区分不同类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同时,依据超声图血流信号等,为诊断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

经腹彩超;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效果

胆囊息肉样病变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不良、右上腹疼痛等,不仅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绝大部分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都有可能发展为恶性病变,因此,对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进行准确的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1]。当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逐渐被运用于胆囊息肉样病变检查中来[2]。本文主要研究经腹彩超用于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并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所选取的62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就诊的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在23~76岁之间,平均年龄(48.9±3.31)岁。其中,后背散射疼痛14例,右上腹疼痛57例,右肩背疼痛46例,恶心呕吐31例,进食高脂食物疼痛加剧36例,腹胀6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百盛MY-1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仪探头频率在2.5~5.0 MHz范围内,检测采样容积为1.0 mm×1.0 mm×1.0 mm,且声速与血流间夹角均在60°以上。在超声检查前1天,医护人员要让患者禁食,并在检查前8 h禁水,避免服用对胆囊收缩产生影响的药物,确保检查在患者状态下进行。所有患者均采取卧位或是左卧位。在检查过程中,要先从右肋间到肋缘下,之后再对剑突下的胆囊及周围组织予以全面的扫查。必要时,要让患者改变体位,以便更好地观察胆囊腔及病灶。在检查时,要详细记录患者的病灶形态、大小、部位、边界、血流信号、声像图特征,并适当的放大局部病灶,让病灶内的血供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

2 结 果

2.1 诊断精准率

在62例患者中,共有59例患者经腹部彩超确诊,其中,胆固醇息肉28例、胆囊结石8例、炎性息肉14例、胆囊腺瘤6例、胆囊腺肌症2例、胆囊腺癌1例,诊断精准率为95.16%。在未确诊患者中,有2例为误诊,误诊率为3.22%。

2.2 诊断特征分析

经腹部彩超诊断中,所有患者均可以听到胆囊壁存在中等或强回声。部分病灶中可以观察到乳头状突起,但不同类型的息肉,其图像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血流信号强度不明显,在回声记录中,胆囊壁强回声8例,高回声32例,稍高回声14例,等回声8例。而在形态上,基底较宽有13例,基底较窄或存在带蒂7例,呈现出乳头状或团状32例。在病灶内的血流信号上,共检测出血流信号14例,其中树枝状或条状血流信号8例,点状血流信号6例。

3 讨 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主要是指胆囊黏膜局限性隆起,在胆囊壁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非结石性病变,该病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消化不良等,发病率较高,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而且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3]。胆囊息肉样病变通常分为肿瘤性病变及非肿瘤性病变两张,其中,肿瘤性病变属于恶心病变,主要为腺瘤性息肉、早期胆囊癌,而非肿瘤性病变则为良性病变,主要为炎性息肉、腺肌瘤、胆固醇性息肉、腺瘤等[4]。其中,以胆固醇性息肉较为常见。绝大多是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均是在体检时被发现,发病率相对较高,以40~55岁为高危人群,导致该病症的原因较多,其中,饮食不规律、、吸烟酗酒、暴饮暴食等等,都有可能引起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若是没有被尽早发现,或是治疗不及时,极易发展为恶性肿瘤而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提高疾病诊断精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彩超技术在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5]。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胆固醇性息肉即可能是多发,也可能为单发,常见于胆囊体及其底部,其基底一般较为狭窄且带蒂,在彩超诊断中,能够听及高强度的回声,且病灶直径大多在10 mm以下,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无明显信号显示;而胆囊腺瘤常见于胆囊颈,其基底较宽,容易被误诊为肿瘤性病变。胆囊腺肌症多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多为单发,相比较基底较宽且无蒂;胆囊结石能够在诊断中听及中高强度回声,为单发。

综上所述,腹部彩超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为患者后期的诊断治疗提供较有效的参考依据。

[1] 刘 强.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与CT增强扫描的综合诊断[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6):6-7.

[2] 严稳开.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2):1224-1227.

本文编辑:吴 卫

R445

B

ISSN.2095-8242.2017.30.5862.01

猜你喜欢
性病变经腹腺瘤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基于Bosniak分级系统的复杂性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
经腹超声联合经会阴超声对孕晚期前置胎盘的诊断价值
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观察
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开窗引流术治疗口腔颌面囊肿及囊性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