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双重影响及实现路径

2017-03-07 07:52:41邹燕矫
湖北社会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责任感培育大学生

邹燕矫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双重影响及实现路径

邹燕矫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互联网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挑战,深入分析互联网的特点及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双重影响,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立足大学生“数字化生存”的时代境遇,积极培育其社会责任感,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坚持方向性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渗透性原则,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坚持实践性原则,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

互联网;网络化生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双重影响;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p35)把社会责任感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谈道:“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中也明确指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2]在“数字化生存”背景下全面分析把握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机遇和挑战,并探求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效路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数字化生存”: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现实境遇

互联网时代,网络世界中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与社会思潮相互交融,为青年大学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3.7%。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达30.3%,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群体占比20.6%。[3]由此可见,大学生已成为我国网络世界的重要群体,而他们的“数字化生存”主要体现在学习、社交、消费等生存和生活内容都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且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1.数字化学习。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学习不仅能使大学生个体提高知识涵养、提升道德修养,而且能提升整个国民综合素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都高度依赖网络化的数字技术。“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教师把网络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合理设计、搭配、应用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资源,使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实现“无缝对接”,改变了“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大学生的课外学习也不局限于书刊,他们通过互联网大量地接收各种信息。当前,超九成中国大学生每日使用互联网时长超过2小时,每日接触互联网超过8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12.2%,远超于每日接触报纸(0.4%)、广播(0.5%)、电视(0.9%)、杂志(0.7%),仅有1.1%的大学生每日从不接触互联网。[4]数字化的网络世界中蕴含着巨大的学习潜能,不仅能满足多样化需求、突破时空限制、降低学习成本,而且能扩充知识量、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但在享受数字化学习的各种便捷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因缺乏必要的鉴别力,在丰富庞杂的学习资源中不能甄别知识的真伪,难以获得准确可靠和有效的学习内容;一些大学生因缺乏必要的自控能力,在网络学习中常常被其他无关紧要的内容分散注意力,不能专注于某一主题;更多的大学生实行“快餐化学习”,不能做到“学思结合”,难以形成“细嚼慢咽”式的深度学习。

2.数字化社交。在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虚拟社交不断普及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形成和维持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大学生使用微信、微博的首要目的是社交,QQ、微信、微博仍然是不同专业大学生日常社交应用最主要的三大媒介。[4]在呵护亲情方面,当代大学生基本上不再通过书信与父母、家人交流,而是主要通过QQ在线聊天(或离线留言)、Fetion、Email、微博、微信等方式问候父母、报告近况;在维系友情方面,大学生与同学、朋友互相倾诉、相互鼓励也主要通过网络实现;在发展爱情方面,大学生与男(女)朋友的交往也主要通过网络化的即时通讯工具实现。除了“一对一”的个人情感维系外,大学生还广泛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参与“一对多”的集体生活,他们加入各种QQ群、Fetion群、微信群,通过这些群发送和接收各种信息,讨论和交流各种话题。交往成本低,轻松便捷,图、文、音的多功能传输是大学生崇尚网络社交的主要原因。但是,虚拟的网络交往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如数字化的交流使得面对面的交流变得珍贵而稀少,日益快捷的即时交友使得择友变得随意,高频率的虚拟沟通使得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由于虚拟的人际交往模式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易造成大学生的孤僻、抑郁等不健康人格,在虚拟交往的状态下也会因为缺乏他人在场的压力而趋向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不利于大学生责任人格的培养。

3.数字化消费。2015年我国内地高校包裹数约占全国总量的6%,大学生人均年收快递16个,全国2000多所高校人均网购1100元。[5]随着网络购物的盛行,当代大学生已成为网络消费的重要群体,扮演着引领社会消费潮流的重要角色。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随之发生了悄然变化:开始由“物的消费”转向“符号消费”,由基本需要型消费转向享受型消费,由追求商品功用的消费转向为追求商品品质的消费。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消费、学习用品消费、休闲娱乐消费以及人际交往消费等四大方面。虽然网络消费深受大学生热衷和欢迎,但当前大学生网络消费中出现的不健康心理和不文明行为已引起社会的关注。如崇尚享乐主义而追求奢侈消费,由于非理性而出现的盲目、无节制消费等,全社会应对大学生这些不良的消费文化进行审视,倡导树立适度消费、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等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双刃剑”: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双重影响

