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力量转移到秩序整合的全面深化改革研究
——以产业政策分析为基础

2017-03-07 12:21:45刘洪波
河南社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产业政策力量发展

刘洪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从力量转移到秩序整合的全面深化改革研究
——以产业政策分析为基础

刘洪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力量、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和网络力量的博弈互动使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力量转移背后,利益博弈使人民诉求与产业政策调整成为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声音、破解发展难题,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需要秩序整合,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逻辑。全面深化改革还有自身的推进逻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面,产业政策调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以产业政策调整作为突破口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统筹全局,精准把握秩序整合的着力点。在产业政策调整推动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未来秩序整合图景包括:创新驱动与结构性调整相结合、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协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人民共建与人民共享相契合、复兴梦想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全面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政策;力量转移;秩序整合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时代号角,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层次转型,由政治力量一元主导转变为政治力量主导下多方力量博弈互动的态势,中国在“做大蛋糕”的同时,面临“分好蛋糕”的历史任务,人民的利益需要是“分好蛋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经历粗放型发展过程,需要全方位秩序整合,向产业结构优化和集约化发展转变。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关键是要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构现代秩序①。

一、产业政策调整与全面深化改革之逻辑演绎

(一)从力量转移到秩序整合的核心逻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利益则是撬动问题的有力杠杆,问题背后往往凸显出利益博弈互动的深层逻辑,产业结构问题就是在这一深层逻辑演绎下凸现出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过程以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总出发点,力量转移就成为破除发展困局、打开发展空间的逻辑起点。

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实行政企分开和构建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经济发展活力获得极大释放。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靠低廉劳动力、消耗大量资源和投入巨大资金等要素驱动,总体发展层次处于国际中低端水平。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适应经济增速换挡、发展动力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集中表现为旧有发展动力不足和新的发展动力尚未形成的过渡态势。因此,推进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的改革,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正是解决经济发展转型问题的治本之道。

“政治力量—市场力量—社会力量”三元结构博弈互动成为当今时代的最显著特点。政治力量起领导作用,协调好党政与市场关系、党政与民众关系、党政与网络监管关系是实现良性发展的基本前提;市场力量起决定性作用,使市场更好优化配置资源、更好发挥竞争机制、更好激发经济活力,提供平等发展机会;社会力量起核心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体,倾听人民利益呼声、回应人民利益诉求,是顺利完成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必然使命;网络力量起条件作用,理性规范表达利益诉求,对网络环境进行整治净化,防止思想分化,实现网络健康发展,对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三元结构博弈互动,市场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并结合政治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以高速增长完成“做大蛋糕”的历史任务,同时也面临“分好蛋糕”的现实抉择。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得“蛋糕”内涵逐渐从经济收入扩展到法治、医疗、教育、安全、环境等各个领域,核心聚焦点就在于在公平正义上。社会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内部出现分化,社会不同地域、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拉大,法治规范、道德建设等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声音越来越多,成为当今时代解决利益博弈的核心问题。

通过运用结构分析与过程分析的方法,可以发现,为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力量转移引起社会结构变动,二元结构(“政治力量—社会力量”)到三元结构,再到四元结构,在“做大蛋糕”的同时需要“分好蛋糕”。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真正进入了“发展起来以后”的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也进入了表达诉求期,民众的各种诉求在增强②。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冲破思想的束缚和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行社会秩序整合,理顺利益关系,规范利益分配,使人民根本利益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和民族复兴打下坚实基础。“力量转移—利益博弈—人民诉求—秩序整合”成为贯穿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逻辑。只有把握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逻辑,才能真正深刻理解当前改革的本质及重大意义。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切入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围绕经济领域的改革是整个发展改革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项改革,对整个改革全局具有“牛鼻子”的牵引作用,能够带动整个改革大局向纵深发展,从而达到既定改革目标。

就经济层面看,我国虽然在短时期内实现了快速工业化阶段,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路,但在巨大发展成绩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发展问题而且主要是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其中核心问题就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结构性问题突出体现在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随着时间、环境、条件、形势的变化,在原有发展模式运转下诸多资源消耗巨大、大量过剩产能积聚、环境污染严重、人口红利优势渐失、生产成本过高、消费能力不足、城乡区域差距加大、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条件下,发展动力不足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都集中体现为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只有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侧上下功夫,在供给方面从增量扩能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转变,才能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因此,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发展动力不足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治本之策,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切入点。从这一意义上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看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

总而言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切入点,必将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经济将增添更多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而能够为实现当代中国社会未来秩序整合积蓄更大力量。

