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英,范春雨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山西 大同 037008)
替格瑞洛联合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疗效及对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张志英,范春雨∗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山西 大同 037008)
目的探析替格瑞洛联合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疗效及对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6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用药半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在心电图ST段回落、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不同方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ST段回落情况>5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炎性因子水平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期间两组患者出现不良用药反应差距也不大(P>0.05)。结论针对STEMI患者采用替格瑞洛联合溶栓治疗,能有效降低ST段水平且帮助减轻心肌损伤和炎性因子水平,治疗效果安全可靠。
替格瑞洛;溶栓治疗;STEMI;心肌损伤标记物;炎性因子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在临床的发病率也日益增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健康[1]。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该病变具有发展速度快,并发症多且重,致死率高等特点。在患者出现STTEMI疾病时,及时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如溶栓成功可迅速恢复心肌再灌注能力,帮助缓解心肌梗死症状,挽救患者生命。针对溶栓治疗中用药临床常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溶栓治疗,但是氯吡格雷药物在用药过程中存在起效慢、个体疗效差异大等弊端,而替格瑞洛作为新型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在临床研究中表明,其能很好的弥补氯吡格雷药物在应用时的不足[2]。本文针对STEMI患者采用替格瑞洛药物联合溶栓治疗与常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溶栓治疗效果相比效果显著,现将其作以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6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共同体征为表现为胸痛持续30~60分钟以上,心电图2个导联以上抬高0.3mv及T波倒置或低平,心肌酶或肌钙蛋白增高,符合心肌梗死诊断及溶栓标准,开始溶栓时间为2~5小时,平均2.4小时。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61.2±5.4)岁。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7~75岁,平均年龄(61.3±5.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采取本实验用药治疗前均先实行常规采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负荷量300毫克,口服,先给予依诺肝素(克赛)3 000IU静脉注射,后给予阿替普酶100 mg+生理盐水500毫升,在3 h内按以下方式滴完,即前2 min先注入本药10 mg,以后60 min内滴入50 mg,最后120 min内滴完余下的40 mg,溶栓开始20分钟后再次给予依诺肝素(克赛)6 000IU静脉注射,溶栓后12小时开始给予依诺肝素(克赛)6 000IU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给药7天,溶栓后按氯吡格雷75毫克每天1次给药,观察溶栓后半个月情况。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0毫克,口服,先给予依诺肝素(克赛)3000IU静脉注射,后给予阿替普酶100 mg+生理盐水500毫升,在3 h内按以下方式滴完,即前2 min先注入本药10 mg,以后60 min内滴入50 mg,最后120 min内滴完余下的40 mg,溶栓开始20分钟后再次给予依诺肝素(克赛)6 000IU静脉注射,溶栓后12小时开始给予依诺肝素(克赛)6 000IU皮下注射 每12小时一次,给药7天,溶栓后按替格瑞洛90毫克/次,2次/天给药,观察溶栓半个月情况。
1.3 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其心电图ST段回落>50%的情况,并针对测量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cTnI和炎性因子TNF-α、IL-6水平情况和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0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测;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测,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ST段回落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针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T段回落>50%的患者为26例,占比86.67%,对照组患者ST段回落>50%的患者为22例,占比73.33%,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明显(χ2=5.5611,P<0.05)。且观察组患者在采用本组实验用药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1例,占比3.33%;对照组患者采用本组实验用药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2例,占比6.67%,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对比差异不大(χ2=1.1743,P>0.05)。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炎性因子情况对比
针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后,对比其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cTnI和炎性因子TNF-α、IL-6水平情况,对照组心肌损伤标志物 CK-MB、cTnI水平情况分别为(16.27±2.31)U/L和(1.91±0.38)ug/L,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物CK-MB、cTnI水平(12.09±2.08)U/L和(1.01±0.24) ug/L,两组患者对比(t=7.3653 t=10.9680)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炎性因子 TNF-α、IL-6水平分别为(102.7±14.9)ng/L和(26.5±2.7)ng/L,而观察组患者炎性因子TNF-α、IL-6水平分别为(77.2±10.6)ng/L和(16.1± 1.9)ng/L,两组患者相关数值对比均具有明显差异(t=7.6381 t=17.2536;均P<0.05)。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板块破裂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出现的心肌缺血性坏死,其中STEMI是急性心肌梗死中常见临床类型,该病具有起病急、病程重、发展迅速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3]。
在目前临床治疗上采用PCI与溶栓治疗是针对STEMI疾病治疗最有效的方式,且应针对性首选PCI治疗。然而,在临床实际治疗应用中,由于受各种现实条件限制,部分患者不能在有效时间内直接进行急诊PCI治疗或患者不愿意接受PCI治疗,溶栓治疗方案在此时需要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溶栓是再通阻塞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流灌注、减少心肌损害程度的重要治疗方式;但是有研究表明,患者在溶栓治疗后发生再次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高,影响治疗效果[4]。因此,如何提高溶栓治疗效果,改善在临床治疗愈后是临床治疗的重点。抗血小板药物是溶栓治疗的基本,其显著影响到溶栓治疗的效果及疾病愈后情况,常规用药中抗血小板是采用在阿司匹林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然而,在氯吡格雷药物应用后,患者见效慢,且因患者个体差异药物效果表现存在明显不同,长期用药的情况下还可导致血小板水平破坏性下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是因为氯吡格雷是前体药物,需要肝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酶的生物转化后才能发挥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在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的患者中,约有4%~30%患者对氯吡格雷无反应或未达到预期的抗血小板作用,即发生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致使这部分人群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大大增高。本文针对STEMI患者采用替格瑞洛联合溶栓治疗,替格瑞洛本身是新型环戊基三唑嘧啶类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其主要是通过选择性抑制P2Y1发挥抗血小板作用,用药后不需要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且稳定的特[5]点。另外,氯吡格雷对血小板ADP受体的作用是不可逆的,因此暴露于氯吡格雷的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受到影响,而替格瑞洛药物与P2Y1的结合具有可逆性,出现出血的风险大大减小。在本文研究中,针对观察组患者替格瑞洛联合溶栓治疗,其针对ST段回落>50%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在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在经不同治疗后其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炎性因子下降水平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替格瑞洛联合溶栓治疗在改善STEMI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疗效以及减轻心肌损伤等方面具有更加显著的优势,这主要与替格瑞洛强效的抗血小板作用有关,从而加强了溶栓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STEMI患者采用替格瑞洛药物联合溶栓治疗,针对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炎性因子有明显降低效果;且用药后患者ST段回落率显著加强,无明显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用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1] 毛艳阳,王军强,王晨霞,等.替格瑞洛联合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及对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6,20(3):551-554.
[2] 郭金成,朱芙丽,蔡宜婷,等.替格瑞洛用于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6,15(10):734-738.
[3] 郝清卿,张倩辉,苑可心,等.替格瑞洛联合小剂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6(10):1120-1124.
[4] 王小东,庄少伟,张旭敏,等.替格瑞洛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影响[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6,43(3):183-186.
[5] 王绪云,席少枝,刘 佳,等.冠心病患者替格瑞洛停药原因及停药对临床转归的影响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6,15(3):231-236.
本文编辑:罗 兰
R453.9
B
ISSN.2095-8242.2017.01.07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