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朗读在语文课堂的应用

2017-03-07 21:16李岩
课外语文·中 2017年1期
关键词:闲人柏树夜游

【摘要】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全面立体地呈现朗读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朗读的作用,在教学中合理恰当的运用,充分发挥出朗读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时人们就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可以看出朗读在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朗读作为一种学习和阅读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更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极大帮助。

本文以《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朗读在语文课堂的应用。本教学设计中朗读的大致脉络为:自由朗读全篇课文—学生范读全篇课文—朗读重点分析的句子—翻译句子了解内容—分析句子理解情感—朗读整段课文—回顾全文齐读课文,最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背诵课文。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上周,我们学习了《小石潭记》,大家都知道,这篇文章是作者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所作,当时他为排遣心中的忧郁和愤懑常徜徉于山水之间,寻求心灵上的慰藉。在古代有很多失意的人,还有贬谪的人常通过寻求自然之景,来抒发自我之情。今天咱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提到苏轼,根据大家之前的积累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二、苏轼介绍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与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代表作品:《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 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三、初读课文

了解了苏轼,我们一起看一下他这次描写了怎样的景,又抒发怎样的情?现在请大家自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语气和语调,一会找同学示范。读的过程中还要思考一个问题,这篇短文写了什么,用一句话简要的概括出来。

四、精析课文

(一)第一段

具体看一下,作者为何夜晚出游,先看第一自然段。请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作者向我们交代了哪些信息?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这里向我们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在翻译古文时遇到带有国号年号还有人名地名职称的可以不用翻译,这句话当中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所以可不译,这句话翻译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

2.解衣欲睡,月色如户,欣然起行

作者还交代了什么呢?题目说是夜游,为什么是晚上出去,而不是白天呢?(交代了夜游的原因,原因是月色入户)因为看到月光照入门内产生了夜游的雅兴。找同学翻译一下,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我脱掉衣服,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来,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得动身出门。

这里要明确“解”是脱掉的意思,“欲”是想要,“户”是门的意思,“欣然”是高兴的样子。

作者本来已经脱了衣服想要睡觉,突然发现皎洁月光照入门内,心情是怎样的,(欣然)所以作者现在的心情肯定是高兴的,兴奋的喜悦的。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后面又说了什么?念无语为乐者,“念”是想的意思,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这是他自己想的,是一处心理活动,突然发现了美景,却没有能够和我一同欣赏美景的人,这时心里会怎样?(产生一丝孤寂落寞之情)刚刚心情还是兴奋喜悦的,现在呢?转忧了。怎么办呢,接着看作者做了什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是于是就的意思。想到张怀民便去找他,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不假思索和急迫的心情。我们看作者孤单无伴欣赏美景时能想到张怀民,那说明两人怎么样?(关系很好)

(1)张怀民简介

那我们了解一下张怀民,请同学读一下课下注释中关于他的介绍。张怀民在元丰六年被贬到黄州而此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名义上是团练副史但却是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2)介绍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诗句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苏轼因诗获罪之事,在朝野上下激起强烈的反响,许多为他讲话的大臣也遭到贬官外斥,苏辙等人被贬官,司马光、张方平、黄庭坚等人被罚俸禄,欧阳修、文同等人受到牵连,这就是乌台诗案。 苏轼可以说是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可见两人现在同是天涯沦落有相同的遭遇,因此两人成为患难之交,志同道合之友。

这两个人也是心有灵犀,因为下句话中作者写到“怀民亦未寝”。他也没有睡觉,是不是有种同好相知的喜悦。想想你突然发现一件美好的事物,然后和朋友分享,看到朋友也和你一样,你心里会怎样?(喜悦)此时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呢?(很兴奋,可以说是激动的)于是两人相与步于中庭,去悠闲地漫步了。此时二人很闲适从容。

请同学翻译一下。(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一同到庭院中散步。)“寝”是睡的意思,最后一句中“相与步于中庭”,翻译的时候把“步”放在了“于中庭”的后面,所以用現代汉语的语序来说应是“相与于中庭步”。这里“于中庭”是一个介宾短语作状语,这句话应该是状语后置句。另外“步”解释为散步,它原来表示的应是一步,两步这样的数量名词,这里翻译成“散步”,所以说是名词用作动词。

(3)小结

我们再来看这一段,作者向我们交代了哪些信息?出游的时间、原因、人物、地点、时间。那这些信息是哪种表达方式中的要素?所以这段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记叙。向我们记叙了什么事,简要概括。

