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哈尔滨与长春产业联动发展的研究

2017-03-07 14:00葛英伟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长春区域发展

葛英伟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00)

关于推进哈尔滨与长春产业联动发展的研究

葛英伟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00)

哈尔滨和长春是东北北部的两个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哈长城市群中的两个核心城市,两市的产业联动关系着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就现实而言,促成哈长两市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环境正在形成,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为此,建议从增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建立合作机制、完善哈长两市产业联动发展保障机制、搭建哈长两市产业联动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业领域的互利合作、推进制造业领域联动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领域互利合作、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等方面推进哈尔滨和长春产业联动发展。

哈尔滨;长春;产业联动

产业联动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产业发展中,不同地区间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和空间优化布局,实现区域内产业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从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增强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哈尔滨和长春(以下简称“哈长”)是东北北部地区两个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同时也是哈长城市群中的两个核心城市。从产业结构和发展特点上看,两地各具特色,同时也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哈尔滨双城撤市变区后,哈尔滨市区已经与长春市域直接接壤,距离长春市区只有二百余公里。随着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哈尔滨和长春产业联动发展,对促进哈长区域的协调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进而实现两个城市的双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哈长产业联动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近年来,哈尔滨和长春均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两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环境显著改善,从而使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对外部投资的吸引力有了新的提升。哈长地区目前土地面积为7.4万平方公里,约占黑龙江、吉林两省面积总和的11.2%;人口规模达到1 715.2万人,约占两省人口总数的26.1% ;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 000亿元,约占两省经济总体规模的38%。

(一)有利条件

1.区位条件和产业特点有利于联动发展。哈尔滨、长春两市地处东北北部和东北亚的中心位置,均为省会城市,是各自省份的行政、经济、贸易、文化、物流中心。从空间距离看,两市相距228公里,是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中距离最近的一对城市,之间有京哈铁路、哈大高速铁路、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干线公路相连,交通极为便利。从三次产业的结构上看,长春表现为“二、三、一”的发展特点,尤其是交通设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属于典型的“制造业支撑型”结构;哈尔滨在三次产业上表现为“三、二、一”的发展特点,服务业特别是旅游、物流产业近年来带动作用明显,属于比较明显的“服务业带动型”结构,双方开展合作实现联动发展的潜力较大。

2.哈长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新动力。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务院批复的第二个城市群规划,也是2016年批复的第一个城市群规划。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级战略层面,无疑会大幅提升哈长地区的吸引力和对外影响力,有利于哈长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对外招商引资和加快区域资源要素集聚,这对哈长两市实现产业联动发展无疑会带来新的推动力。

3.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创造了新机遇。2016年1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重点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有明确部署的重点任务,提出一批近期可操作可实施,对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意义重大的政策举措。哈长两市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目前正处于巩固和扩大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果的关键阶段,《意见》的出台无疑为哈长两市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也为两市产业联动发展带来新的重要发展机遇。

(二)制约因素

1.在认识上还没有达成普遍性的共识。近年来,同为副省级城市的哈长两市在各个领域的竞争态势日趋明显,区域合作的意识在双方排序与赶超的过程中逐渐淡薄,推进产业联动发展的意识还没有成为普遍的共识。从黑龙江、吉林两省的区域发展战略来看,尽管两省都在努力寻求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但在发展的思路上都还没有跳出行政区划的束缚,都还局限在各自省内的区域联动与合作,如黑龙江省着力打造哈大齐工业走廊,吉林省则致力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开发建设,而跨省的东北北部经济最为发达的哈长两市的产业联动发展,却由于行政区划的阻隔至今未能摆上日程。

2.行政分割客观上阻碍了两市的产业联动发展。行政壁垒是哈长两市产业联动发展中最大的障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我国各级行政区划划分严格,经济发展以行政区划为限已经形成一种定式。“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也从利益机制上刺激了地方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导致政府对区划内的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即使在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的今天,行政区划经济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哈长两市虽然在东北四市中相距最近,鸡犬之声相闻,但经济联系与合作关系并不紧密。两市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相互缺少往来,信息闭塞,各自为战,优势资源难以在两市间实现优化配置。行政区划的限制客观上阻碍了产业间的互通互联,导致无序的市场竞争,妨碍了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和配置。

