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省域空间生产力布局新探讨

2017-03-07 18:13郭先登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7年5期
关键词:省域功能区全域

■ 郭先登

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省域空间生产力布局新探讨

■ 郭先登

以新战略观指导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进行省域空间生产力实现新布局,展现新形象,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更广纬度、更深层次、更大空间。深刻认识中国已经进入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起点,实施包括省区市全域在内的以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新时期;深刻认识省级层面建立主体功能区、省辖城市 (地区)及县级层面和小区域建立功能区,实现省域发展空间生产力科学合理布局,需要不断进行新探索新突破;深刻认识省级全域在国家提升沿海沿江 (河)沿线沿路轴带化水平进程中的历史性作用,牢固把握好 “五个理念”的指挥棒,按照党和国家确立的 “稳中求进”经济工作总基调,创造省域发展空间 “稳中奋进”的多类型操作新模式。

省域空间 生产力 布局 新探索

党的 “十八大”后,党和国家确立起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个理念”为指挥棒的新战略观。新战略观从理论到实践,充分彰显以清晰改革路径、稳健施政风格、审时度势驾驭全局高超智慧为主要内容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伟大学说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战略观指导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进行省域空间生产力实现新布局,展现新形象,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更广纬度、更深层次、更大空间。本文依据实证研究成果,着眼于未来,对如何创造省域生产力更广纬度、更深层次、更大发展空间,实现理论与实践更紧密结合的生产力科学合理布局,制定与实施更有力的操作方案,做了新的探讨。本文界定的研究对象 “省域”,主要是指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省区市全域;也涉及到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全域发展空间,因为它们都拥有一定的享有省级行政管理权限,如副省级城市里的计划单列市被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

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为起点,中国进入实施以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省域空间生产力新布局新探索新突破的新时期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时明确指出: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这次会议遵循全球化发展大趋势和中国发展阶段性基本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规律,以激活京津冀一体化为核心、以京津冀鲁为内圈层、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山西等为外圈层的泛环渤海经济圈联合发展的活力,开创了省域大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新局面,促使中国进入实施以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新探索新突破新时期。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在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进入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推进省区市一体化发展新探索新突破新时期。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成为新探索新突破新时期的新起点。由此,拉开了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大幕,在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的进程中,进行新探索、实现新突破,不断优化省域空间生产力新布局,把省域发展推向更高的运行形态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大战略的向前推进,三省市正在不断消除 “一亩三分地”的惯性思维,不断开拓协同发展新局面,如,抓住立体交通一体化为实际操作起点,打造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为核心的城际交通骨架,到2030年基本形成 “四纵四横一环”的城际铁路网络;重点抓住最具社会影响大的京津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三地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开展重污染天气联合会商,共同应对空气重污染问题;牢固抓住解决产业结构 “同构化”问题的关键,从再造区位新功能出发,加快培育域际经济发展新动能,在新旧经济转换中培植域际新增长点,从根本上消除“同构化”的根本症结;紧紧抓住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发展中的共同点,提高一体化运行水平等,开创协同发展新局面。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既为国内跨省区市大区域城市圈群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也为世界提供了解决特大城市“城市病”的中国方案。

作为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延伸重大成果,2017年4月1日党和国家公布了建立以河北省域内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为承载设计、规划、建设发展的主体国土空间;以其拥有的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域际比较优势,设立“雄安新区”,建成一座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座中国新城的 (史称雄安新城)的决定。雄安新区以习近平治国理政伟大学说为指导思想,始终把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七大重点任务”放置于突出的位置作为基本抓手;长期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 “三个坚持”发展原则,建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雄安新区到雄安新城的发展进程客观地决定了在构建与实施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其对于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站在新历史起点上,建设雄安新城要充分显现城市发展空间新中心,智慧发展新高地,创新创业策源地,持续性开放开发新空间的基本特征;充分显现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人民向往的新中心新都城新形象,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标志,成为与老北京城一样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文化名城。