数字化生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境遇。青年大学生成为我国“数字化生存”程度最高的重要群体,他们的学习、社交、消费等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高度依赖互联网。然而,互联网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机遇。

首先,网络调查能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提供客观依据。调查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基于互联网自身特点而派生的网络调查在自动统计软件的配合下,能做到网上调查与自动统计、专家系统、数据库技术等相结合,实现调查结果的自动分析处理。一方面,网络调查更具时效性和广泛性,调查者可以借助网络优势广泛联系相关对象开展调查,问卷填答可以在任何互联网连接的终端进行。另一方面,网络调查结果更具客观性和可靠性,调查中调查对象不受调查者或其他外在因素的干预或误导,调查者可以减少数据录入过程中易产生的遗漏、错误等问题。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客观、全面、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实状况、突出特点、不足之处及影响因素等,是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客观依据。社会责任感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有机统一体,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和定位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的质的规定上,必须通过大规模的随机抽样调查,收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相关的真实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准确把握其现实状况,客观评价其突出特点,深入分析问题和原因。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准确预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和特点,才能据此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工作。互联网拥有强大的数字技术功能,为更大范围、更加及时有效收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相关信息提供了可能和可行。如《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研究》课题组依托“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研究高校联盟”平台,利用网络问卷调查方式连续3年抽样调查了湖南省的部分在校大学生,为了解和掌握湖南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提供了分析样本,为湖南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工作提供了客观数据。

其次,网络信息能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提供丰富资源。互联网的即时性与交互性有利于信息高效传播。随着信息传播群体的扩大和信息传播时间的缩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能够获得更加全面、更加及时的信息材料。[6](p92-94)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包含丰富多样的责任教育内容和题材,既有学术资源库,也有课程资源库,还有文化资源库和实践资源库。一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工作中会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字化期刊子系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等资源库搜索社会责任感的研究项目,第一时间掌握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动态,包括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通过学术资源库的积极利用,可以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供理论借鉴。课程资源库能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供优质的在线学习课程,近年来流行的慕课和微课中有一部分内容就可以转换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学习课程。文化资源库可以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供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家国同构、重担当的精神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供深厚的责任文化渊源。实践资源库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发出行动号召,如大学生服务西部主题网、大学生三下乡主题网、大学生农村支教主题网,为大学生用青春和智慧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提供了信息和渠道。

再次,即时通讯能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提供交流平台。基于因特网的即时通讯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文字、图片、语音、文档、视频等信息的即时传输和存储。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即时通讯工具主要包括微信、微博、QQ、电子邮箱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即时通讯软件日益成为人们交流的一种有效工具,革新了传统交流的观念、方式与内容。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既是所有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任务,也是每一位高校教育者不能回避的课题。他们必须通过一定的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方法互鉴。他们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提高认识、更新知识、加深体悟、解决疑惑,共同增强使命感。基于共同的立德树人使命,高校教育者将通过网络平台交流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话题。截至2017年4月4日,“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研究联盟”微信群已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成员233人,“社会责任教育研究论坛”QQ群共有群成员110个。通过数字化的手机移动终端,致力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教育者每天都可以共享责任文化的相关资料,不仅可以推介古今中外的责任文化和学习心得,还可以提供各省、各高校责任教育的好做法好经验,让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思考和困惑、做法和经验等话题交流变得轻松便捷。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新挑战。

首先,网络思潮的多元化易使大学生形成价值观冲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载体。“网络空间可以视为一个相对开放的话语领域,各种社会思潮在其中萌动并快速传播。网络的超文本和链接,强化了符号生产和传播的能力,加速虚拟空间中的话语膨胀,为社会思潮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7]互联网中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形成了多元喧嚣的场面。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主力军,也是网络思潮的主要接受者和传播者。网络思潮中各种消极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普世价值论、极端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等,这些消极的、错误的思潮正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面临多种价值观的碰撞,网下接受的是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网上极易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的误导,这样容易使大学生面对各种价值取向时无所适从,难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片面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忽略了社会价值的实现,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效果。

