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连儒,李桂荣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探析
郝连儒,李桂荣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辽宁大连 116052)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共筑中国梦的生力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也存在着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其原因具有多重性: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是外在因素,社会负面环境的影响是直接因素,高校教育管理的不足是重要因素,家庭培养理念的偏差是关键因素,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主观因素,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困境。深度剖析其根源才能探寻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原因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具活力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主体上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严重问题。认真寻找和分析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才能探索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正确途径。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接受外界的影响。披着民主和自由外衣的西方多元思想文化冲击,使虚伪的自由、平等、人权、博爱等西方思潮充斥着大学校园,这是造成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外在因素。
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近代以来,在追求中国梦的漫长征程中,中国人是以仰视、羡慕甚至崇拜的态度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到头来却是以打败西方开始崛起的。在新中国奋力崛起和发展强大的过程中,西方从来没有停止过遏制、分化和瓦解社会主义的图谋,两个世界的较量既暗流涌动又波涛汹涌。今天,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某些西方大国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大肆进行思想渗透。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权威性,弱化了理想信念教育价值,销蚀着主流文化宣传的主导作用;加之中西方曾经的差距导致的惯性思维,在大学生中产生了历史虚无主义趋向和民族矮化的严重问题,进而盲目崇拜西方:羡慕西方的政治制度、仰慕西方的民主自由、追逐西方的生活方式。由此,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不断动摇着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追求,摧毁着大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使部分大学生爱国热情消退、民族意识不清、政治信仰淡漠、理想信念模糊,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混乱,更无从谈起主流价值的社会责任感。阿尔温•托夫勒说过:“有时候,选择不但不能使人摆脱某种束缚,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复杂、更棘手、更昂贵,以至于走向反面,成了无法选择的选择。一句话,有朝一日,选择将是超选择的选择,自由将成为太自由的不自由。[1]”多元思想文化的交锋与碰撞为我们提供了价值多样性的选择,也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形成了严峻挑战。大学生思想活跃却不理性成熟,喜欢新奇刺激而不善明辨是非,渴望成功而缺乏价值甄别能力,在泥沙俱下的多元文化价值引导下,他们在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差异。因而面对不同的价值选择、多元的价值目标、千差万别的行为方式,部分大学生难以做出正确的抉择,一方面怀疑批评传统价值观、排挤着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形成价值取向的不确定性、价值标准和选择的冲突性,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出现混乱,呈现鲜明的世俗化趋向和个人化特征,继而出现信仰迷茫甚至信仰危机,更无从谈起社会责任感。
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使快餐文化庸俗思想充斥着大学校园,导致部分大学生消磨了个人意志,造成社会责任感缺失。“在现实社会中文化提供给人们的将不再是单纯的色彩、固定的理念,而是以丰富多彩为特征,是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和由多种文化融合而产生的混合文化共存的局面。”多元思想文化曾经滋养了人类文明的繁荣,也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丰盛的文化盛宴、奢华的生活享受。正是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方式,为西方国家的西化行为提供了温床,他们通过思想文化渗透,将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输入中国,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在国内大行其道,娱乐文化、网络文化等快餐文化充斥着大学校园,侵入大学生群体,低俗文化冲击着传统人文精神,庸俗思想诋毁着高尚道德观念,使得部分大学生放任自由意识泛滥,及时享乐主义盛行,甚至沉迷于色情、暴力、颓废之中,不知不觉地被不良文化同化和俘虏,消磨了个人意志,与主流文化相抵触,与民族发展要求相悖离,诚信意识淡薄、生活奢华浪费,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责任感被消解殆尽。
罗伯特▪欧文曾说:“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社会生活环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非常重要。当代大学生一出生就沐浴着社会主义发展的阳光,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但社会转型中的问题也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与社会变革转型利益格局复杂化相伴而生的则是多样化的价值观念,造成部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处于危机之中。当代大学生一出生就享用着社会变革的红利,同时也经受着转型时期的巨大震荡。一方面,随着经济领域变革的深化,利益结构在不断调整,与此相伴而生的,则是价值体系的变化和多样化价值观之呈现,其影响之深远和深刻史上罕见,社会道德规范与多元价值体系激荡碰撞,既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传递,爱国主义、崇尚科学、中国梦和现代化目标的引领,也有消极腐败因素的影响,崇拜金钱、追求享受、个人至上的不良思想,造成部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处于危机之中;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变革,转型期的剧烈碰撞中产生了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特别是社会公德失范与腐败现象危害深重,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主流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对比,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发生扭曲,社会责任感淡化甚至缺失。核心价值观危机与价值观扭曲是文化危机的最致命部位。布热津斯基在《失去控制》中说:“文化危机,从长远看,这些危机能使一个国家瘫痪,给人们的动机造成混乱,促成及时行乐意识,并破坏民众意志”。