高举习近平治国理政伟大学说的光辉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开拓省域发展空间新局面

党的十八后至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形成习近平治国理政伟大学说。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为鲜明特征的 “习近平治国理政伟大学说”凝聚了全党理论智慧,全面、科学、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共识的基本理论概念,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及社会各个领域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省区市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要不断开拓省域发展空间新局面,唯有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治国理政伟大学说的光辉旗帜,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 “诸侯经济”观念,从根本上解决个别的 “我行我素”、 “独立王国”的问题; 才能 “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来把握规律,立足防范风险的大前提来统筹,立足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大背景来谋划”。这也是长期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特别是长期坚持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动摇的精髓之所在。

高举习近平治国理政伟大学说的光辉旗帜,必须深刻认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思维,充分揭示了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依赖,互为支撑、辩证统一,具有完整的内在逻辑,是指引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必须深刻认识 “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论断,全新释义了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永恒宗旨,充分揭示了党执政理性逻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 “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必须深刻认识以 “五个理念”为唯一指挥棒的科学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成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伟大实践的法宝;必须深刻认识实施 “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面对同一个世界、同一未来,全方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全世界打造命运共同体,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全球治理新格局,使中国提出的治理方案,为世界经济强劲回升指明发展方向、创新操作路径、注入新动力,成就了中国印记,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和赞赏。省区市高举习近平治国理政伟大学说的光辉旗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极其需要深入学习、勇于践行习近平治国理政伟大学说,坚定不移地按照党和国家制定的战略指向,在实施以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牢牢把握好省域发展空间生产力科学合理布局的三大趋势。

一是把握好省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趋势。省域发展空间要形成科学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和合理的生产力配置体系,在现代生产力推动下,需要按照 “区位”理论,以协同价值理念为引领,更加强化协同发展力度。协同发展的高端形态是实现经济发展一体化,理论上称之为 “一体化协同发展新形态”。这种新形态决定了必须使运作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省区市,充分展现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城乡统筹与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性市场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体化 “六化一体”为主要标志的新发展新形象。

二是把握好省域经济与跨省域的经济圈群经济协调发展的大趋势。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是,位处不同省域的省辖建制市及其以下小区域,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形成联合发展的新态势,构建成不同规模跨省域的经济圈或经济合作区,并且呈现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为此,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的落地落实,推动跨省域经济圈或经济合作区不断提高发展空间生产力科学合理布局的水平,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小区域增长极。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创新出来的现代 “郡县定,天下安”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是把握好省域体制内省辖建制市 (地区) 及园区经济、县域经济、乡镇经济联合协作发展的大趋势。实证研究成果显示,山西省创造的一市一国家级开发区、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一区又多园的生产力布局新格局,使省级全域形成以生产力科学合理布局为基本抓手,形成省域 “一盘棋”、联合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新突破,从根本上扭转 “一业独大”的局面;省域体制内省辖建制市 (地区)以下区域,以 “一区多园”建设为基本抓手,从根本上消除主导产业不明显、产业发展同质现象,通过差异化竞争和错位发展,进行小区域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新探索,进而在省级全域形成生产力合理布局,推进发展的新空间。

以习近平治国理政伟大学说指导省级层面建立主体功能区、省辖城市(地区)及县级层面建立功能区,实现省域发展空间生产力科学合理布局的新探索新突破

习近平治国理政伟大学说深刻揭示,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需要遵循生产力空间布局的演化规律,按照在国家和省级两个行政区域层面建设主体功能区,以主体功能区新理念去引导全域生产力布局;以省辖城市 (地区)和县级层面为基本单位规划运作功能区,以功能区新理念去引导特色产业布局和发展的战略工作部署。以此,不断提高省域发展空间生产力科学合理布局的水平;突出省级及其以下层面通过建立健全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加快实现功能区基本单位的生产力科学合理布局,并且不断进行运行模式的新探索新突破。2017年初,国家公布了以提升国家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和效率为主要内容的《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该方案突出了以 “多规合一”的规划原则,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省级空间规划;突出了提升省级空间规划水平,需要建立健全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突出了坚守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底线,把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等放在优先位置。随着试点方案落地落实的推进和所有省区市对空间布局的重视,中国省域生产力合理布局、科学配置正在成为创造省域发展空间理想的统筹运行生态,如:

