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野
(齐齐哈尔中医医院妇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99)
中医妇科临床多元化诊疗体系的建立探究
田 野
(齐齐哈尔中医医院妇科,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99)
中医妇科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以诊断妇女特有疾病为主的学科,本文主要以一般中医学派在临床实践中“病症论”的诊疗体系为基础,对“三辩”中的“辩病”“辩证”“病症结合”模式加以扩充和完善,运用到中医妇科临床诊疗的实践中,以实际病例说明中医妇科多元化诊疗体系建立的意义和途径。
妇科临床;辩证治疗;诊疗体系;多元
我们常说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这就是一个最基本的诊疗步骤和体系雏形[1]。随着医学诊疗模式的发展和多元化体系的形成,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也做出了许多探索和完善,在医学诊断过程中,要想得到客观、科学、合理、有效的结论,一般仅仅通过一种诊疗模式难以实现,因此我们需要运用多元化的诊疗方法。
中医有着不同于西医的诊治特点和应用体系,最常见的也是在临床中被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病、证、症”相结合的诊治模式。要了解这个模式的内容,首先要知道病、证、症、征的概念与区别。病,即疾病,主要指的是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狭义上指的是疾病的名称,如感冒、肺炎;证,全称是证候,是疾病发生到某一个阶段的病例现象,在中医上主要指内在的脾胃失调、肝胆湿热等;症,主要侧重于个体外在体现的不适现象和表现,比如:发热、咳嗽、胸闷、呕吐等。
由于远古时期人们对疾病诊治尚存在认识缺乏和局限之处,所以最先出现的是辨病。辨病主要依据的也是经验主义,根据同一类疾病的往常治疗手段和有效药物来确定治疗方案和药方。这种辨病的治疗方法无法做到合理对症下药,也无法根据个体差异做出临床治疗方案和药方的调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缺陷。因此,后来很多学者和医生提出要做到辨病诊治和辩症医学相结合的方法,要认识到同一种疾病在不同阶段和不同个体的症状表现,有针对性地治疗用药;同时,人们也发现,即使人体患上一种疾病,也可能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或者产生其他并发症,病状也会变得错综复杂,所以学界又提出了辨证治疗手段要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作用,承担重要角色。于是,中医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三辩”主义就这样占据了理论上的主导地位。
辨病侧重于疾病的认识和辨析,辩证强调对于外部症状的明确和治疗,辨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为中医和西医辨病,那么中医妇科诊治要求我们要立足于中医理论基础,系统、客观、辩证地看待疾病。在很多中医医学著作中,对于妇科疾病也做了专门的介绍和记载。如张仲景提出要“以病统证,据病施方”,如“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烛疮烂者,狼牙汤洗之。”这样的诊疗体系就是利用观察表征、脉象等多方面来进行临床诊断的中医特色妇科诊疗模式。以阴道出血为例,这样的症状有多种原因,要做到病症结合,才能全面、客观的分析,提高临床疗效。
辩体的意思就是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来采取不同的临床对待和药物治疗。比如,在临床实践中,妇科会遇到很多月经失调的人群,这个现象可能是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也可能是阳虚内热,也可能是内分泌失调,对于阳虚体质的人所用药物就和阴虚体质人完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2]。寒性体质的病人要忌生冷,忌受凉,辩证考虑要以驱寒散瘀为主,而热性体质则主要以滋阴养血为主。
在中医妇科诊疗中有一个最特殊的点就是女性月经周期对于疾病的影响。在生理周期的不同阶段,女性身体特征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因此,在不同阶段的治疗、用药都是有所讲究的,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期的生理表现来作为疾病的治疗、康复的依据。例如一些不孕症,就可以应用该理论周期性用药。行经期要注重活血化瘀,推动气血顺畅,调和子宫;在月经后期,由于失血过多,先以滋阴养血为主,积蓄肾阳;在经间期,则要采取疏通气血,激发阳气的治疗手段,以起到促进排卵,增大受孕几率的目的。
妇科疾病通常不仅仅表现在病灶处,有些疾病有着全身的表现,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通常还会表现双侧卵巢肿大者伴不孕、多毛、面部痤疮和肥胖等表现,这些表征单一看来都不一定会和多囊卵巢联系在一起,但是综合所有病症,如果具备3项以上,就要考虑多囊卵的可能性,并且在现代科学技术成熟发展后,中医的诊疗也可以进一步借助西医超声、血液、组织检验等检测手段进一步确诊,以期更好地做出治疗方案[3]。比如阴道镜的应用,可以帮忙进一步确诊子宫肌瘤的存在,也可以对于子宫宫颈的形状和变化来确定宫颈炎的阶段和类型。
中医文明历史悠久,体系庞大,内容复杂,在我国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学的内部调理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现代医学的发展浪潮中,也要抓住机遇和挑战,使得中医文化在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明的同时,在实践中加以创新,不断更新中医妇科学的理论知识,维持学科生命力,让中医文化能为现代医学发展发光发热。
[1] 付金荣.试论现代中医妇科临床多元化诊疗体系的建立[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01):22-24.
[2] 李建生,赵 敏,陈 明.中医诊疗体系的模式与发展趋势[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06):469-471.
[3] 吴云波.坚持中医诊疗体系的正确方向——也谈辨证与辨病的关系[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03):129-132+191.
R271
A
ISSN.2095-8242.2017.062.12274.01
吴玲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