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的含义、原因分析及其反思

2017-03-07 06:07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利己最大化恐惧

班 保 申

(东北石油大学 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哲学问题研究·

恐惧的含义、原因分析及其反思

班 保 申

(东北石油大学 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恐惧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现象,一方面恐惧是“本能”,是动物保持生存、维护自身安全的生理反应;另一方面,对于人来说,恐惧有着特殊性,不但是“本能”,而且还是一种意识和情感反应,是各种社会关系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因为恐惧被认为是自我趋利避害的反映,即利己的感性活动,所以,不恐惧或者减少恐惧则是利己的理性活动,即感性活动的升华状态,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也就是最大限度地达到利己——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

恐惧;自我;利益最大化

一、恐惧的含义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马克思将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的动物性特征,诸如本能等;社会属性是区别于动物性的人类特有的属性,诸如生产劳动、思维、意识等。既然人具有两种属性,那么,人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媒介将两者统一起来形成特有的融会贯通的人的属性呢?这似乎是很复杂的问题,但可以从反思一个特殊的现象开始,得到一些收获。这种现象就是恐惧。恐惧,是人人具有的感性活动,也可以叫作“本能”。不但人有恐惧,动物也同样具有恐惧。动物的恐惧可能来自本能,也可能是后天经验习得,从这点来看,动物和人是相同的,那么,这种现象就可以作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沟通融合的一个特殊性现象。恐惧有其深刻的原因。一方面恐惧是“本能”,是动物保持生存维护自身安全的生理反应;另一方面,对于人来说,恐惧有着特殊性,不但是“本能”,还是一种意识和情感反应,是各种社会关系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二、对恐惧产生的原因分析

为了更好地考察恐惧的产生,可以将所有生理的、动物性反应归结为物理性因素,即外在的自我。与之相对的,就是理性的、感性的精神性因素,也即内在的自我。而对于动物而言,因为不涉及理性、情感因素,在此就不作考察,只就人的属性进行考察。人承继了动物性属性,但由于具备了理性思维、情感世界的作用,使得两种属性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特殊的恐惧现象。

从最典型的恐惧出发,会得到很多结论。以对死亡的恐惧为例,无论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必须承认死亡的普遍性。只是唯心主义加以掩饰,承认得并不彻底,或者承认的方式不同罢了,但终归也无法否定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是对生即存在的否定,是生命体由存在到虚无的现象或者状态。生命体即“我”这个主体,其由两部分构成——外在的自我和内在的自我。两者必须同时存在而且同为一体才能存在,消灭一方或者消灭双方都意味着不存在。因为外在自我消失了,内在自我根本不可能存在,这是唯物主义最根本的观点;内在自我消失了,只有外在的自我,也将只是成为植物人,勉强称为存在,不可能有恐惧产生。

