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青年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
——以四川藏区民族班为个案

2017-03-07 06:07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藏区四川少数民族

钟 立 品

(杭州市团校,杭州 310002)



藏区青年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
——以四川藏区民族班为个案

钟 立 品

(杭州市团校,杭州 310002)

青年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藏区的现代化离不开对广大青年的教育。事实上,四川藏区的近代化教育与其近代化历程紧密联系,重视民族地区教育是历届政府的重要民族政策要求。新时期以来,随着四川藏区教育迎来更大的发展,民族地区城镇化、现代化也逐渐加速发展。在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差异性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民族地区现代化目标与民族教育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通过对四川藏区教育发展历程的梳理,审视民族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在内地接受的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藏区现代化存在的脱节问题进行分析,为四川藏区青年教育与社会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四川藏区;青年教育;民族教育;民族班;现代化

近年来,学术界对民族地区教育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颇为关注,涌现出一批青年研究生的专题性论文,一些学术名家也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探讨该问题。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邵陵撰写的博士论文《反省与求证:四川藏区教育研究》,详细梳理了四川藏区近代教育的发展历史,不仅对民族教育的理论进行研究,而且结合全球和藏区民族教育的历史背景,提出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方向。2014年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学勇撰写的硕士论文《成都三中民族班学习困难问题研究》,则从具体的个案去分析新时期民族班教育在民族教育政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除了从宏观和微观视角考察民族教育,还有不少学者从文化适应的角度考察民族教育的内涵和改革意义。2002年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亚鹏撰写的硕士论文《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运用西方学者关于民族认同的相关理论,对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罗吉华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民族班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并结合实际调查,从文化差异、教育评价标准、地区性差异等方面分析民族地区教育改革的方向[1]。于向海从国家政策、教师和学生单个层面对内地西藏班的学习方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认为民族班教学要正视问题,从整体上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2]。

综上可见,学术界目前对新时期民族教育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都非常重视,对其历史的研究也很及时,并尝试对这些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进行剖析。但总体上还停留在初步尝试解决问题的阶段,其研究成果既有对四川藏区民族教育的延伸性研究不足,也有对接受民族班教育的青年藏族学生们的文化价值观变化的复杂性关注不够,对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或内地民族班等模式在区域性的层级差异以及相应的文化层级差异方面没有进行深入分析。鉴于此,本文拟以四川藏区民族班教育为个案,通过对四川藏区教育发展历程的梳理,审视民族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在内地接受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藏区现代化存在的脱节问题进行分析,为四川藏区青年教育与社会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四川藏区近代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即清末新政时期,赵尔丰在康藏地区实行的新式学堂教育。据史载,在清末川边发生巴塘事变后,赵尔丰开始在川边实施新政,其兴办学务堂是被当作重要的新政内容,且经其上报朝廷获得专项经费用于教育。赵尔丰对川边藏区的治理,是非常有功绩的,其中重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体现出赵尔丰重视以文化交流方式来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特点。

赵尔丰重视藏区近代化教育的思想在后来的民族政策中都有继承。如1928年刘湘委派张澜组成四川省教育、实业、地方自治考察团,出川入藏两次考察。张澜更是倡导以地方发展为目标,重视地方教育为志业。任乃强成为这次考察团的重要随员之一,任乃强更以《四川教育改革倡议》一文得到张澜的赏识。考察团侧重于教育、农业方面的考察。1943年秋,任乃强参加华西大学川边考察团入藏,途径炉霍时遇到藏族旧人之子察其聪慧,将之引荐到炉霍县小学就读,加强学习汉语知识和科学知识。任乃强在追述藏区教育这段历史时曾言:“余深知康地人欲学文化,旧时必人寺当扎巴(沙弥),诚可学会识文,但亦受宗教思想之栓桔。清末以来,虽在康试办国民小学,然未普及,教材亦多不妥,未得多数康人认同,入学率甚低。炉霍县城近年才新办小学,其教学效果,难期佳好。惟东察如系可造之材,自能奋发,获得成就。”*参见任乃强先生遗作《长生岛》序言。由其行文可知,民国时期藏区的近代化教育程度甚是薄弱,近代小学教育还处于初建时期。

建国初期,解放军十八军入藏,随军入藏的专家李安宅携其夫人于式玉,听从组织安排,任西藏小学校长。李先生曾“自诩”为藏族最高学府的校长,反映出藏区教育的落后,同时也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藏区教育的重视。