3.两市之间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联系有待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是区域之间产业联动发展的重要条件,通畅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将大幅度降低区域间的联系成本,有利于商品、要素和投资的区际流动,强化产业前后向联系,促进产业区际转移,进而推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尽管哈长两市均为东北北部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彼此之间又有铁路、公路干线相连,但两市之间的次级路网尤其是农村路网明显不足。同时,哈长两市也是黑龙江、吉林两省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但两市在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协同发展与应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由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客观上影响到两市产业前向、后向联系范围的扩大,从而制约了双方间的产业联动发展。

二、推进哈长两市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建立合作机制

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实践表明,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核心,其影响不断向周边区域拓展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城市的区域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区域内相邻城市之间通过建立产业合作联系而逐渐实现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区域内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有利于发挥区域的环境区位潜力,能够取得“1+1>2”的溢出效应,从而收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红利。正因为如此,哈长两市只有进一步增强一体化合作的发展理念,建立合作机制,积极推动产业联动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真正实现互利共赢。近年来,虽然国内有关方面对推进东北地区中心城市间合作发展,特别是哈长之间联动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但在调研中我们也明显感到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一些干部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甚至是一些错误的思想。进一步增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这方面,主要应克服三种片面的认识:一是所谓“无用论”,即一些人认为哈长之间实现产业联动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没什么大用,两市顺其自然各自独立发展也就可以了;二是所谓“无关论”,这种观点认为哈长之间实现产业联动发展和区域一体化与自己无关,这些事情需要由国家和两省的高层领导来考虑和推动;三是所谓“无为论”,一些同志提出现在推进哈长联动发展也没什么抓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很明显,尽管推进哈长区域一体化发展和产业联动还面临许多实际的困能,但这些认识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形势下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增强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既要求两市决策层和相关管理部门更加主动地开展沟通协调,积极研究商讨合作的有效切入点,也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类企业家的广泛参与和有效对接。

(二)完善哈长两市产业联动发展保障机制

哈长两市虽然距离相近并直接接壤,但由于分别属于不同省份的管辖范围,长期以来处于各自独立发展和相互割裂的状态,两市之间的联系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要真正实现哈长地区的产业联动发展,必须在区域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和综合性公共管理服务等方面尽快提升支撑能力,完善保障机制。一是应加快两市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如在区域交通设施方面,应争取国家和双方省里的支持,加快相邻的省级公路、县级路和农村“村村通”道路等的互联互通,提高通行标准,方便人员和物资的往来,进而实现两市区域内的“同城效应”。二是两市的职能部门之间应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并积极探索设立为双方产业(企业)间有效传递需求与合作信息的网络服务平台。如先期可在两地工信委、农委、商务局等部门间尝试建立这样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双方企业间开展经常性的生产合作、技术开发合作和相互间投资合作等提供便利。三是两市之间应联合举办经贸博览会和投资洽谈会等现代会展招商活动,打造区域一体化的合作品牌。通过区域一体化的对外展示活动,把哈尔滨和长春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条件向国内外投资者进行整体性推介,有利于提升哈长城市区域整体的对外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搭建哈长两市产业联动发展公共服务平台

以建立财政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为支撑,积极推进资源共享与公共服务的有效对接,统一公共服务标准,搭建哈长两市产业联动发展公共服务平台。一是整合哈长两市公共服务的优质资源,实现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就业与社会保障等领域资源的协作共享。通过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吸引优势要素到该区域集聚,从而提升哈长两市整体竞争力。二是强化哈长两市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合作,搭建区域统一的人才平台。优化服务环境,探索建立哈长两市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一体化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沟通、技术评价、资金支持、项目融资等“一揽子”公共服务。建立健全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探索在两市开发区、创业园区、大学科技园,集中建设一批人才驿站,以优惠租金租赁给区域内引进的高端人才,解决人才阶段性租住需求问题。同时,帮助引进的高端人才解决好医疗保险、配偶就业、子女教育和生活设施等问题。三是整合哈长两市的金融资源,建立统一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异地存贷、信用担保等跨省、市的业务合作,形成覆盖哈长地区的金融无障碍服务。