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的同时消失,就是虚无。可见,无论什么情况,自我存在的前提必须是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的同时存在,这也是恐惧产生的前提。由此可见,恐惧不能产生于虚无或者自我的不存在,只能产生于自我的存在。那么,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存在问题的。自我的消失无法产生恐惧,只能是自我的存在产生恐惧,所以,只能是自我的存在对自我的不存在恐惧,或者自我的存在对“他”(即外在的生命体、存在物,下文皆同)的不存在的恐惧。很明显,自我的存在是无法同自我的不存在同时存在的;而自我的存在却可以同“他”的不存在同时存在。似乎恐惧来自于自我的存在对于“他”的不存在所产生的恐惧。但是,这个结论是不正确的。倘若“他”在我的存在状态下一直都是存在的状态,没有出现不存在的情况,就无法使得两者发生关系。当然,如果自我的存在的确与“他”的不存在同时出现了,那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自我的存在与“他”的不存在如何发生关系。唯一的可能就是自我的存在既是自我的存在又不是自我的存在,即自我存在的分立,是自我的存在又是“他”的存在。但是“他”的存在和不存在是如何造成自我存在的分立,也即如何变成自我的不存在呢?很明显,外在的物理性的自我是无法被“他”的不存在转化为自我的不存在,只能是产生一定的作用,比如对视网膜的刺激进入大脑进行加工反映,内在的自我开始通过这个载体与外界交流,形成转化为外在的“他”。这种现象类似同理心,或者类似移情现象。从这个角度讲,移情可以使自我的存在和自我的不存在同时产生,但是,这个同时产生是不正确的。因为我的存在不可能与我的不存在同时存在。所以,自我不存在是在转化完成后在大脑中形成记忆,然后回放,然而这样就产生自我存在与自我不存在同时存在的矛盾。所以就发生了自我存在对自我不存在的否定情况。而且,不是所有人都会产生移情或者同理心的,即使产生同理心,也不一定产生恐惧。也就是说,不是所有人都会在自我存在于“他”的不存在时,产生恐惧。一旦内在的自我成为“他”的不存在,便与内在的自我分立。而“他”的不存在成为内在自我的不存在时,又与我的存在发生分立。于是,两次分立就达成了自我存在与“他”的不存在同自我的不存在发生关系。

综上所述,恐惧只能产生于我的存在——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的自我的同时存在。上文提到,同时存在也可能不产生恐惧。这里只考虑一种情况就可以,就是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的自我同时存在下的恐惧的产生。在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的自我同时存在的状态下,两者不可能保持完全的一致,那么,恐惧就产生于两者的间隙。即便两者保持高度一致,反映时间也造成了偏差,而偏差无法消除,因此间隙时间是永远而且时刻存在的。

三、恐惧的普遍根源

有些人的一些恐惧产生于自我存在的分立。当然,这只是一种恐惧的特殊情况。恐惧产生于内在的自我同外在的自我的同时存在,并且是自我存在与自我不存在的同时出现。但这并不等于说,内在的存在与外在的存在同时存在就一定会产生恐惧。那么,人的恐惧是否可以找出普遍的原因呢?换个角度来看,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的显著特点就是思想性、组织性,利己的自然属性和利他的自然属性开始在人类社会中变成了可以掌控的思想、情感、意识等内在的自我精神世界。可见,人类的很多行为或者精神现象,在某种意义上,都将涉及利己与利他的本源动力。从这个假设出发,可以将恐惧的起源理解为利己与利他的相互作用。

如果将恐惧认为是自我趋利避害的反映,即利己的感性活动,那么不恐惧或者减少恐惧则是利己的理性活动,是感性活动地升华状态,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是最大限度地达到利己——实现了利益最大化。当然,这是基于利他和利己两者的统一,而且最终归结为利己的本源上。也许有些人会反对,认为这是重复经济人假设的旧理论。亚当·斯密是经济人假设理论的提出者,他说:“在文明社会中,随时有取得多数人的协作和援助的必要……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作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2]当然,还有人会认为这是对互惠利他理论等利他理论的阐释。但事实上,基于经济人假设的利己与利他是不全面的假设,将两者统和起来也是不完备的,因为尽管作为社会基础的经济是影响人性的重要方面,但是政治、文化、思想等上层建筑也是人性的影响因素。恐惧现象,虽然是个人的行为,不能完全抛开人性,但也不能完全考察社会关系总和,因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

这里所说的利益最大化,不是单纯经济上的利润最大化,还可能是名誉、虚荣心、爱情、自我满足、信仰等方面的利益最大化,因此,这里包含着社会人的属性在内。恐惧不是利己的最高表现形式,不是最大程度的利己,或者说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利己。而利己的非恐惧状态才是最高的利己状态,也即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状态。消除恐惧是可能的,也是一个人愿意去做的事情,对于一个存在的个体而言是可能的,但对于存在,消除恐惧是怎么样的状态呢?或者说如何从存在中消除了恐惧呢?

四、恐惧的消除是可能的么?