由上述的历史进程描述可知,四川藏区的近代化教育倡导者开始于赵尔丰,随后在民国时期、建国初期政府和地方有识之士都极力倡导这一方策,但直到建国初期其近代化教育仍很落后。

为发展民族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人才,各级政府在地方建立并健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同时,还专门为藏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开办了民族班。《中国民族政策读本》中所指的民族班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专门为少数民族学生单独设立的教学班”。民族班分为三类:一是中等学校民族班,指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为少数民族学生设立的教学班;二是高等学校民族班,指普通高等学校为少数民族学生设立的教学班;三是党校、团校民族班,即在党校、团校为少数民族学生设立的教学班[3]。 四川藏区近代化教育的实质性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全国开始重视基础教育,提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方针。1992年国家教委、国家民委《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国家和中央部委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的高等院校,要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继续办好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规定“在一定时期内,高等学校招生,对民族考生仍需继续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适当降分相结合的办法,尽量多为少数民族培养一定数量的中、高级专业人才”[4]。 2000年12月15日,四川省委、省政府正式下发《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其重点是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制定未来十年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强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建立基本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需要、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民族地区教育体系,在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使教育更直接地为群众脱贫致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5]。这一时期的民族班教育和预科班教育真正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的经济与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现代化的进程也越来越迅速。在20世纪初的藏区实际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化潮流的影响,藏区与内地的文化、经济交流在近代化过程中也越来越密切。藏区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一直与藏区现代化进程相伴随,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整体迈向现代化社会的历程中,四川藏区的教育迎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据搜狐自媒体《科技新观察》报道,四川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施后,成都每年要面向三州民族地区(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和乐山、攀枝花、宜宾等享受民族待遇的市(区、县)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其中大部分来自四川藏区。2006年,成都市为承担四川藏区富民安康工程,每年向甘孜藏族自治州招收100余名贫困农牧民子女。*参见《成都三中进藏区开民族班家长会》,载《科技新观察》,2016年7月13日。那么,四川藏区民族班教育是如何实施的呢?其效果又是如何呢?

民族班作为国家民族教育政策中的重要策略,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到90年代教育界开始集中出台一些民族班教育政策,学术界也逐渐开始讨论这一特殊形式的民族教育形式问题。四川藏区民族班随着西藏民族班的政策实行,在藏区内部较发达的地区和四川内部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逐渐推进。这种特殊的办学模式主要通过政策倾斜及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随着这一政策的持续推进,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也初步达到了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目标。

民族班教育模式的政策制定和实行,有两点重要的考量因素:一是通过文化教育的交流树立民族人才正确的民族观,即多元一体的民族国家观念;二是通过文化教育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民族地区与内地发展的差距。“多元一体”的民族观是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提出来的,如其所言:“我想到这些情况,使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及早注意这个问题,我们是有办法迎接这个挑战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发挥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继续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在这层次里,用个比喻来说,中华民族将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大园圃。”[6]费先生提出这一民族理论构建,其目的是应对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统所面临的挑战。同时这一民族理论的提出,在国际上也充分反映了中国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具有极强的现代性。可以说,多元一体的民族观提出后,在中国新时期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发展道路上都有具体的体现。这一正确的民族观,也在民族现代化教育工作中被重视起来,成为新时期民族班教学模式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在这一核心观念的指导下,民族教育坚持“双语教育”理念,不仅是重视民族语言在多元民族格局形成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最重要的是语言是当下民族识别(民族自我认知)重要的标准之一。同样,具有现代性的“多元一体”民族观,对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也很有意义,使接受现代化民族教育的学生树立牢固的统一国家观念。

民族现代化教育重要形式之一的民族班模式,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做到将现代化的科学知识、文化观念与各少数民族自身的传统知识相结合。以较为成熟的成都第三中学民族班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与内地普通班课程设计接轨,如民族班教学的成绩统计主要是语文、数学、外语以及历史、政治、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科目。