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力目标衍生出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造成部分大学生形成与社会需求相反的价值观,价值观处于极端自我的漩涡之中。市场经济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创造活力,但负效应绝不可小觑。市场经济是往往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将个体与社会对立起来,把物质、金钱等表化式的实现当作个体成败的根本标志,以利己为行为动力,以自我发展为最终目标,更加注重自我利益的实现和满足,坚持个体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过分突出自我利益和个人得失,只需要对自己负责,盲目崇尚“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认为不存在超出个体利益之外的社会整体利益。有些甚至陷入了极端个人主义而不能自拔,走向了极端自我的漩涡之中。由此,部分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幌子下,忽略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怀,漠视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无视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价值取向功利化和自我化,责任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弱化,这是当今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社会原因。
网络社会环境下鱼龙混杂的信息世界传递出模糊的价值观,造成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价值定位,角色选择处于模糊地带与挣扎状态。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体及信息平台,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打开了认识广阔世界的天地。但网络世界传递的很多信息和内容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某些网络传媒为了将自己的文化产品广泛传播出去,为了自己得以发声的机会,常常是经济、科技新闻和暴力、色情、反动信息交织混着,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网络新事物的辨识能力较差,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或者初具辨别能力但不具备抵抗能力,使他们对是非真假的判断陷于混沌之中。特别是某些网站个性思维、草根文化、利己观念甚嚣尘上,反将主流教育备受推崇的理想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没于草莽,为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极大的冲击,加剧了其成长过程中选择的偏差,导致部分大学生自身的角色选择常常处与痛苦的模糊之中和挣扎状态,社会责任感不断淡漠甚至缺失。
“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2]”北大钱理群教授的这段话说明了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存在着严重问题,教育管理的不足是当今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因素。
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社会价值缺位问题凸显,使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处于被动状态。进入崭新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开始远离家庭影响,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个体,经过短暂的大学生活即将迈入社会。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时代要求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人,锻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但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社会价值缺位问题凸显,一些高校过于重视政治教育,一直致力于培养思想品德方面完美的人,既缺乏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也少见有意识地培养其服务社会的动机和负责精神,更无视符合学生特点的健康人格培育,无视学生个性品质和独立人格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缺乏个性和独立自主的人格,被动参与多而主动参与性很差,对社会关注不足,无法站在主人翁的地位上掌握未来与生活,更无法扮演合格的社会角色,其必然结果是削弱了他们服务社会的动机和责任意识。
高校教育管理内容与社会需要关系迷离甚至脱轨,使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处于失衡状态。我国大学多坚持以智力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使重智轻德的失衡状态从未有过实质性的更改,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内容实际中的社会脱轨现象相当严重。一方面,目光短浅,过分注重学业成绩,使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无暇顾及专业实践,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责任减弱,也不利于提升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忽略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职业发展脱钩,造成其就业发展与职业选择并不乐观,对个人前途缺乏信心,对社会发展缺乏期待,没有为对社会多做贡献的勇气和力量,难以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三方面,专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轨现象严重,教育内容缺乏社会责任针对性,无法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责任需求的无缝对接,学生找不到将来的社会定位,社会角色虚化,对社会的责任意识逐渐淡薄。高校教育管理方法单一僵化倾向明显,使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处于真空状态。目前一些高校的教育管理忽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方法单一僵化。特别是价值观责任感的灌输式教育,既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的时代内容,又缺乏丰富性的社会情感,以压制学生主体性的假大空形式来呈现,只能让学生感到厌倦和不屑,很难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更无法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同时,忽视社会实践或者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现实中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范围不广,内容缺乏创新性,形式无多样化设计,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很难在实践过程中达到责任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之统一,甚至很多情况下实践活动只是走过场,实际上造成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处于真空状态,从而无法提升其实现中国梦的社会责任感。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家庭的生活氛围、交往习惯、教育理念等从一出生就耳濡目染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灵中。父母的责任担当和教育引导不到位是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关键因素。
