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运玺
摘要:本文回顾了两次学术革命和创业型大学兴起的简要过程,着重介绍了学术资本主义、“三螺旋”理论以及伯顿·克拉克的创业型大学建设思想。解读创业型大学兴起的三个理论视角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术资本主义;三螺旋;创业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57-02
一、两次学术革命与创业型大学的兴起
1.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两次学术革命。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其最初的形态是专门培养教职人员教会大学。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发生了两次学术革命,并带来大学的两次转型。第一次学术革命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强有力的冲击下,以德国柏林大学的“洪堡改革”为标志,把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任务,并引起其他大学的效仿,最终形成了研究型大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第二次学术革命的源头是在二战以后大学与社会的深刻互动中,以美国斯坦福大学引发的硅谷现象为标志,大学成为新知识和新经济的策源地,并由此引起了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重任的——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兴起。
2.西方创业型大学兴起的背景及其特点。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从宏观上看,一方面是20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客观上打破了大学封闭“象牙塔”环境,紧密了政府、社会和大学之间的联系;从微观上看,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财政困境以及高等教育提供者多元化都对大学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大学无法独立于社会之外,也无法独善“象牙塔”之中。
西方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大学发展模式,其主要体现在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充分互动上,通俗意义上讲也就是大学在办学理念上积极面向社会需求,在服务社会中求生存,在做出贡献中求发展。有学者把西方创新业型大学发展模式总结为六个特点,即:以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水平为目标;与工业界、地方政府、国家建立新型的关系;更直接地参与研究成果商业化的活动;争取多样的资金来源;教学和研究方面更注意面向实际问题;大学自身在运营方面更强调创新。[1]
二、西方创新型大学发展模式的三个理论视角
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兴起,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在考察这些新兴大学发展的基础上,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研究了创新型大学的发展模式,其中以“学术资本主义”、“三螺旋”理论、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思想较具有代表性。
1.学术资本主义。1997年美国学者斯特劳(Slaughter)和莱斯利(Leslie)在考察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四个国家学术劳动性质变化以后,结合政策文件、统计数据、个案研究,出版了《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2]一书,在该书中,两位学者开创性地提出了“学术资本主义”,并以此描述新兴大学高等教育资金收入来源和支出渠道的巨大变动。
在两位学者的研究中,学术资本主义描述的是公立研究型大学在学术劳动日益市场化形成的新生环境,在这个新生环境里,大学教学科研人员拥有的学术资本(即他们特有的人力资本)在学术劳动市场上是一种商品,也由此大学教学科研人员既是学术人员,也是政府资助的创业人员。进一步说,学术资本主义是指院校和教授为获取外部资金而进行的市场或类似市场行为的活动。
随后,斯特劳(Slaughter)和罗兹(Rhoades)又出版了《学术资本主义和新经济:市场、政府和高等教育》[3]一书,该书在大学谋利动机对学术的影响这个层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经济对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影响,认为新经济对学术资本主义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从而“学术资本主义”代表了知识的产生和转化从以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到市场导向的实用性研究和创业转变。
斯特劳的研究从学术劳动市场和高校人才资本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高等教育的新动向,指出了新经济背景下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2.“三螺旋”理论。“三螺旋”理论起源于创新经济的研究,随着大学外边环境的急剧变化和大学在新经济时代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者们开始关注都大学—产业—政府三者在推进创新经济中的重要作用。1995年,亨利·埃兹科维茨(Etzkowitz)和劳伊特·雷德斯多(Leydesdorff)在观察新兴大学与区域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出版了《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大学—产业—政府关系的三种螺旋》[4]一书,提出了“三螺旋”创新模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此后,埃兹科维茨又出版《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模式:三螺旋》[5],成為“三螺旋”理论的里程碑。
在埃兹科维茨认为,由于大学—产业—政府之间谋求创新发展的动机一致,而角色又相对独立,就形成了相互联系,持续创新的螺旋上升机制。在这一三螺旋机制中,没有固定的创新主体,三者都可以是创新主体。对于三螺旋之一的大学,他认为大学兼具人才和科技的双重优势,是三螺旋的推进器,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大学及其教学科研人员对于从知识中获取资金的兴趣越来越强,并由此逐步模糊了大学固有的界限,大学不仅是创新活动的源头,而且可以成为区域创新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
在《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模式:三螺旋》一书中,埃兹科维茨提出了构建创业型大学五个标准:知识资本化、相互依存性、相互独立性、混合形成性和自我反应性。从而为建设创业型大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三螺旋”理论下,大学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既要争取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也要主动对接产业、社会发展需要,在和政府以及产业的互动中,大学逐步走向社会,成为自生产机构。
3.伯顿·克拉克“创业型大学”思想。伯顿·克拉克作为高等教育家,敏锐地关注20世纪中后期以来大学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创业型大学兴起,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创业型大学建设,他以传统大学转型为研究重点,先后多次访问欧洲,开展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在1998年出版了《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6]一书,该书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就传统大学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如何实现转型提出了组织转型路径。
伯顿·克拉克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变封闭为开放,变主动为被动,并提出以新兴创业型大学作为传统大学转型方向。对于如何实现传统大学到创业型大学的转型,他认为要从组织转型入手,并提出了实现大学组织转型的五个要素:即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发展外围、多元化资助阵地、激活学术心脏地带、一体化的创业文化。
随着的研究深入,伯顿·克拉克又分析和总结了创业型大学发展持续性问题,出版了《大学的持续转变: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7]一书,在该书中,他延续了大学组织转型途径分析,并认为使大学保持持续变革的动力在于持续的创业精神及其大学内部的改变、促进变革的稳定外部状态、走向自力更生的创业道路三个方面。
伯顿·克拉克的研究从高等教育学的视角,回应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提出的挑战,为传统大学的转型描绘出了组织转型的路径。
三、结语
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兴起表明,大学的发展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术资本主义”、“三螺旋”理论、“组织转型”思想三个理论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到了西方创业型大学的兴起,分析了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经验,对于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
[2][美]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義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SLAUGHTER,etal.Academic Capitalism and theNew Economy:Markets,State,and Higher Education[M].Baltimore,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4.
[4][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荷]劳埃特·雷德斯多夫.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5][美]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6][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美]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brief history of the two academic revolutions and the rise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It focuses on academic capitalism,the theory of "triple helix" and Burton Clark'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re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the rise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 words:Academic Capitalism;Triple Helix;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