从 “东部率先发展”看,建设省级全域主体功能区和省辖市 (地区)及县级层面功能区,普遍迈出更大步伐。如,福建省着眼于全域生产力空间布局优化,健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加强造林绿化,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形成省域具有示范性意义的绿色主体功能区;着眼于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协同发展、港口资源整合、生态环境共保、公共服务共享 “五个准星”,加快推进福莆宁与平潭一体化发展和厦漳泉同城化发展步伐,创建以福州和厦漳泉两大都市区为主体空间的新功能区;着眼于强力提高交通枢纽建设水平,促使南平、三明、龙岩等建制市区域,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生态优美、联接中部的独特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山区经济发展新特色功能区。再如,河北省突出京津冀打造国家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应用先行区、改革综合试验区和全球大数据产业创新高地的引领作用,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造世界知名科学中心,创造河北省域新主体功能区;突出抓好曹妃甸区、渤海新区、正定新区、冀南新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白洋淀科技城、邢东新区等省辖建制市区域功能区建设。还有,江苏省坚定依托 “一带一路”交汇点定位,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的战略互动,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全域联动的省域全新主体功能区。安徽省突出提升合肥都市圈功能区建设水平,强化合肥与淮南同城化发展,加快合肥与六安、滁洲、桐城一体化发展步伐,促进合芜发展带、沿江发展带、合铜发展带、合淮蚌发展带建设,形成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都市圈型主体功能区,引起世界关注。

从 “东北振兴”看,东三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建设主体功能区和特色功能区置于省域空间生产力新布局基本抓手的地位。如,以 “冰天雪地”也是 “金山银山”的新理念,科学谋划冰雪经济,深入挖掘冰雪资源优势,营造发展冰雪经济的浓厚氛围,放大冰雪产业效应,发展壮大冰雪产业,打造冰雪产业品牌,不断形成冰雪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融合发展新态势,加快建设以 “冰雪”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功能区,成为中国发展冰雪经济的主体功能区。

从 “中部崛起”看,以打造枢纽型大港口为契机,建设主体功能区和特色功能区。如,河南省强力推进枢纽型大港口建设步伐,以中原城市群一体化作为省域空间发展的第一支撑平台,依托米字形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把中原城市群打造成支持主体功能区发展的国家级城市圈群;以统筹协调、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地下综合管廊以及城乡水环境整治、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等、建设美丽乡村为基本抓手,建设高水平的省域主体功能区和不同规模的城市圈群特色功能区。再如,湖南省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湖南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 (简称 “一带一部”) 的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入对接 “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以强力推动 “湘品出境”和 “万商入湘”,及建立综合保税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为基本抓手,建设省域主体功能区和特色功能区。还有,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强化双核驱动、三区统筹为主体空间,实现北部湾经济区培育壮大海洋经济,深化同城化改革,使港口群、产业群集聚发展,提升省域主体功能区开放型经济水平,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先行示范区;实现西江经济带积极对接粤港澳台,提升西江黄金水道功能,强化沿江特色功能区产业分工合作;实现振兴左右江革命老区,扶持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型产业和口岸经济,建立特色沿边经济功能区;实现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高水平发展,打造泛珠区域合作核心功能区和流域生态文明发展功能区;实现桂林旅游中心城市为主导的 “甲天下”大旅游圈建设,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培育形成以现代旅游业和围绕旅游经济的新型工业、现代农业为主的特色功能区。

从 “西部深入大开发” 看, 以“三守住” 为底线, 建设以 “一带一路”为主思路的省级全域主体功能区和省辖市 (地区)及县级层面功能区。西部省区市以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民生政策为指导,牢固守住发展底线、守住生态底线、守住民生底线,加快建设向北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扩大对东北亚开放,密切同港澳台及东南亚交流合作,加强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贸,构筑向西开放国际经贸大通道的省域主体功能区和不同特色规模的功能区。如,内蒙古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京津冀辽黑吉诸省市的区域发展,建立富有活力的主体功能区和市盟旗县特色功能区。

笔者实证研究成果显示,所有的省区市正在普遍创造具有示范性意义的新模式,加速实现省域空间生产力新布局尽快到位。在实践中建设省级全域主体功能区和特色功能区,极其需要将其放置于全国生产力布局的大格局中,特别要解决好如下三大问题。

