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法”出台,“扶”住我们的恻隐之心

2017-03-07 13:49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救助者法律责任人心

“人倒了不扶,人心就倒了,人心要是倒了,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春晚小品《扶不扶》里的台词,道出了民众对更好构筑乐善环境的期待。近年来,多地出台法规,保护现场医疗急救行为,被舆论称为“好人法”。

从去年年底开始实施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提出“社会救急免责”的原则,指出緊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与此同时,条例并未设置急救技能上的门槛,鼓励和倡导公众参与紧急现场救护意旨明显。

不过,与北京、深圳等地已做出的探试相比,上海“好人法”并未对“碰瓷”“救扶被讹”等行为作出规定。将于今年3月1日施行的《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明确,患者及其家属不得捏造事实向救助者恶意索赔;因恶意索赔侵害救助者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2013年即开始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则提出,救助人因被救助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而发生费用的,有权依法向被救助人追偿。

解读 放眼国外“好人法”,不少国家对公众紧急施救的“义务”有着明确规定。比如法国《刑法》规定,当他人遇到危险而没有提供必要的救助,可被处以6年监禁和相当于7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在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国家立法条件的情况下,各地“好人法”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消除施救人的后顾之忧,有着重要积极意义。

素材速用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如何让“本善”之心更好地萌芽释放,优化社会环境是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救助者法律责任人心
论受救助者失信行为的法律规制
浣熊与救助者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危难救助中受助人的补偿责任研究
愿得一人心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
“反腐”过后人心能否维稳?
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
依法治国须完善和落实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从“诬告反坐”到“讹诈有罚”
——对被救助者诬赖救助者立法惩罚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