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低碳发展目标任务,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方案》)。《方案》指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氢氟碳化物、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力争部分重化工业2020年左右率先达峰,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和消费领域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运行,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方案》强调,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启动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及有关实施细则,各地区、各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制定有关配套管理办法,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法规体系。明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到2020年力争建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跃、监管严格、公开透明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方案》提出,创新区域低碳发展试点示范。选择条件成熟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功能区、工矿区、城镇等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到2020年建设50个示范项目。以碳排放峰值和碳排放总量控制为重点,将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扩大到100座城市。探索产城融合低碳发展模式,将国家低碳城(镇)试点扩大到30个城(镇)。
《方案》还要求,加强能源碳排放指标控制,打造低碳产业体系,推动城镇化低碳发展,加快区域低碳发展,加强低碳科技创新。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及绿色债券等手段,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工作。
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将先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11月2日,环保部印发《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纲要》)。
《纲要》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生态保护的主要目标,包括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得到落实,新建 30~5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200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等。
《纲要》提出,要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发布《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
实际上,11月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已经审议通过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
深改组会议强调,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思路,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国“一张图”。
为此,《纲要》提出,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各省(区、市)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落地到水流、森林、山岭、草原、湿地、滩涂、海洋、荒漠、冰川等生态空间。
从时间上来看,明年年底前,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区、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年底前,各省(区、市)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020 年年底前,各省(区、市)完成勘界定标。
在各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环保部会同相关部门汇总形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向国务院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在生态红线之外,《纲要》还强调,要建设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及评估体系。环保部提出,要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体系。加强卫星和无人机航空遥感技术应用,提高生态遥感监测能力。建立生物多樣性地面观测体系。
环保部提出,加强年度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和5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价。2010—2015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今年启动,2020年完成“十三五”时期全国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今年启动,形成全国生态状况定期评估机制。
此外,《纲要》要求,今年启动以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监管平台建设,作为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一期工程;2018年,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作为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二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