一是建设省级全域主体功能区和特色功能区,极其需要充分体现出“十个有利于”,以形成省级全域拥有相对独立经济体系的容纳空间。笔者在提出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的新概念中,论证了 “十个有利于”,即新格局需要:有利于牢固确立创新的中心地位,在全域创新中建设好创新集聚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区域协同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区域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改革动力,打造成完整的中国经济升级版图;有利于完善城市圈群多层次经济合作区的层级配置,形成大中小城市理想的一体化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有利于完善区域多领域、跨空间的统筹发展体系,促进生产与消费诸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区域综合平衡协调发展;有利于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绿色经济体系,促进区域开拓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特色市场空间;有利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结构 “同构化”问题,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现代产业竞争模式;有利于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区域更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建立特色竞争高地,不断提高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的水平;有利于完善军民融合式发展模式,促进国防资源夯牢坚不可摧地梯次供给配置体系和战略纵深布局体系,提升新质国防资源配给能力,实现技术国防化、力量体系化、能力实战化,以有力应对突发局势;有利于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区域高水平建设主体功能区和特色功能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格局;有利于完善和强化区域经济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 “百年目标”中,不断提升各个区域民生幸福指数,增强区域维稳共富的共享经济实力,增强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安全运行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完善区域现代经济社会治理结构,建立全方位和谐的区域社会稳定运行体制与机制。

本文需要进一步论证的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遵循省域空间生产力适应 “十个有利于”科学合理布局的发展规律,特别需要深刻认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问题。无论是从中国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沿革看,还是从现状考察,尤其是从中国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客观大环境着眼,省域经济应当形成拥有相对独立经济体系的容纳空间,以此进行生产力布局。这样的布局要充分体现省域不断提升军民融合创新式发展水平;不断创造富有活力地增长模式。衡量的首要标准是在省域动员体制内,促进国防资源夯牢坚不可摧地梯次供给配置体系和战略纵深布局体系,提升新质国防资源配给能力,实现技术国防化、力量体系化、能力实战化。越是和平年代,越是要 “居安思危”,只有如此,省级全域才能在突然降临的突变中,拥有强大的动员力、应变力、体系力,以有力应对突发局势,实现省域空间的 “域自为战”。

二是建设省级全域主体功能区和特色功能区,极其需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 “火车头”的带动作用。随着省域空间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省区市通过 “撤地 (县)建市”,完全形成省区—省区辖建制市—县市区行政全域治理新体制;通过“撤县改区”,形成中央直辖市—建制区—街道办事处 (社区)行政全域治理新体制。这样,城市越来越显现出在省域发展中强大的带动力作用。

笔者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论证了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决定了需要按照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认识城市的 “历史性地位”,无论何种规模型级的大中小城市,其在城乡共存的区域发展空间内所产生的影响力、拉动力和辐射力,都发挥着 “中心”作用,在理论上都可以称之为 “中心城市”;从城市化发展的特殊规律认识城市的 “历史性地位”,一般是把省辖建制市称之为大区域的中心城市,把超大城市和一部分特大城市或大城市建成为国家级的中心城市;国家通过现代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制度性标准,认定不同层次和功能的中心城市。这样,在省级全域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进程中,作为省级行政治理下行政区划单位的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无论是承担建设主体功能区,还是建设符合域情的特色功能区,都需要发展空间不断裂变新动能,积聚新动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火车头”带动作用,不断优化域际生产力科学合理布局。

三是建设省级全域主体功能区和特色功能区,极其需要突出品牌化的发展方向。21世纪世界进入了品牌经济主导市场发展趋向的新时代,现代企业形成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品牌、技术、管理这三大因素,品牌经济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企业经济的强弱;21世纪的竞争最主要的表现为域际的竞争,域际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三要素是:创新、品牌、环境,品牌形象成为主导域际在国内外市场格局中的地位。站在省域空间生产力实现新布局的新方位新起点上,需要确定品牌经济对省域空间生产力科学合理布局的推动地位。这样,省级全域要加快推进由政府主导型名牌战略向社会主导型品牌战略变革,通过建立覆盖行政全域各领域品牌回归质量、回归标准、回归市场、回归社会、回归信誉“五个回归”的认定体系,树立线上线下销售的产品品质、品位、品相、品诚、品实的 “五品”共融、品质为先的市场 “口碑”新形象,创建国家与世界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区域知名品牌示范区,实现域际由实施品牌战略必然王国向实施品牌战略自由王国的伟大跨越,创造发展品牌经济新态势新模式。