消除恐惧需要从恐惧产生的条件出发,一般意义上的恐惧的产生都是基于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反应,即利己的不同层次的作用的表现形式。由上述内容可以知道,要消除恐惧,不是要去消除利己的内在自我的存在,反而是加强这个内在的自我。因为一旦消灭了内在的自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至少失去了存在的精神层面的意义。因此,可以让利己向着更高层面发展,在理性、情感、意识、信仰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到达更高层面的利己状态,就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状态,当自我实现了最大利益,这时,恐惧是可以消除的,至少一部分的恐惧会消除。

另外,恐惧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任何人都有恐惧,这是无法避免的。原因很简单,任何人都无法在任何状态、任何境域下完全达到利己的最高形式——利己的利益最大化,因为这是综合因素作用下的一个结果,在任何一种因素发生变化后,都将让这一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无法实现,至少无法高度地达成统一。人是复杂的,精神世界的多元化,导致一些人很难摆脱恐惧的阴影。也有一些人通过自我训练和修养,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消除恐惧的目的,但究竟是否彻底,因为没有外在表现,所以不好推知。但是,就绝大多数人来讲,恐惧只能减弱,却无法消除。

五、对恐惧的反思

第一,就恐惧本身而言,其产生的生物性机理大致相同,但是作为人,就不能简单地就生理性的因素加以考察,所以出现了自我存在的分立情况,在追溯到一般性时,就是利己的层次性决定了恐惧的程度上的强弱和有无。从理论上讲,恐惧是可以消除的,但实际上,由于人的精神世界不是时时处处都处于平稳状态,所以,恐惧基本上不可以消除。这是第一点结论。

第二,人的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不是时时处处都高度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许多人类特有的现象,比如走神、心口不一、做梦等等,其中,尤其以移情最为显著。移情就是产生于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的分立,并且与“他”的存在发生关联的情况。内在自我的存在与外在自我的存在只有同时存在才构成人的存在,而单一方面的消失,就成为不存在。例如,植物人是内在自我消失后的单纯外在存在,无法构成完整的存在,因此不发生任何个体合法性的举动。而恐惧是不能产生于死人或者植物人身上的。可见,恐惧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自我存在的完整存在。

第三,恐惧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现象。至于动物的恐惧是本能还是后天经验习得,我们不作深入探察,而人也同样具有这一属性。但是,成年人后天的心理、意识、思想等等内在自我发生变化,并且逐渐稳定。当恐惧发生时,内在的自我存在通过利己的机制发挥作用。如果当时的利己达到最优化状态,就避免了恐惧的发生,或者极大地削弱了恐惧的效果。由此可见,利己的利益最大化成为消除恐惧的本质基础。而利己则是恐惧产生的前提。这样的结论似乎很矛盾,但很明显,恐惧起源的利己处于最低状态,恐惧消失的利己处于最高状态。而利他从微乎其微的存在达到同利己的最佳融合,促成利己利益最大化。然而,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利己利益最大化只是针对恐惧产生和消失而言,并不是针对客观的社会全体而言的。

第四,利己的最大化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并且同时针对个体存在而言,是对社会整体最优化和对个人存在最优化的统一。实践表明,这个最优化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普遍上还是有矛盾存在的。如何能达到这一目标,大概自由人的联合体可以最终实现它。“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3]“在未来的共同体社会中,每个人的发展将不以其他个人的牺牲为代价,每个人的发展与其他人的发展互为条件。”[4]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1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3.

[4] 薛俊强.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理想的阐释[J].岭南学刊,2011,(2).

[责任编辑:张圆圆]

2016-12-01

班保申(1970—),男,河南驻马店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政治哲学、社会学理论研究。

B1

A

1007-4937(2017)03-0025-03

猜你喜欢
利己最大化恐惧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己”二面
概念辨析、条分缕析论述文走向“深刻”的策略路径
勉县:力求党建“引领力”的最大化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