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生活一点点被朋友圈所绑架。
每天早上闹钟响起后,我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摸过手机,打开微信,看一遍在我睡着的几个小时中,朋友圈里发生了什么。其实,内容和前一天并没有什么不同,A晒出了男朋友送的礼物,B吃了一顿美味的大餐,C在凌晨转发了一篇心灵鸡汤。等我给每个人都点赞后,时间已经过去了20分钟。眼看上班就要迟到,我急忙跳下床,潦草地洗漱,头发都没吹干,就急急忙忙地去赶早高峰的公交车。
这些机械化的举动,变成了我乏善可陈的日常。
直到肚子咕咕叫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忘记吃早餐了,于是,打开朋友圈的文字编辑框,叫嚣着自己要饿死了,然后心满意足地在好友们的点赞和评论中获得精神食粮。
朋友圈如同一架放在商场中的展示柜,我把精心装扮后的生活放在其中展示,在点赞和评论里获得沸沸扬扬的热闹,仿佛真实的生活也犹如朋友圈里这般鼓乐齐鸣,但事实上,我一个人躺在出租屋的床上,桌子上是刚刚吃完还没有收拾的泡面盒。
我们游刃有余地穿梭在各种社交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好像越来越疏远。对社交网络的依赖,是我们这些在都市中生活的年轻人共同的特征。我们孤独,渴望朋友与恋爱,却每天在朋友圈中和很多人热络地互动,现实生活中,我们早已忘记上次和朋友面对面一起吃饭是什么时候了。
我们的朋友圈里明明有那么多互动的好友,可是生病的夜晚,对着列表上一长串的名字,却发现没有一个可以打扰的朋友,而手机通话记录里,最后一通电话是三天前快递员打来的。数一数才知道,那种随时能约、时不时小聚、互相串门的朋友屈指可数。
我们还下载了很多的修图APP,精心修饰每一张照片,编辑每一段文字,展现一个完美的自己,让朋友圈里的自己成为一个很酷的人。为了维护好我们的人设,朋友圈里的我们变得越来越不真实,深夜吃一碗泡面,都要装出小资的腔调。
曾经因为工作关系,我约一个从来没有见过面的微信好友做采访。我们坐在咖啡馆里聊了一个多小时后,她说:“现实生活中的你,比朋友圈里那个文艺女青年的你要可爱得多,生动得多。”从那一刻起,我才意识到经过朋友圈的滤镜,我变成了现实中的自己讨厌的样子。
当我开始认为社交网络只是生活的点缀时,我选择告别朋友圈,告别一种掩耳盗铃似的社交,选择去拥抱真实、有温度的世界。我开始回归线下生活,参与同城的话剧排练,去看艺术展,坐在咖啡厅,在小野丽莎低沉的歌声中安静地读一本书,想和朋友增进感情的时候,便主动打电话,约在环境氛围恰好的餐厅里一起吃饭。当我的内心充实起来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孤独感比躺在床上刷朋友圈的时候降低了很多。
雪小禅曾说:“很少用微信,不用朋友圈,极少上网,不会开车,三年前恢复手写稿,已有五年不看电视。这种慢生活没有影响我的生活品质,想念一个人就去千里万里看她。朋友二三足矣,赏心亦是两三枝。”
告别朋友圈,我们告别的不是拒绝潮流与追求新鲜事物的自己,而是告别一种被虚拟的世界所控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