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日20点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长征五号研制生产的过程中,不乏80后,甚至90后的身影,这些年轻的中国航天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和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一起,支撑起中国航天的未来。长征五号,是他们口中的“胖五”,他们陪伴着“胖五”度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
文昌发射场里的年轻人是怎样工作的,你们感受一下:
就在“长征五号”发射前的几分钟,记者从三楼观测台往下看,一些年轻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大楼,坐在地上或者楼前的平台上,拿出兜里的手机,对准正前方3公里开外的“长五”发射塔架。
他们都是普通的航天人,大多人在这里几个月没有回家,几个星期睡不好觉,只为了等待这一刻,见证他们口中的“胖五”冲上云霄,飞天成功。临近发射,他们带着记者一起倒数。
每到火箭发射前,指挥大厅里总有一个声音,指挥着各个系统有条不紊地推进,他会清晰而有力地进行发射倒计时读秒。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这个岗位叫做01号指挥员。
在长征五号的发射任务中,01号指挥员叫胡旭东:一位戴着眼镜、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年轻航天人。
“我在这次长五发射任务中,我的代号是01号,我的职责是组织发射场的首飞发射任务,打个比喻,我们发射场有21个系统,怎样有条不紊地推进,需要协同,就像21个人,需要什么样的步频步速,什么时候往前走走多快,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有的时候,比如火箭测试会出现故障,那么故障需要排查,就要判断火箭,就是这些事情。”
胡旭东生于1980年,今年36岁,此前他也曾担任过发射任务的指挥员。
“我2003年本科毕业,2012年到了海南发射场,因为那时海南发射场正在建,需要我们这些有经验的来,以前干了两次01号,我也是响应号召,把我调过来。”
和大家想象的不同,01號指挥员虽然进行倒计时计数,并由他口中发出“点火”指令,但是真正按下火箭点火按钮的是另一位火箭控制系统的工作人员。胡旭东说,以往长征七号等火箭的发射,都采用自动点火。但这次“长征五号”,是人工点火。
为什么呢?胡旭东这样回答:“从开始设计的时候,对于长五的发射时候,并不需要零秒精确,可以用人工来判断点火。根据火箭的性能。”
除了胡旭东,还有一些年轻人,刚刚走出校门,就进入到长征五号的工作中。火箭装配特级技师崔蕴今年55岁,是位“不折不扣”的老师傅,他说很多年轻的装配工比他孩子的年龄还小。
“他们都是年轻人,我们车间的(平均年龄)才26岁多,他们从学校来了没有见过火箭,对火箭一点不了解,为了他们尽快融入到这行来,所以对他们来说要求也比较严,为了让他们尽快成才,我们采取了很多创新管理方法。‘长征七号我们的箭体部分通过合练、开箱合格率的检查,没有发现问题。‘长征五号的合练、检查,我们总装部分也没有发现问题。现在装配的质量,我敢拍着胸脯说,我们的长征五号装配质量高于长征2F,这对于一个新队伍、新人来说是很难的。”
“火箭运到清澜港卸船的过程中,突然一块乌云来了,那雨就跟倒下来似的。所有天津公司总装车间的这些孩子都扶着产品,没有一个往后推一步,或者松开一下,没有一个,全都是扶着产品,扶着箱子,眼睛看着车,或者上面拽着绳子,没有一个人往后退一步,这些孩子呢,我反正当时是挺感动,也看出来这个队伍可以说作风上是行了。”
“长五”发射的主要配套单位之一、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晶体元器件团队中,“80后”是中坚力量,占了团队人数的一多半。三位“90后”更是认真不输老同志,用一天的时间对近2000只产品进行了封口,以最快的速度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封装工作。
“长征五号”型号总指挥王珏说,和一些国家白发苍苍的航天队伍相比,国外同行非常羡慕中国航天的人才队伍:
“咱们的航天的人才队伍,是外国同行非常羡慕的,俄罗斯就不说了,我们接触的俄罗斯同行都是白发苍苍的,美国的平均年龄比咱们大的多,一听我们这个团队,现在长五的团队,整个的现在的实验队的平均年龄32岁多,不到33岁。”
值得一提的是,在出发前往海南文昌的登机口,记者见到一群北京的小学生,也是去观看长征五号火箭发射的,他们都对航天科技兴趣十足。
有谁能说,这些00后当中不会有下一个01号指挥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