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光宇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3)
血管内支架介入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曹光宇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3)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08日~2017年2月23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均接受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均治疗成功,10.00%的患者出现了并发症的情况;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可以取得较高的价值。
血管内支架介入;缺血性脑卒中;应用价值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组织坏死的总称,其主要是患者的脑部供血动脉闭塞、狭窄、供血不足等原因所致,临床可以将其分为4种,即SIE(进展性卒中)、CS(完全性卒中)、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RIND(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1]。本文主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价值作分析,内容如下文。
选取2015年10月08日~2017年2月23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颅脑MRI、脑动脉血管彩超等确诊,其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频率均在3个月4次以上,且无临床症状的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0%,存在临床症状的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大于1/2。将造影剂过敏、重要脏器障碍、手术禁忌症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排除。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6.22f4.75)岁。
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进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具体为:
首先给予患者保守治疗,给予其自由基清除、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TCD、颈超或头颈部联合CTA、头颅MRI+颈部MRA粗筛血管情况,之后为实施颅脑MRI复查,在其处于恢复后期时,为其实施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术前每天给予患者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均通过口服的方式用药。术前6 h,嘱咐患者禁止饮食,烦躁患者术前半小时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给予0.1 g苯巴比妥,意识障碍者留置导尿管,并开通静脉滴注的通道。若患者合并高血压,则可适当给予其降压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常规进行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通过改良seldilger技术常规对患者进行股动脉穿刺、置鞘、全身肝素化。根据患者具体全脑DSA结果合理对支架进行选择,血管狭窄远端常规对EPD和导管进行放置,在支架植入后,对EPD回收。手术之后,颈动脉颅内段、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患者进行1~2天的NICU监护,颅外段支架植入可于术后即刻返回普通病房,对其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以内,术后血压控制欠佳则静脉滴注给予患者尼莫地平,并于术后24 h内予普通肝素500 IU/h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24 h后给予其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每12 h一次脐旁皮下注射抗凝治疗,连续3天,期间每天监测凝血功能。同时,给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每天75 mg的氯吡格雷和100 mg的阿司匹林,均采用口服的方式给药,其中氯吡格雷用药时间为3~6个月[2]。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的结果、并发症以及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进行观察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均成功,其血管狭窄部位的形态和直径正常,血管狭窄率均在10%以内,未有患者出现死亡或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5例(10.00%)患者出现了并发症的情况,1例一过性心率减慢,2例血压下降,2例恶心、呕吐。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1.87f1.74)分与治疗前的NIHSS评分(6.12f2.96)分相比,明显降低(P<0.05)。
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可以较好对患者血管狭窄症状进行改善,相对内膜剥脱术而言,具有创伤小、操作相对容易的特点,有较高的成功率,能够有效的改善脑灌注,避免相关供血区域再发缺血性卒中事件。
研究结果显示,所有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均成功,术后血管残余狭窄率均在10%以内,其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并发症几率为10.00%。患者在接受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对并发症的情况进行防治,将其并发症几率降低,对患者治疗的安全性进行保证。
综上所述,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应用,可以较好改善患者的血管狭窄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但是治疗的过程中,应合理对其并发症的情况进行防控(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植入时,可酌情考虑心脏起搏器植入,尤其双侧同时手术,预防发生颈动脉窦反射而药物抢救效果不佳、心率减慢甚至心跳骤停;术后积极管控血压预防血管开通后灌注突破出血)[3],从而达到更高的治疗价值。
[1] 蒋保华,李 兴,周 石,等.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31(9):1522-1526.
[2] 杨 波,曾玲莉.介入治疗与内科治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42-44.
[3] 黄 敬,何 玮,张良兵,等.血管内支架介入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价值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5):54-56.
R743
B
ISSN.2095-8242.2017.070.13735.01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