(三)产业政策调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头号任务和基本切入点,产业政策作为五大政策之一,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多方面降低对经济的供给约束,使产业、企业的自然活力非受限于作为公共政策供给方的政府约束,产业政策调整也就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运行体制机制,能够使供给侧更有效适应需求侧变化,从而促使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更能适应市场需求。政府需要在宏观调控方面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基本公共服务,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组合,尤其是要扭住产业政策要准,通过简政放权、减少审批、税费改革、融资优惠、降低门槛等降成本、补短板措施,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战略产业、“互联网+”发展壮大,改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一系列联动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增强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形成新型现代化产业集群生态圈,从而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又要加强宏观调控指导。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按照市场实际需要,同时以规范性引导达到既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更加科学和富有成效。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新业态、新产业、新企业诞生、立足和发展,旧业态、旧产业、旧企业衰落、消失或转型的过程。通过市场公平竞争、自由交换和政府宏观调控,尤其是合理产业政策的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真正显出成效,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才能得以真正解决。

二、基于产业政策调整的全面深化改革

(一)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

在全面深化改革视阈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才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③。在充分尊重客观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对未来制度模式框架设计、未来社会发展整体蓝图、宏观调控方式优化、总体布局和战略规划部署与执行等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方向性、前瞻性、战略性和根本性指导方案进行科学谋划的条件下,出台适合我国经济实际发展情况的产业政策,从而擘画面向中国问题的产业政策的顶层设计,增强中国发展战略定力,为推动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坚持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全面深化改革和产业政策调整要求在“蛋糕”分配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民利益和公平正义。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人民群众在“蛋糕”分配过程中处于劣势,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再加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人民群众获得感不强,人民群众对自身利益诉求声音逐渐升温。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产业政策是当务之急。当前业已固化利益的藩篱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落实,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法治道德建设未能及时跟进的情况下,以上诸多积弊难题都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④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是人民的公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合理产业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真正得到实惠,有获得感。

(三)坚持运用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

全面深化改革和产业政策调整要求在谋篇布局过程中,要牢牢树立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要求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事物,以矛盾对立统一的视野研究问题,需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目标与手段、功能与定位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谋篇布局需要历史经验、当代问题与未来思路三者结合,需要对问题难题进行深度解剖,把握事物内部固有联系,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从整体着眼,也要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引领全局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内容,需要通盘考虑整个产业发展状况,综合产业布局的优势与劣势,找准定位,精准施策,从而实现产业结构整体优化,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顺利完成。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既定战略目标,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实现治理经济的模式现代化,创新制度性手段,破立结合,彻底清理“人治”和“官本位”的落后治理思想,彻底改变“以管为主”的落后经济治理模式,让市场规律打通阻碍社会上下左右流动的栓塞,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治理升级版。

(四)坚持运用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

全面深化改革和产业政策调整要求在整体推进过程中,更加注重防范发生系统性风险。产业政策事关产业结构布局,事关经济发展未来格局,甚至事关对整个社会结构的改版升级。实施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离不开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系统思维要求既要将某一领域看作一个系统,也把全局看作一个大系统,处理好系统内部之间和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整体产业布局和局部产业布局、长远产业布局与当前产业布局之间的关系。底线思维要求设定最低目标与要求,做好应急预案,保障系统稳步运行,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具体来说就是产业政策需要尊重产业发展实际做好多方面防范风险准备,尤其是财政、金融等支持力度。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⑤坚持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有利于将宏观产业政策、中观产业政策和微观产业政策统筹结合,层级联动,发挥系统性优势;有利于修补系统漏洞,完善产业政策系统机制,规范系统运行,增强系统可抗风险性、自我修复性与战略主动性。

三、产业政策调整的未来图景

(一)创新驱动与结构性调整相结合

创新驱动与结构性调整相结合是秩序整合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经济发展要素和人才资源要素匮乏,为“做大蛋糕”逐渐形成了以资源和劳动力驱动的粗放发展模式,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在当时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这种发展模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成本加大和产能库存过剩等一系列问题,“三期叠加”导致传统发展动力不足,反过来又制约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更加长远的视野看,供给结构的问题更带有战略性和威胁性(段培君,201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双引擎”战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对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是必然之举。创新驱动属于新引擎,重在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着重打造以知识要素和科技创新要素为经济增长新动力,着重提高供给产品质量和水平,为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向好发展提供动力之源,实现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结构性调整侧重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传统引擎的改造升级,通过“三去一降一补”加快消化落后产能和库存,进行技术装备改造升级,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市场资源自由交换与竞争,精准发力产业政策,通过系列降成本、补短板等措施,大力扶持发展新兴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集群,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添新的发展动力;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加大对民生领域投入,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高供给效率,补足民生短板,拉动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扩大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总之,创新驱动和结构性调整相结合,向创新驱动要动力,向结构性调整要助力,能够有效使供给侧和需求侧两大引擎联动发展,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整体转型升级,培育中国现代经济发展新模式。