以习近平治国理政伟大学说指导省级全域在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程中的历史性作用,进行新探索,实现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后,强化实施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使中国进入新常态化下加快推进以城市圈群为标志的区域协调协同发展新时期,不断进行着提高沿海沿江 (河)沿线沿路轴带化水平的新探索新突破。中国省区市作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在国家不断提升沿海沿江 (河)沿线沿路轴带化水平进程中,要有越来越大的历史性作为,必须在日益强化 “四个意识”的过程中,勇于担当、敢于担责,不断进行新探索,实现新突破。

(一)省级全域按照党和国家确立的 “稳中求进”经济工作总基调,创造省域发展空间 “稳中奋进”的多类型操作模式

新常态化下经济工作总基调是“稳中求进”,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伟大学说的新战略观的一个鲜明特点。“稳”就是要稳住增速、稳住就业、稳住物价、稳住社保、稳住金融、稳住生态、 稳住安全、 稳住预期。 “进”就是创新发展要进、改革开放要进、结构调整要进、质量效益要进、人民生活要进、脱贫攻坚要进。稳和进的辩证统一,决定了必须夯牢巩固稳与进的基础,既要立足于稳、以稳促高质量的进,又要着眼于进、以进维护高水平的稳。在实践中省区市必须按照党和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省域比较优势,创造多类型操作模式,实现 “稳中奋进”。

实证研究成果显示,党的十八大后省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时期,在稳中奋进中充分发挥省域比较优势,实现 “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如从稳住增速指标看,2016年省级区域一般财政收入进入2000亿元俱乐部的有19个,即广东 (10346.65亿元)、江苏 (8121.23亿元)、上海 (6406.1亿元)、山东 (5860亿元)、浙江 (5301.81亿元)、 北京 (5081.3亿 元)、 安徽(4373亿元)、 福建 (4295.22亿元)、湖南 (3795.69亿元)、湖北 (3588.98亿元)、 河南 (3153.5亿元)、 河北(2850.8亿元)、 四川 (2750.3亿元)、天津 (2555.8亿元)、广西 (2454.05亿元)、 辽宁 (2199.3亿 元)、 江西(2152.4亿元)、内蒙古 (2016.5亿元)、重庆 (2002.4亿元);对应上述省级区域完成的GDP排序是,粤 (79512.05亿 元 )、 苏 (76086.17亿 元 )、 鲁(67008.19亿元)、浙 (46464.98亿元)、豫 (40160.01亿元)、川 (32680.5亿元)、鄂 (32297.91亿元)、冀 (31827.86亿元)、湘 (31244.68亿元)、闽 (28519.15亿 元 )、 沪 (27466.15亿 元 )、 京(24899.26亿元)、皖 (24117.87亿元)、辽 (22037.88亿元)、蒙 (18632.57亿元)、赣 (18364.41亿元)、桂 (18245.07亿元)、 津 (17885.39亿元)、 渝(17558.76亿元)。从上述省级区域实现的两项指标比较分析,广东两项指标均居省区市首位,且成为省级一般财政收入唯一超万亿元的省域,完成绝对额连续26年位居省区市首位,显现 “稳中奋进”具有示范性意义的发展新形象;上海虽然实现GDP排在第11位,但是完成一般财政收入却排在第3位,显现 “稳中奋进”更为优化的经济结构;实现GDP超3万亿元的粤苏鲁浙豫川鄂湘冀9个省域和排序列后的省域,在一般财政收入指标排序中,都发生了差异,这种 “差异”也是“稳中奋进”的工作差异。

2016年末统计,已经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 苏州、重庆、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12个建制市相继进入城市万亿元俱乐部,其中,苏州市虽然不是副省级城市,但却是第6个进入城市万亿元俱乐部的,显现城市 “稳中奋进”发展的典例新形象。从副省级城市完成一般财政收入进入1000亿元俱乐部,并与之相对应实现GDP的两项指标排序看,深圳两项指标均居副省级城市之首,且成为副省级以下城市一般财政收入唯一超3000亿元的建制市,更是发挥着 “稳中奋进”具有借鉴性示范性意义的作用。