(4)情感分析与朗读

刚刚咱们还提到过作者发现月色时心情是喜悦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欣然。但又想到没有人来共赏美景心情又有些低落,念。想到去找张怀民心情又是急迫的看到他也没有睡心里很激动,遂。于是两人一起到庭中漫步。这些词语都显示作者心情的一系列变化,在文中都有相应的词语来暗示,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应该注意,读这些词时要有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要读出高兴、失落又激动以及闲适的感觉来。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读出作者的这种情感变化,把老师强调的字也要读出相应的感觉来。

(二)第二自然段

下面我们看两位游人漫步中又欣赏到了什么呢?请同学读一下第二自然段。

1.翻译

先来翻译一下: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这里“盖”是原来,表示推测。

2.分析

他们在庭院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月光和竹柏的影子,这句话中的景物是月光和竹柏的影子,那文中有没有提到月呢?没有直接提到,那月都藏在哪些词中呢。

前半句说庭下如积水空明,作者在写什么?把月光比作积水,说积水空明,也就是说庭院中的水是十分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可以看出月光怎样?皎洁空明。后半句作者顺势写了水中的植物,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着这幅画面,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摇曳生姿,突然抬头发现,啊,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这又在描写什么呢?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它们的影子怎么來的?我们说没有光就没有影,作者这里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写得这么清晰,可见月光怎样?澄澈明亮,可见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这样空明的月光洒满庭院,也洒在了作者的心上,在这种澄澈透明、摇曳生姿、亦真亦幻的境界中,作者能暂时忘记个人的得失,可见此时月光也映衬着作者能暂时逃脱苦闷生活的从容心境。

这十八个字是写月的高度传神之笔,没有一个字提到月,但却处处透着皎洁的月光,可见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这种高明源于什么呢?运用了比喻,正侧结合。写出月色怎样的特点?皎洁,空明,澄澈。那这一段作者通过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概括这段内容。庭下月色。

3.朗读

刚刚咱们也说这样的月色下也反衬出作者从容的心境,那如果读这一部分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舒缓。语速呢?稍慢。那现在同学们就头脑中想象着这幅画面,用舒缓的语调读出作者的这份从容平和。

(三)第三自然段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和好友漫步在这悠美的月色下,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翻译

先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哪一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大家要注意“但”是“只是”的意思,“耳”是语气词,罢了。最后一句中翻译时把“闲人”放在了“两人”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应该是“但少如吾两人闲人耳”这里“如吾两人”做定语,所以这句话是定语后置句。

(2)分析“闲人”

这句话作者发出的感叹,他感叹什么呢?自己是闲人。在全文有没有能体现出作者闲的地方呢?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本来都要睡了,看见月色就出去赏月,可以看出他的闲,也可以看出他并不困。在庭院的月色下能将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观察的这么仔细,也可以看出他的闲。作者说自己是闲人,他是真的闲吗?不是,课下注释说他被贬黄州无事可做,联系之前说过的写作背景,他是没有实权,是不得已的闲,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有一种壮志难酬的苦闷。所以用闲人来表达这份无奈,来自嘲。

再看这句话,他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都有月,哪儿都有竹子和柏树,可是却很少有像我们一样的人在欣赏。就像是大自然处处都是风景,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去欣赏,又可以看出他的自我安慰,和对无奈的自解。他饱受这么多的磨难,生活遭遇这么多的坎坷,仍然有欣赏美景的这样闲情,可见作者又有着淡然处世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3)朗读

所以这一段作者在向我们抒情和议论,发出了月下的感叹。感叹自己是个闲人,但这个闲人里又包含了作者很复杂的心境:有赏月的欣喜,有漫步的悠闲,有贬谪的悲凉以及人生的感慨。所以说这句话中包含着作者复杂的心境,那我们朗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这种复杂,读出这种深沉。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深思来齐读这一段。

五、思考

我们学完整篇文章大家思考,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和自我排遣的乐观旷达胸怀)

六、巩固

整篇文章作者的情感变化都体现在一些特殊的词语上,请同学们用恰当的语气、语速,将作者情感的变化读出来,将作者的无奈与豁达读出来。

七、结语

《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还是一颗恬淡的心,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

希望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也能学习苏轼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课文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安排朗读,可以课前、课中或课堂结束时,力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介平.朗读的魅力 语文教师实用指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2]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李岩,女,1992年生,辽宁北票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闲人柏树夜游
柏树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忙人与闲人
在水边
夜游蜡像馆
鸟儿和乌柏树
夜游清名桥古运河
夜游青岛去哪里
夜游桃花江
用“倒推法”解决问题
离不开那片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