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 亮,苏艳红
“健康中国”视角下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的思考
毕 亮,苏艳红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现状,指出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的发展促进,需要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家庭培养工作和社会引导工作的协调配合,体育教育工作者应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还要培养新时代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同时要将相关政策执行落实到位,使每一位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的参与者都能够参与教育环节之中,形成一个全社会健康教育的大环境。
健康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
从1995、2000、2005、2010等近几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的部分主要指标的总体结果来看,青少年体质健康呈现出下降趋势[1-4]。教育部在2014年的调研中指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不断发展的同时青少年身体素质下滑的趋势也得到了遏制,但是青少年视力不良、肥胖检出率持续增加等现象出现的低龄化趋势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强健体魄[5]。2016年3月《“健康中国2030”纲要》公布在全国两会报告上,从而将将“健康中国”升级为国家战略,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是“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健康中国”战略的建设是实现两个“百年计划”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提高我国人民体质健康的国家重要战略。因此,要将“健康中国”这一战略融入到当前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之中,把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的整个过程之中,能够促进生态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模式,能培养出一种促进群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模式,这不仅对体育工作提出了高要求,也是对全社会的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整个社会大环境不仅仅是关心人民群众的健康,更要关心民族未来建设者的健康,创造出一个全社会关心、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环境,国家和民族才能够依此来展望未来。
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使维护和促进国民的体质健康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也意味着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协调解决关系到健康的重大问题和长远问题。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强健体魄[5]。《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民族健身的战略,积极落实青少年体育活动推广计划,努力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2016年,国家将“健康中国”建设计划作为“十三五”期间的一项国家级专项规划,同时我国的体育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提出:“促进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大力推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建设,开发适应青少年特点的运动器械、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6]。”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发展将一直是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的对象,这就从政策上确定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的地位,这种政策上对于课外体育和课外体育的支持是前所未有的,当前政策上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轻视体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传统性缺陷,学校体育在教育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纵观我国古今的学校体育,应该说始终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的地位[7]。”而且体育课程作为一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课程,从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在升学考试中的地位在近年来才开始得到体现。在全国多数省份,体育在中考升学考试成绩中占了50分左右,尽管所占的分数占总成绩的比例低,但是这些成绩计入总分已经会对学生的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再考虑到体育考试程序不同于语数外等科目考试,体育考试会提前告知考试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降低体育考试的不可预测性,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于体育加试的分数是十分的看重。同时目前社会上舆论导向的侧重点是学生的成绩,引导家长和青少年参加各种补习班,多数家长的目的也只是为提高学生成绩,压缩青少年的课余活动时间,来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当下是获得了一定的收益,长远来看,这是以忽略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快乐生活为代价所取得的,这并不是教育所应该带给青少年的影响。体育教育是青少年获得健康的身体和良好身体素质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必备的方式,这些更深层次的认识并未得到各方的支持与关注,因此看来,在教育过程中,提升的是体育考试的地位,而体育教育的关注度并未得到巨大的提升。
与此同时家长和社会对体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还遵循着一种保守的方式,认为体育课程是给孩子放松心情的课程,没有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理解,其次还有卢元镇[8]指出,学校体育所教授的内容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情况有较大差距,以至于学生一走出校门就开始脱离体育。如此看来,尽管学校在教授学生知识时不遗余力,但是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各方对体育教学的开展都不能予以最大支持,这也使在有限的条件下无法使体育教学的内容能够运用到生活联系上实际,影响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养成。
刘星亮等[9]认为以学校体育为主体,以家庭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社区功能,宋学岷等[10]也提出“学校-家庭-社区”健康教育模型,认为体质健康教育应该由学校教育干预、家庭教育干预、社区教育干预3个递进层次。关于教育模式的研究,目前来看还没有更大的突破性研究,都是建立在学校、家庭、社区这三者之间的互相接触与合作之上的。
邓小勇等[11]认为对体育有正确的理解和指导体育实践是学校体育基本知识网络结构的出发点。因此体育实践内容的选择依据就是基于体育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否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有益影响,而体育实践内容一方面是水平特征的广度,对身心发展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另一方面是随着体育实践学习过程的逐渐深化,体育实践内容的垂直特征的复杂性开始体现,这恰恰也是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基本规律。结合体育教学实践内容的这两个特点,再联系不同的教学手段,可以极大地促进青少年学习体育基础知识和掌握体育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通过不断的引导和协助,让他们从主观方面养成乐于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家庭在青少年体育教育任务中与学校密切合作,在生活中全面关注青少年的成长,促进他们的道德,智力,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社区是青少年接受和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发展和宣传将对青年人产生微妙的影响,因此,社区大力宣传体育事业,鼓励家长和青少年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将会提高青少年注重自身身体素质提升的意识。
体育教育资源对学校体育的影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也是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在实际情况下,我国目前的城乡结构使得城乡教育资源和学校体育资源的发展出现不平衡,出现了教育资源严重的分配不公平。国内学者对农村学校体育资源进行过细致详细的分析研究,而研究结果几乎是清一色的认为农村学校的体育资源较城市学校而言显得严重不足,这说明体育场地设施的不完善是普遍且长期存在的,是造成学校体育教育无法有效正常的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主要原因,是影响学生锻炼的选择与兴趣的罪魁祸首。其次是在城乡学校中的体育教师数量比处于绝对的劣势,专职体育教师和学生比例过大,体育师资匮乏,学校对于体育师资力量不够重视,这是因为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导致学校对体育教学的偏见和不重视。邓雁芳[12]还发现,中学体育专职教师的职称明显低于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这会对教师的授课态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思想不稳定,甚至是用较低的专业水平来给学生上课,影响学生体育课质量。郝英[13]根据此类现象就认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提升他们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注度,在提高关注度的情况下,通过体育教学把体育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进而辐射到全社会,从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自从我国成立以来,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青少年体质健康有关的法律,从法治层面已经初步形成对其进行保护的大纲,但是我国的教育现在仍旧受到长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并且在教育改革的过程性和渐进性因素影响下,出现了素质教育执行贯彻不力的局面,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体育法规在应试教育的不断冲击下,存在了相当大的落实难度。
因此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各层次学校对于国家的教育方针要坚决的予以执行和贯彻,全面保障素质教育改革的有序进行和将政策方针落在“健康第一”的教育实践上。其次还要坚决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加大不同部门机构之间的监督力度和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机构和学校的监督和查处力度,敦促各类体育法规可以在各类学校得到真正实施。同时,各类部门、行政机构和学校应将学校每年度的体育教育资金计入年度预算保障,加大对学校体育教育投入与支持力度,并配合教育经费增长而增长,将学校资金用于学校的体育工作的比例在政策上落实下来。不同地区在实际情况上再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实施各类国家综合法律,逐步形成完善的配套监管制度,使有关法律法规更加可操作,具有约束力和有效性。