在教育教学中,成都第三中学教师根据民族地区学生来源地域跨度大、学习基础差异大等显著特点,推出分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分为A、B班,实施分层辅导和有针对性教育。学校还邀请四川师范大学在读大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辅导,特别是民族班学生中的薄弱课程。为了让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传承,还针对藏族学生开设了藏语言文字课程,让他们在内地求学的同时不丢掉本民族的文化。此外,在少数民族传统藏历年和彝历年期间,还专门提供食物和场地,由学生自己安排、布置现场,举行歌舞表演,庆祝节日。除了民族学生传统的节日,学校在每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也会为少数民族学生准备食物和小礼物,比如中秋节的月饼、端午节的粽子,都是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多元性。

成都第三中学开设民族班教学课程,在甘孜藏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受到当地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赞许。而民族班的学生在成都第三中学的学习生活也感到非常的充实,如有民族班学生在成都第三中学贴吧中写的感谢留言:“民族班老师,(都是)第一次交(教)民族学生,他们把所有精力放在民族班每一个一个同学,就想(像)我们的亲人,虽然我们有时候会因为一点小事情而和老师吵架,但我从心里知道民族班的每一位老师,都是为我们好。我在这个学校虽然成绩不好,但我现在在这里,将以前好多不好的行为、习惯改了,我的这些改变离不开民族班老师。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唐校长,他身为一个校长但是他要上的课很多,而且每一次都在想办法让民族班学生的成绩提高,民族班学生不像成都这里学生,我们基础差。接的(着)让我非常喜欢的是我们班主任李学梅老师,她交(教)高一八班(我们班),她在我们身上花了很多精力,她就想(像)我们在外的一个母亲,在她的这个班有中(种)在家的感觉!”

无论从统计的成绩还是从民族班学生的自述来看,民族班学生成绩水平和普通班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高考统一标准情况下,许多民族班老师和学校领导都尽力想办法来提高民族班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张学勇在撰写硕士论文《成都三中民族班学习困难问题研究》时,对民族班学生学习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提出民族班的学生成长的文化心理与内地的文化有差异,特别是在人文环境、语言环境、思维、心理方面的差异造成他们在学习内容理解上的先天性劣势、对文化课学习的方法上也掌握不够,所以导致在学习成绩方面的落后。在以内地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的评价标准体系下,民族班教育水平较之要低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内地教育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正如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是由于文化心理的差异所主导。但深入思考这一差异,会明显感到差异复杂性、分区域分层的特点。除了不同文化的差别,同是藏区中的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别、藏区内部城镇化和现代化程度的差异、民族班教学内部的个体性差别都彼此联系在一起,共同影响着藏区现代化的进程。

随着内地大办民族班的教育模式兴盛,藏区也在不断向城镇化、现代化发展,对藏区内部基础教育进行不断的完善,其教育水平也得到极大的提升。这也是笔者论述藏区教育发展中出现层级差异现象的重要社会背景。例如,在四川藏区德格县更庆镇,由于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其传统文化也发生了转变。在文化教育方面,四川大学蒋彬在博士论文《四川藏区城镇化进程和社会文化变迁——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的研究》显示:“城镇居民更接受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网络、外来文化等成果更多。镇上各级党政干部和其他有现代职业的人,他们在世俗社会生活得很好,有文化、有修养,还有汽车,有楼房,有手机等等,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羡慕。在此因素的刺激下,他们认为孩子应当上学念书而不应当进入寺庙,只要把书读出来就会有出息。城镇适龄儿童都上学了,当然入寺当喇嘛的人就非常少了。”这样,藏区适龄孩童入寺院接受教育的传统在部分现代化较高的地区被打破,他们更愿意接受现代化的教育。很多居民家庭将主要收入都用在孩子学习上,有的家庭还把孩子托付给自己在内地的亲朋好友,让孩子在内地学校读书,或干脆送到内地如成都等地去读寄宿制学校,以此更好地接受现代化的教育。他们认为只有读书好,才有未来的前途。当然这种区域性的教育差异,让他们不得不下定送孩子去成都更好学校读书的决心,“成都的学校的教学质量比更庆的好,现在有条件,当然就让他到成都去读书”。民族教育存在区域性差异,如康定作为甘孜州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教育水平要远高于甘孜州其他地区。同样在西藏,拉萨的城市化、现代化程度最高,这里的现代化教育水平也是西藏最高的。

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在一定时期内造成进入内地中心城市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现代化知识水平的差异。如在成都的民族班学生中,来自藏区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学生与来自藏区山区、牧区的学生在文化适应性、人际交往、整体成绩上存在着差异。

