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菊,周 波
(清镇市中医医院,贵州 贵阳 551400)
急性胸痛的急诊治疗及应用效果评估
张启菊,周 波
(清镇市中医医院,贵州 贵阳 551400)
目的 评估与分析急性胸痛的急诊治疗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接受急诊治疗。评估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90例患者经治疗后,70例患者治愈,占比77.78%(70/90),好转患者18例,占比20.0%(18/90),无效患者2例,占比2.22%(2/90),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88/90)。结论 针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根据其实际病情对治疗方案进行合理选择,能显著提升其临床治疗的效果。
急性胸痛;急诊治疗;应用效果;评估
在临床急诊治疗症状中,急性胸痛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胸痛,且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该病通常病情复杂,且发病紧急,其包括肺炎、心肌梗塞、胸部疖痈、心肌炎等各种疾病,患者病情严重时还会对其生命安全产生十分严重的威胁[1]。而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诊治的过程中,如果其病情不能准确判断,则容易发生误治、漏治等,从而对其治疗效果产生影响,所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2]。因此本文对急性胸痛的急诊治疗及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为26~78岁,平均年龄为(53.12±3.18)岁。病程为2~23 h,平均病程为(11.6±5.8)h。其中胸壁病灶40例、心血管病灶20例、呼吸系统病灶15例、纵膈病灶10例,其他疾病5例。
1.2 方法
通过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急诊治疗方案。具体为:(1)心绞痛:由于此类患者的发病时间短,发病迅速,因此可采用吸氧支持治疗,口服硝酸酯类药物,持续性泵入硝酸甘油,同时加强抗血小板以及抗凝治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以及口服阿司匹林等。为了有控制患者病情,还可采用美托洛尔缓释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进行口服治疗。(2)心肌梗死:单纯采用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对患者病情加以显著改善,则可以采用吸氧治疗、止痛以及心肌灌注等治疗。(3)自发性气胸。针对此类患者由于其发病时心率非常快,且呼吸困难,因此可采用抽气治疗以及水封瓶排泄的方式,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肺部情况。(4)急性肺梗死。针对锡类患者,由于其存在呼吸困难、持续性胸痛以及咳血等症状,因此治疗时需详细进行心电图检查以及心脏彩超检查,以便对症治疗。(5)肋间软骨炎,由于此类患者的肋骨与软骨交界处发生了炎症,同时伴有一定的咳嗽症状,因此治疗时,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消炎、止痛等。(6)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针对此类患者,由于其发病较急,且病情持续较长,因此治疗时先要对其检查CTA,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控制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然后对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及时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
1.3 观察指标
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判定依据:治愈:患者经常规检查各指标均显示正常,且胸痛症状完全消失;好转:患者经常规检查各指标均基本恢复正常,且胸痛症状改善显著;无效:患者经常规检查各指标无变化,且胸痛症状加重。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90例患者经治疗后,70例患者治愈,占比77.78%(70/90),好转患者18例,占比20.0%(18/90),无效患者2例,占比2.22%(2/90),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88/90)。
在临床上,急性胸痛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容易导致患者死亡。而若患者不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则会对其生命产生严重威胁[3]。目前针对高危疾病患者,临床诊断的时间与其预后治疗效果呈反比,即越短的时间诊断,患者就能获得更高的预后疗效。因此通过正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患者实施治疗,则能帮助患者快速脱离危险,并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4]。
本文的研究中,90例患者经治疗后,70例患者治愈,占比77.78%,好转患者18例,占比20.0%,无效患者2例,占比2.22%,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因此可以看出,采用针对性急诊治疗方式对于急性胸痛患者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根据其实际病情对治疗方案进行合理选择,能显著提升其临床治疗的效果。
[1] 檀清照,田学林,郭惠娇.急性胸痛的急诊治疗方法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3:88-89.
[2] 王 伟.急性胸痛的急诊治疗方法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36:99.
[3] 杨 磊.急诊急性胸痛患者的原因分析及诊治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17:161-162.
[4] 彭 波.急性胸痛的急诊治疗方法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64:194.
本文编辑:吴 卫
R459.7
B
ISSN.2095-8242.2017.30.57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