(四)加强农业领域的互利合作

一是依托农业科教资源和人才潜力,深化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合作。充分利用东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两省两市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部门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人才和科技优势,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共同研发创新性农业科技成果,并在哈长地区大力推广应用,加快推进两地农业科技合作项目的落地转化及产业化。二是积极推动两市农牧产品生产领域的产业化合作。从目前两市的发展优势看,哈尔滨以乳品、稻米、小麦、大豆生产方面见长,长春则在肉鸡、肉牛、玉米产业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要加强两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大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统筹规划区域的生产格局和产业基地建设,共同打造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农牧业产品生产基地。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区域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两市应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农产品市场体系,切实打破市场封锁和地方保护,确保各类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同时,要加强两市农业主管部门在相关市场监管和执法中的沟通和协调,更多地为两市农业产业的互动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五)推进制造业领域联动发展

一是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领域应开展更多的务实合作。长春在汽车制造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哈尔滨市应积极学习借鉴长春市培育发展现代汽车产业的经验,并主动引导域内汽车生产相关企业与长春汽车产业发展配套协作关系,抢搭哈长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的快车。二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探索推进产业链合作。基于两市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具有各自的发展优势,两市可在清真食品加工、肉牛屠宰加工和高端绿色食品等领域相互开展投资合作和相关企业的兼并重组,共同提升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共同开拓高附加值的国际市场。三是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应积极鼓励哈药集团以及区域的其他生物医药企业加强与长春医药产业企业的对接合作,开展技术交流、合作研发和产业投资合作,通过区域产业的合作共生,共同振兴哈长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板块。四是在光机电产业、飞机制造产业和新材料等领域进一步扩大两市间的务实合作,通过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哈长两市的光机电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方面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打造区域光机电产业竞争优势。在飞机制造和新材料领域,应积极推进哈尔滨飞机制造产业与长春高新区航空科技产业园内企业,以及长春其他有条件的光机电等精密仪器企业的一体化合作,探索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和产品配套协作关系。同时,哈尔滨市的先进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企业也应积极与长春的客车企业、汽车企业等加强合作,通过提供高质量和具备成本优势的新材料产品,争取更多地参与其相关部件的配套和采购体系。

(六)推动现代服务业领域互利合作

一是应加强物流合作,畅通东北亚物流通道。两市区域内充分利用京哈铁路、哈大高速铁路、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干道,畅通区域物流通道,提高利用效率。对外应以哈尔滨为支点,通过绥芬河、同江、黑河、满洲里等口岸,扩大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物流合作;以长春为支点,南联辽宁老工业基地和沿海发达地区,东西通过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接轨图们江国际大通道,沟通“中蒙国际贸易通道”和“中朝交通走廊”,进而形成辐射东北亚的国际物流大格局。二是要加强口岸服务合作。两市应加强两地海关、内陆港、综合保税区之间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一体化联动发展。三是加强金融领域合作。两市应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区域金融服务生态环境,加强两地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和金融要素市场的合作,加大资本协作力度,组织筹建区域性金融机构,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组建跨区域企业集团。四是加强旅游产业合作。作为东北两个著名的避暑胜地和冰雪旅游城市,哈长两市应充分发挥人文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将太阳岛风景名胜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哈尔滨冰雪节、长春冰雪旅游节等两市的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捆绑在一起,统一对外推介,打包上市,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提升区域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对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七)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

哈长两市紧密相连,彼此之间生态环境的依存度较高,其中一方的生态环境问题可以直接影响到另一方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在产业联动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两市的生态环境合作,积极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一是建立环境问题联席会议审查制度。对于哈长地区的重大环境问题,如跨行政区域环境污染事故、区域环境污染转移等,对涉及区域环境和资源的城市规划、产业项目布局和其他需要环境评估、协商、决策等重大事项进行审查或提供决策咨询。逐步建立两市水环境安全保障和预警机制,制定跨行政区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二是在发展区域内的循环经济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协作,通过推进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循环经济产业信息、技术和咨询服务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引导哈长地区整体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实现生态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两市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科技和产业合作,特别是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技术合作,及时总结和推广清洁型、生态型企业的技术与经验,大力培育发展环保产业。三是建设公共环境信息平台。建立哈长地区环境宣教网络,实现区域环境信息的共享、交换和联网,强化环境宣教工作的区域联动。建立和完善经常化、制度化的区域环境监测合作机制,定期通报和交流两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的监测情况。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动态变化趋势,为哈长地区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责任编辑:李永亮]

2017-02-27

葛英伟(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研究员。

F127

A

1008-8520(2017)03-0059-05

猜你喜欢
长春区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初夏
分割区域
印语长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区域发展篇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走进长春净月潭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长春——我热爱的森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