从家庭经济状况看,不同的培养理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起着完全相反的作用。一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比较贫困的状态下,家长和孩子都承担着生活的重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压力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动力,他们肯付出肯吃苦更容易成才。一些家长的培养理念中包含着朴素的心忧天下思想,使得大学生在经济重压之下更有担当,更有社会责任感。但部分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一直生活在小我的环境下,只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努力方向,更多考虑的是自家的衣食住行,自身的学业成绩和就业前景,对社会责任或漠不关心或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比较优裕的环境中,由于家庭培养理念的偏差造成他们安于自己的生活现状,将社会责任抛到了九霄云外,没有责任担当意识。当然,有些家长教育得当,他们能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来自于社会的馈赠,社会责任担当会更加坚定。
从家庭氛围看,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愉悦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大学生以正面的心态看待事物,以积极的心态来理解社会,从而有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相反,家庭氛围不和谐中长大的孩子,家庭成员往往缺乏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孩子体味不到愉悦的亲情关系,享受不到和睦融洽的家庭环境,在家长没有相应的责任教育情况下,对孩子缺乏精神引导,欠缺独立精神和责任心的培育,极有可能形成孩子自私任性、难以沟通的不良品格,不利于其道德品质的修炼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致使孩子长大以后不仅自控能力低、意志力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差,还会缺乏对家庭和社会最起码的感恩意识与负责精神,很难以良好的心态来认知社会环境、认同社会关系,往往走向权利与责任失衡状态,更不可能以无私的给予践行社会责任。其结果必然导致践行中国梦的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
从家庭教育角度看,不同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家庭内含着文化的传承和规范的延续,孩子的成长与家庭教育和文化氛围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大多一出生就处于“421”的家庭结构中,家长以包揽一切和包办代替的心态承担了孩子本该自行承担的责任,孩子习惯于接受家长的百般呵护和过度溺爱,造成孩子小时候就没有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甚至形成“收获”和“付出”的概念偏差,缺乏必要的责任承担意识,将本该由自己承担的职责推给父母。当孩子走出家门踏入社会后,社会适应能力差。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对子女形成了错误的行为导向,殷切成才的家长只关注知识学习忽视能力培养,强调智商提高忽视情商培育,形成只关注自我利益需求,忽视集体和社会利益的择业观。同时,以学业为重的理由剥夺了孩子参与实践活动的诸多机会,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中国梦的大局观念和国家意识,这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又一关键因素。
黑格尔说:“道德之所以能成为道德,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个人认知到了自己应承担和履行的道德责任。[3]”大学生只有清晰认识自身的责任,才能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才是他们责任感缺失的主观原因。
自我认知的不足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首要因素。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源于个体对其社会角色的客观解读,始于对其承担社会责任的正确认知。部分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我意识偏差或能力较弱,导致了两个明显的结果:一是自我认知比较片面,自我角色定位模糊,过多关注本身的自然属性,考虑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往往注重自我的视角,忽视他人或客观情况,忽略其生活环境的社会性,对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认知不明确;二是社会认知比较肤浅,社会角色设计错位,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无法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能把握自己的社会角色,更不能将社会认知内化为坚定的社会认同感,因而不能承担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很难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价值选择的迷惑和扭曲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因素。现实中,社会责任感形成是责任认知、情感认同与履责行动一致的过程,是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受成长环境中多元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价值选择的迷惑和扭曲现象,其影响是相当严重的。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在错位甚至扭曲价值观的引导下,只讲索取不愿奉献,其结果或者是盲目自信或者是消极处世,无从谈起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中处于迷离困惑状态,不能将价值选择付诸行动,导致知行不一致,只有社会责任认知和责任认同,在责任行动上则踟蹰不前,有理想而不见实际践履,社会责任认知、社会情感认同与社会责任行动脱节。
社会实践参与少、行动能力差是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又一主观因素。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部分大学生平时个人定位比较狭窄,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历练,因此在实际的责任行动上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履行肩负的责任,尤其是一旦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往往避重就轻或干脆逃避,总是试图寻找客观原因而非主观上多加努力,很难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总之,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多重性的,深度剖析这些因素则为我们探寻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有效路径提供了现实可能和可靠依据。
[1] 阿尔温· 托夫勒. 未来的震荡[M]. 任小明,译.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05.
[2] 刘道玉教育基金会. 《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专题报道[N]. 中国青年报,2012-05-03(3).
[3]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09.
(责任编校:付春玲)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4.030
G641
A
1674-327X (2017)04-0099-04
2017-03-16
2016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思政专项)(L16BSZ009)
郝连儒(1965-),男,辽宁绥中人,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