从预测的视角,按照省区市公布的2017年既定实现的经济目标看,GDP排序位次变动不大。有可能出现的变动是,重庆的经济总量有望超过天津,此外湖北和四川的经济总量差距在缩小。另外,2017年广东经济总量有望达到8.5万亿,江苏和山东经济总量也有望分别超过8万亿、7万亿,福建、上海2017年经济总量有望超过3万亿元;特别是上海将成为首个建制市进入3万亿元俱乐部。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造省域及不同层次行政区划单位 “稳中奋进”的多类型发展操作模式,进行新探索,才能进行生产力发展空间的合理布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突破。形成具有借鉴推广的范性意义操作新模式,显现 “稳中奋进”新形象。

(二)省级全域按照党和国家确定的 “五个理念”的指挥棒,加快推进域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省域空间发展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体系,在推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实践中,坚定不移地牢固把握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个理念”的指挥棒,通过 “充分体现”,实现省级全域生产力科学合理布局。

一是充分体现创新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各个领域落地落实,结合域情,形成富有特色的操作新模式,让创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实证研究显示,浙江省充分发挥民资丰沛、民企活跃的比较优势,建设中国第一个省级 “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在 “双转”中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面向全球的技术转移枢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形成巨大成就之一是,中国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富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 “世界工厂”。在新常态化下省域通过创新实体经济正向激励制度,推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大发展。实体经济是国家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目前不论是德国推行 “工业4.0”发展计划、英国推进“重新工业化”,还是美国实施以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要内容的 “再工业化”等,都显现回归发展实体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省域推进以制造业为主要内容的实体经济,不断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水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客观存在的社会资本 “脱实向虚”、企业“弃实投虚”的现象,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成一批有重大支撑力的主导产业;必须拥抱互联网,紧跟 “5G新时代”,强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必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破除 “暗箱操作”,做到监管标准明确、流程规矩可查、预期结果科学,从根本上真正解决发展实体经济客观存在的劳动力成本快速升高,税费负担过重,落后产能过剩,金融和房地产挤压实体经济的问题,促使 “世界工厂”生发更强的创新型的智能制造业新活力。

二是充分体现协调发展要在坚定不移地构建与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省级全域与其所在城市圈群实现一体化发展;省级全域体制内加快推进同城化发展步伐;建立域际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规模结构,尤其是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建设更多地成为小区域增长极的镇级小城市。

域际充分体现协调发展要以新战略观指导省域空间坚定不移地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文特别要论证的是省域空间必须做好统筹城乡生产力在域际空间科学合理布局这篇大文章,既要深刻认识城乡按照 “一体化” 原则进行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也要深刻认识城乡是承担不同功能的发展空间;更需研究透以 “三农”为基本出发点的县域及乡镇生产力,在2016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57.35%的情势下,省域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本抓手,实现农村空间生产力布局与其环绕的大中小城市生产力布局协调推进。新常态下省域需要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引发 “三农”领域实现深刻变革的 “牛鼻子”,面对当代 “三农”问题客观存在的世界性、全面性、复杂性、承受性的突出特点,以有信心、有定力、有能力、有毅力的担当精神,持续为 “三农”发展注入新要素、新动力、新途径,以通过生物营养技术及相关联生物工程技术生产出健康、并具多功能的农产品为基本手段, 构建研、 种、 养、 加、 供、 服、网为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生态体系,实现由高产农业与绿色农业向功能农业发展阶段的跨越;以一二三产业深度化融合发展,创造新方位、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县域及乡镇生产力科学合理的空间新布局,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天地,让农业成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新产业,让农民成为大众日益羡慕的新职业。

三是充分体现绿色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构建成全域可持续发展绿色空间,让绿色成为发展的 “标志色”。2017年初党和国家公布了 《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看,明确提出2020年年底前,以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划定严格保护区域的“红线”为指导方针,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国土生态空间得到优化和有效保护,生态功能保持稳定,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完善。从省域层面看,2017年年底前,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 (直辖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年底前,其他省区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省域发展空间要完全实现绿色发展,特别需要强化制度建设,切实锚定 “民生坐标”,建立可操作的补齐环境与新业态短板的制度,加快发展提高 “民生至上”地位水平的新业态,如发展养生装饰 (装修)、中药材餐饮(食品)等,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民生产业的转变等;再如,制度先行是碳交易的关键,重点是制定体系完整的交易制度与规则。碳交易的初始分配是碳市场的核心要件,要根据各地温室气体排放、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企业结构等确定初始分配额度,并根据每年变化实际,进行调整,让绿色生态环境一年更比一年美。