同样,藏区现代化发展的区域性差异,也自然造成藏族青年学生选择教育地域的层级化差异,并且直接影响藏族青年学生在学成毕业时选择工作的职业、城市等。那些多年在现代化城市里读书的学生,多半会更倾向于去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生活和就业。但高等教育改革更加遵循市场化的原则,许多藏族青年学生在就读学校和专业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的实用性,主观上更情愿于现代化的生活,所以在城市就业中很难占有优势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们近年来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马戎针对这一现象分析道:“现在许多地区少数民族初屮和高中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这与他们缺乏目前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实际应用技能有关,在一些地区还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有关。为了改善各族青年的就业问题并使他们能够更加顺利地融入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为他们争取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前景,不断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在21世纪的中国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7]马戎从现代化的角度对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提出合理的建议,但民族地区的自身文化传统形成的复杂的差异性,在现代化进程中如果一味地按照现代化的目标去改革民族教育,可能最终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内蒙古师范大学陈婷婷在硕士论文《四川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分析了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认为应该充分考虑到区域、民族自身的复杂性,做到按照市场需求结合地方需要多设置紧要专业。在各级政府、企业都要相应的给予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笔者认为:重视少数民族自身地域、文化、民族的传统,并以此为出发点,综合各方面条件来实现四川藏区社会的全面发展。

除了在区域性存在着复杂的差异性外,四川藏区在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自身的传统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早在1999年从国家层面提出“西部大开发”口号,实际上就是发展西部地区,改善西部地区落后的现状,以更好更快的速度进入现代化。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形成了西部一段时间的唯发展论。西部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传统也渐渐被市场化左右和改变。比如,德格县更庆镇在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许多藏族传统的节日、转经活动都有变化。蒋彬认为:“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冲击着一批年轻人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宗教观念……现在,由于更多的小孩进入学校,接受了更多的现代文明,因而出现宗教意识淡化趋势。特别是教育质量的提高,信息网络的扩大,直接影响到年轻人的宗教信仰意识。他们的宗教信仰意识进一步淡化,信仰宗教的人是越来越少。主要表现在:参加宗教活动的次数在减少;向寺庙布施的次数和金额在减少;当宗教活动与自己的工作或生意的时间发生冲突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工作或生意;上寺庙去转经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这对藏区今后的宗教信仰发展具有不小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些现象的凸显,原因在于对四川藏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引导不够,对他们自身文化、民族的特殊性估计不足导致的。费孝通提出西部大开发要重视西部的人文资源,指出:“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是民族本身的发展。不能离开民族的发展来讲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分散在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改革的浪潮中,他们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地方甚至把他们当被照顾的对象。这些少数民族的成员虽然得到了生活的保障,但是失去了传统的生产手段,没有找到靠自己劳动来从事生产的新路子。结果引起了精神生活的衰颓。所以就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讲,必须强调善于发挥自己在体质上和文化上特具的优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外在条件,发展其经济,提高自身的社会生产力和发扬自身的精神文化,在一个地区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8]在谋划西部地区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大方向上,必须要始终重视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注重其人文资源,努力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大家庭的现代化美好生活目标。

四川藏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已经取得成绩,但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也遇到不少现实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很多学人贡献了智慧。而藏区现代化目标与藏区自身人文传统继承关系问题不可忽视民族教育的作用。新时期,国家在民族教育模式上实现了突破,对民族人才的培养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对民族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模式有足够的重视和关照,不仅应该注重民族人文传统的重要性,更要重视新时期民族人才的培养。

[1] 罗吉华.文化差异与西部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困境和变革[J].民族教育研究,2011,(1).

[2] 于向海.内地西藏班高中生学习方式调查研究[J].西藏教育,2014,(10).

[3] 吴仕民.中国民族政策读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 曲木铁西,夏仕武.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197.

[5] 《中国民族工作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工作年鉴[K].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28.

[6]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4).

[7] 蓝洁.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专访北京大学马戎教授[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8] 费孝通.西部开发应注重当地民族的优势[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0,(3).

[责任编辑:肖海晶]

2017-01-29

钟立品(1964—),男,浙江桐庐人,讲师,从事青年运动史和青年工作研究。

G751

A

1007-4937(2017)03-0168-05

猜你喜欢
藏区四川少数民族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手机媒体的使用与藏区稳定研究*——基于迪庆藏区田野调查的阐释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