(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协调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调是以产业政策推进秩序整合的首要前提,产业政策调整也需要国家治理现代化作支撑,需要政府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精准认识和把握。人民诉求的时代声音映射出当代社会秩序还存在一定不合理、不规范因素,以精准实施产业政策为抓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使社会秩序向合理、归位和顺畅方向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治理体系属于治理架构,最重要的是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制度规范体系,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对改善经济增长方式意义重大。尤其要注重吸收局部产业政策治理实践的有益经验,审慎稳步地上升到国家治理制度层面进行推广。国家治理能力属于治理主体素质范畴,治理主体主要是指党政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产业政策是实施经济治理的最重要工具。通过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有益经验,制定实施适合我国产业发展特点的产业政策至关重要。总之,通过产业政策的科学制定与实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最终要形成现代政府力量治理体系、市场治理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和网络治理体系,需要政府力量领导统筹,市场力量激励激发,社会力量和网络力量积极参与,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调发展⑥。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是秩序整合的基本保障,同时产业政策调整需要在法治条件下进行,政策出台要有法律依据,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依法治国同时也内在要求以德治国,德治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抓手,产业政策的实施要符合社会道德期望。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⑦。法治是秩序合理化的最底线保障,德治是秩序健康化的最广泛约束保障,有完善法治和良好德治相统一才能有善治,有善治才能赢得民心。实现依法治国应重点以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个环节为依托,尊重宪法权威,深入推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完善人大和政府立法制度建设,使国家生活各领域都有良法可依;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使政府职能发挥、监督决策、综合执法、政务公开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确保法律严格实施,把政府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里;着重提高司法公信力,在独立行使司法职权、严格司法过程、强化司法监督和依法保障人权方面要重点改革,确保人民在司法活动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群众法治观念,加快推进普法宣传,发挥群众组织在依法进行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畅通利益诉求表达和解决机制,维护人民利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实现以德治国,要注重弘扬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对道德的指导作用,发扬传统优秀文化对当代道德建设的继承和发展的丰富内涵,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方式方法,使道德力量内生于人民群众心底,外化于人民群众行动。要注重强化道德对法治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滋养和支撑作用,使人民群众在接受道德教化的同时深化法治观念在心中的烙印,使道德教化与法治精神融为一体、共同发展。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发展,两者互为补充、互为依托,有利于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为实现秩序整合注入强大动力。

(四)人民共建与人民共享相契合

人民共建与人民共享相契合是产业政策实施所要坚持的重要理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如列宁所说:“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⑧人民有力量,民族有担当,国家有希望。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力资源潜力巨大。产业政策的实施不只是政府一方为主体,更是人民群众所共同推动的重大政策。产业政策符合人民意愿与期望,就能够更好更快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民共建需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创造力和丰富活力,最重要的是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去除阻碍大众创新创业的沉疴顽疾,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制定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与市场调节决定性作用相结合,充分保障积极促进与利益导向相配合,运用“两只手”、两大力量激发人民主体创造性,释放创造创业活力,营造人民共建氛围新生态。共享的核心要义在于公平公正享受社会发展成果。人民需要“获得感”和“安全感”,实现人民共享要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增加更多公共产品和服务惠及广大群众,要向民生领域增加更多投入;要对贫困地区和人口进行精准扶贫脱贫;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缩小收入差距。人民共建与人民共享密不可分,人民共建是人民共享的基本前提,人民共享是人民共建的必要条件,没有共建,共享也就无从谈起,没有共享,共建的动力也会随之消失。共建共享构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人民共建与人民共享相契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愿望,必将有力推进产业政策实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整合。

(五)复兴梦想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复兴梦想与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是秩序整合的认同基因,产业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有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复兴梦想和核心价值观整合贡献力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底里最深沉的梦想。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中国人民以不惧艰险的担当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努力奋斗,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复兴梦想为秩序整合描绘了美好蓝图。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民族精神家园的凝练阐述,是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柱,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优秀文化和世界先进理念的深度碰撞、对话、交流的创新结晶,是个人意志与社会公共意志的有机统一,对当代中国社会共同价值理念进行了最普遍最纯粹的表达,对当代社会价值理念践行具有深远意义,为秩序整合提供了强大的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想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价值最大公约数,复兴梦想与核心价值观两个最大公约数相融合就形成了社会共识,积淀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认同基因。共同认同基因根植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道出了最广大群众的共同心声。只有在共同认同基因指引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在秩序整合过程中重新建设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重新焕发中国精神、中国气质和中国风格,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以强大的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东方。

注释:

①韩庆祥、张艳涛:《当代中国的整体转型与力量转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

②韩庆祥:《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1期。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④《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⑤《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⑥韩庆祥:《从哲学视阈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3期。

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⑧《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编辑 凌 澜

D9

A

1007-905X(2017)04-0050-05

2016-11-30

2015年度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项目(2015BZZ127)

刘洪波,男,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产业政策力量发展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卫星应用(2022年1期)2022-03-09 06:22:32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中国制造,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自行车(2017年9期)2018-01-19 03:07:14
麦唛力量 (一)
争议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在前进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孤独的力量
37°女人(2017年1期)2017-01-14 02:32:18
怀疑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