本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省域空间只有实现绿色发展,才能为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主体空间的域际旅游生产力大发展大繁荣,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优美的环境。中国已经进入“全域宜游”的大众旅游新时代,根据国家旅游局以及市场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一共有45.6亿人次旅游,相当于13.6亿人口人均旅游3.3次。其中,国内旅游人次达44.4亿,占了97.4%;只有约2.6%的人次是出境旅游, 达1.22亿人次。 据预测,2017年我国国内游和出境游将突破50亿人次,旅游消费将首次突破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旅游将达到48.8亿人次以上。为此,所有域际都正在使出浑身解数,特别通过绿色发展,不断提高旅游生产力科学合理布局水平,创造更好的域际生态环境。如省域空间以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本抓手,特别是在精准扶贫、真正脱贫的进程中,县域及乡镇村街需要坚决按照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服务美、人文美的标准,形成一大批小区域旅游目的地,实现乡镇村街旅游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是充分体现开放发展要坚定不移地以与世界打造命运共同体、不断深入实施 “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为统领,在重塑世界经济新结构和竞争新格局中,建立开放型经济新结构和符合实际的运行新模式,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大贡献。按照党和国家 “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指导方针,省域经济要完美对接 “一带一路”国家大战略, “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打造具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发展”;要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内部与外部、地上与地下、功能与形态、远期与近期等,多点对接经济全球化;要把握好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极大推进经济全球化进入大发展的新时期,新时期将使世界经济产生新的发展趋势,如贸易规则发生重大变化,人工智能成为新的生产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等。

五是充分体现共享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把握好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省区市作为国家治理体制内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必须始终不渝把握好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使省域发展空间做到每一个落脚点,每一个关乎民生的工作领域,都要坚决奉行共享发展的新理念;要以人民之所盼、人民之所需、人民之所急,统筹安排好民生工程和项目实时到位的实施,并且让人民群众满意、让人民群众高兴、让人民群众享受。如不断提高完成民生实事结果水平,2016年广东省完成民生实事投入达到2367亿元;上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每人880元,为省区市最高。

省区市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必须按照党和国家确立的不断强化底线新思维,做到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坚定不移地守住始终不能逾越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的底线。省级全域要以人民安全为 “善治”的最高执政宗旨,牢固树立和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强化底线思维;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不断创新风险预警和安全预警机制;要以守土有责、守土担责的绝对忠诚的担当精神, “加强责任分工,一锤一锤钉钉子,直到产生实际效果”,不断提高域际 “五个安全”的治理水平。在实践中需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特别是互联网金融防范风险的底线,要从多个精准维度对用户数据进行筛选、标记和判定,进而完善风控模型,验证风控的有效性。再如,省域发展空间始终要把安全生产防范风险放置于首位,坚决守住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风险底线;要从制度上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改革安全监管监察体制,建立以高水平安全基础保障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切实保障人民大众放心地撸起袖子加油干。

参考资料

1.郭先登.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新发展的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1).

2.郭先登.关于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5(1).

3.郭先登.实现城市由善政向善治伟大跨越的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7(3).

4.郭先登.在加强合作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N].人民日报.2013-05-09.

5.郭先登.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城市规模结构的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1).

6.郭先登.创造城市发展空间理想统筹运行生态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6(10).

7.郭先登.关于实施品牌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1(5).

8.郭先登.践行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现城市发展新跨越[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4).

9.郭先登.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枢纽型大港口发展空间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7).

10.郭先登.在建设成熟型经济中心城市中构建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2).

11.郭先登.环渤海经济圈在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中建设镇级市的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8).

12.郭先登.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建制市“全域宜游”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1).

13.郭先登.新常态化建制市乡镇村街旅游业发展思考[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6(5).

青岛社科院专业技术职务二级岗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青岛拔尖人才,2015年6月被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青岛市资深专家”称号)责任编辑:孙铁铭

猜你喜欢
省域功能区全域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烧结混合机各功能区的研究与优化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宁夏水功能区管理工作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