党中央要求全社会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继承者的合格人选。而在十七大报告中已明确表示: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他们的道德,智力,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教师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在贯彻落实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同时,在职教师对传统的但行之有效教学观念加以改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为了能够给青少年在将来提供优质的体育师资,就必须重视对体育师资的培养,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未来体育师资的主要力量,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他们对于专业技能的重视远远高于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视,这是受教学大纲引导的,也是受未来就业影响的,但在观念上,需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加以引导,引导他们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加以重视,他们的重视度直接关系到今后他们在教育岗位上对于学生体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未来方面来看,将“健康第一”的观念融入到学生的教育当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让这些未来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正的将这一观念坚持到他们对于学生的教育过程中。
如今,体育凸显的作用逐渐变成了休闲、娱乐和社交,特别是在家庭体育活动中,体育活动是一种缓解和分享快乐的方式,但是民众对体育活动的主要看法仍然停滞在单一的身体强化之中。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说,“应试教育”只是原因之一,而家长、学校包括社会舆论的大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才至关重要[14]。所以,家庭和社会不仅在其他方面要跟上社会的步伐,在思想方面更是要紧随时代的发展,推进全社会人的体育观念的进步。不再把电子娱乐当成是孩子仅有的娱乐方式,让孩子在学习之余能够真正的走向操场,走下网络,走进社团,把体育运动当成一种娱乐活动,既能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又能一定程度上减轻互联网信息爆炸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青少年在学习手段和生活方式上的网络依赖。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进,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更需要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
“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教育模式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定的组织、制度和措施作为保障,从理论上讲,一体化教育组织机构的建立以及规范作用的发挥及制度与宣传的保证可有效维持一体化体育教育网络运转[15]。因此,需要国家级政府的顶层宏观定位保护,尽快制定细致、符合实际情况的,能有效实施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计划”,并作为长远发展规划促进实施。其次是学校层面的政策执行保障,学校作为我国青少年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如果能将体育课程从传统教育的夹缝中释放出来,如同武善锋等[16]认为的那样,则可以使得学校层面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有力的政策执行的保障。在课后,需要家庭积极关注学生体育工作,提供细致的微观的体育保障,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灯时间陪孩子共同参与体育锻炼,使学校体育工作和家庭体育工作有效结合,相互影响,共同合作,拓宽体育教育的环境,营造出一个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而进行身体锻炼的良好氛围。最后,公众在社会指导方面需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建设小康社会是“健康中国”任务之一,来自社会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关注、促进和监督,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并帮助他们有效的提升自身的体质健康,这为促进中华民族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但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仍然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下,无法真正的开展体育教育,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状况尚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在实际效果上的明显改善,但伴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也为发展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与机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问题也不断纠正问题:政策有从上到下的监督执行不力现象,当地部分部门和机构执行政策时存在着“偷工减料”;其次是老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逐步适应不断完善的素质教育,在新的体育教师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教育理念转变;推进“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配合,不再单单只依靠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工作者,使每一位体育健康教育的教育者都能参与到教育环节中,形成一个全社会共同教育的大环境,共同关心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教育。
[1]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199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6-103.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51-613.
[3]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统计分析报告[J].中国学校体育,2006,26(5):10-14.
[4]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56-687.
[5]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60-261.
[6] 侯改霞,习雪峰,冯守东.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5(03):113-115.
[7]王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教育视阈下我国学校体育地位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02):93-96.
[8] 蔺新茂.实用主义体育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1):82-88.
[9] 刘星亮,陈义龙,刘 辉,等.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03):74-78.
[10]宋学岷,赫秋菊,张绍礼.健康促进视域下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03):137-138.
[11]邓小勇,王建华.体育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理性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03):71-72+76.
[12]邓雁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成都市城乡中学体育资源的差异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13]郝 英.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教师的责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5):111-113.
[14] 杨雯婧.体育中考现状与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01):221+223.
[15]宋亚军,李向东.对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网络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3):363-365.
[16]武善锋,曹艳杰.基于“健康中国”导向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6(07):569-572.
Reflections on Phys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Teenagers from Perspective of“Healthy China”
BI Liang,SU Yan-hong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 education through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pointed out that should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family training and social guidance work,Side can impl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policies in place, physical 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 but also should cultivate physical education workers to suit a new era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 education.At the same time,relevant polici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place so that every participant of adolescent physical health education can participate in education work,forming an overall environment of a whole society physical health education.
Healthy China; Adolescents; Physical health education
G80-05
A
1003-983X(2017)12-1103-04
2017-10-16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L15BTY010)
毕 亮(1993~),男,河南郑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运动机能评定.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苏艳红,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机能评定,E-mail:suyh07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