其次,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易使大学生社会角色模糊。符号化、数字化的二进制编码形成的网络虚拟空间是人民物质生活空间的模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生命个体易成为一个符号和编码。网络虚拟空间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存体验,塑造了人们交往和互动的新模式,从而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赋予了人们的虚拟网络身份。互联网环境的虚拟性和主体身份的隐匿性,易导致大学生社会角色定位模糊。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的各种行为须受到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制约,一旦违反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网络虚拟空间中,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作用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制约性相对弱小,他们可以不公开甚至是隐藏自己的身份进行交友或是对网络信息进行评论与传播。例如,在玩网络游戏中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失败结束后还有重新开始的机会,虚拟角色无须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这容易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忽略自身社会角色应承担的责任,或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存在障碍,丧失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阻碍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人只有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才能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将现实与虚拟世界混淆会出现社会角色定位不清的现象,从而导致社会责任感淡化。

再次,网络环境的信息过载易使大学生专注力下降。信息过载是指受众所接受的信息量远远高于其所能够承受和消费的信息量的一种信息超量的现象。[8]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使得信息源和信息量爆炸式增长,但信息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这就引起了信息过载的问题。英国学者蒂姆·乔丹指出:拥有太多的信息使信息的利用变得不可能。它以两种状况发生,第一,有信息而不能被吸收;第二,信息组织得非常差以至于发现任何特定的信息变得不可能。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生态,每天都通过网站、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接触大量的信息,可谓身陷信息的海洋,但却难以对过多的信息进行深入的解读,更难以甄别并整合有价值的信息为己所用。习惯于接收大量网络信息的大学生难免会失去由知识带来的智慧和思考与由交往带来的理解和沟通。大学生中的“低头族”、“手机党”,耗费深入学习的宝贵时间,放任各种信息随时随地搅动情感,打扰生活,以至于失去了专注于某一个问题的深度思考和某一项活动的持续关注。传播学者霍华德·莱茵戈德认为,数字时代需要专注力、对信息批判性接收的能力等五种素养。

三、趋利避害: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数字化生存”背景下要着力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必须立足互联网的各种属性,把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基本原则,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效路径,才能让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

其一,坚持方向性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方向性原则是我国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方向性原则主要体现为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各方面都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本质特色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的一致性,大学生才能自觉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融合。网络环境下,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在网上十分活跃,坚守网络阵地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确保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是一种主张以社会集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价值观。各级各部门都已形成积极主动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开展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的共识。据《2016年度网络舆论生态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共产党首支公益广告《我是谁》火遍朋友圈,反腐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视频网站累计播放量超过1000万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空间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其二,坚持渗透性原则,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渗透性原则强调以隐性的方式将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容融入大学生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文化人可以将责任文化通过“融化进入、吸纳滋养”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大禹治水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亮能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感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上中华民族优秀的责任文化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报效国家、忠于祖国的榜样,给大学生提供了千古不变的道德责任评价标准,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无价之宝”。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势在必行。通过网络化主题设计,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话语风格与表达形式,找准责任文化渗透与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结合点,把传统责任文化的符号通过网络化的各种媒体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促进中华民族优秀责任文化的育人功能。

其三,坚持实践性原则,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过程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才能获得履行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才能提高履行责任的意志水平,形成履行责任行为习惯。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把握实践性教育原则,就是要受教育者通过参加社会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来接触社会、认知社会,同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活动中亲身体验这个角色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提高教育主体的责任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最终转化为有担当的责任行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并通过校园网络、微信、QQ群等途径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宣传,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网上报名的形式参加,使其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学生会工作、社团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提升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公益观念和责任心,将其感官体验提升为理论、经验,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之,要正视“数字化生存”这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现实境遇,理解互联网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挑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探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新路径。

[1]中共十八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N].人民日报,2010-07-30(013).

[3]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EB/OL].http://www.cac.gov.cn/2017-01/22/c_11 20352022.htm.

[4]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发布[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720/c397572-27329888.html

[5]校园快递行业发展报告:大学生人均年收包裹16个[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01 9/c1053-28789990.html.

[6]郭志浩,马曦.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2).

[7]陈伟军.虚拟社区中的社会思潮传播与价值形塑[J].浙江学刊,2013,(1).

[8]徐婷婷.信息过载对人们使用新媒体行为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6,(10).

G41

A

1003-8477(2017)09-0186-05

邹燕矫(1981—),女,衡阳师范学院讲师,博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研究”(13YJC710077)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张 豫

猜你喜欢
责任感培育大学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28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8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中国火炬(2011年3期)2011-08-15 06: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