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蕾
这个时间,偶然瞥见窗外的一株桂花树正肆意开放,满树的桂花令我欣喜不已。随即起身,出了书房,告诉了婆婆这份惊喜。其实,几日前,在阳台上,我早已嗅到了那清新动人的花香,却一直找不见那开放的植株。望着窗外日渐消沉的日头,再瞥一眼满树的金黄,不知为何,心中荡漾起些许感动与幸福。
手中攥着《做爱思考的教师》一书,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一群美国人,在美洲丛林探险,聘请了当地印第安人做向导。前三天印第安人勤勤恳恳,但第四天坚决不肯走了,要求休息。美国人就问为什么,印第安人说:“人走路走了三天,走得太快了,灵魂就会赶不上躯体。所以,要停下来休息一天,等等你的灵魂。”
是啊,“走得太快了,灵魂就会赶不上躯体”。
暑期即将告终,繁重的初三教學生活即将开始,一定会累吧,别人口中的“朝九晚五”,在我们身上早已演变成了“朝七晚九”。人为延长的工作时间,很多时候确实让教师们身心俱疲。除了偶尔的抱怨,一线的教师还是个个全情投入,只因我们头顶着“人民教师”这四个字。
然而,当身边的同事一个个不明原因地病倒,我们还是感到了恐惧。那些用生命去诠释“奉献”“职责”这些词的人,似乎一个个在倒下。
这份害怕,很多时候让我处于深深的矛盾中。一贯以来的认真、勤恳的工作态度,到如今却也有了力不从心的时候。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女儿的初秋入学,丈夫的工作调离,双方父母的日渐老去,这一切,都需要腾出足够的时间去应对、解决。
而每每走进教室,登上讲台时,面对新晋的毕业班学生,内心又不可控制地想“助他们一臂之力”。于是,全情地投入,用力地讲解,常常又让自己双腿酸软,回办公室后只想一屁股坐在凳子上。
真心爱你的人,此刻总会带有抱怨的语气,责怪你的太拼命,太不爱惜自己。
记得,一位老教师曾经语重心长地问我:“你觉得我们那么用力给予学生的知识,是学生发自内心真正想要的吗?这样读书,对他们来说一定有用吗?”这话确实让我很无语。
对啊,“这样做有用吗?”
什么是“有用”,什么又是“无用”?
我们快节奏的“素质”教育,到底换来了什么?是少数学生的重高升学率吗?还是学生表面的乖巧,实则木讷与顺从?抑或是身体的百病缠身?
每次的月考成绩分析,明明看到科任老师满脸写着焦虑,反反复复研究那些“要命的数据”,免不了长吁短叹一番,之后又是新一轮的更高强度的“投入”。矛盾困于心,我们居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停下急躁的前行的脚步,用心去思考,去辨析。
梁漱溟先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问题。
是啊,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
从小,身为农民的父母,总会告诫我“你这么做有用吗”,他们口中的“有用”是关于学习成绩,关于将来能谋得务农以外的何种职业。这个常用的句子,也潜移默化地成为了我日后行为处事的价值准则。
然而,当我的生命行进到这个点的时候,我很想“自私”一回,做一些“无用于事,有用于心”的事,好好安顿自己的内心。
放下成绩,放下升学,陪学生聊聊天,看看书,观看一段影片,偶尔免除学生的作业,带他们走出校园,漫步田间小路,感受生命的美好……
给自己也留些时空,放下学生,放下工作。抽出时间,陪伴家人,晒太阳,嗑瓜子,话家常;或者独处一室,听一段音乐,读一本倾心已久的书籍,写几段有感于心的文字;或者拜一民间书法家,静心习字修心;抑或独自上路,行走一段乡间小路,赏四季美景……
这些都与“有用”无关,却大益于“内心”。
只有修复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启程,开始下一段人生路程。才能继续教书育人,不误人子弟,做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就像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我们可不可以做个“印第安向导”,在履行自己的职责的同时,懂得思考,懂得判断,懂得何时工作,何时休息,甚至学会那么一点“偷懒”,让生命更安好。
学会做些无用的事,安顿好自己的内心,让灵魂赶上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