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数学也要津津有味

2017-03-06 23:11陈春生曾旗生
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数学课自学数学

陈春生 曾旗生

一堂数学课后,老师满面春风地走出教室,身后跟来许多“小脑袋”,他们接二连三地提问,七嘴八舌地议论……老师应接不暇,却心中暗喜。这,真算是一堂让师生都感到幸福的数学课!从这堂数学课中,笔者感受到:以后上课,一定要和语言枯燥说拜拜,一定要和照本宣科、填鸭灌输说拜拜。数学课,在挖掘教材的前提下,应该多运用语言的技巧,激起互动,充分吊起孩子们探究问题的“瘾”。有了“瘾”,才上出“数学味”。笔者认为,“数学味”,除了本身有数理逻辑的支撑,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强化。

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

打破常规,用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引发学生积极猜想。优秀的数学老师往往能设计出许多新奇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猜想。有了猜想,才有思考,数学课才会有效。数学课应该建立在积极思考之上。如果想让学生积极思考,就要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契合学生心理的趣味问题。小学数学名师李培芳在上《等量关系》时,故意剑走偏锋,漏掉一个条件,巧妙地生成了疑惑,激起了学生寻找和挑战的趣味。例题:“鸡有15只,鸭的只数是鸡的两倍,鹅有多少只?”学生苦思冥想,怎么也算不出来,老师提示学生可以去创造一个条件。这样引入,激起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让题目成为学生的创造,不再是教师出题学生做题,而是学生出题学生做题,打破了常规。

巧妙的学法指导

在得出关键的结论之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自学交流的过程,学生有疑惑,有猜想,才有领悟,然后让学生动脑去验证。这就是巧妙的学法指导。例如:笔者在教《解方程》这节课时,先不讲解法,而是从简易方程“X+6=19”中的“X等于几”开始,让学生猜;接着问学生是怎么猜出的,说说思考的过程。经过交流讨论,大家最后才总结出解法依据:等量关系;逆运算。然后让学生自学教材,循例解方程,让学生说说要有怎样的格式,怎样的顺序,其中还有怎样的解法关键点……对此,教师不必一一阐明,只需放手让学生交流探讨。教师只需把握方向,相机板书重难点。

自学交流的过程很有必要,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的头脑一旦充满问题,就会急切地等待着答案的揭晓;但是,教师千万不能迅速告知,只需提示一些思考方法,让学生自己动脑去寻求答案。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学会数学的探究方法,形成了数学课的自学常规。那么,数学课在自学交流中,就会很有味道了。这样不急不缓的数学课,对于不习惯积极思考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苦涩的“烧脑课”,但“烧脑”过后,学生心里也会有一种难得的酸甜——做对数学题之后所特有的成就感。

自然紧凑的教学过渡

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都要追求教学自然紧凑的过渡。因为紧凑的教学,在课堂纪律上,本身已经形成了有效的组织力,集中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在教学有效性上,更直接地贯彻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有助于智力的开发。例如:某数学名师在讲《圆的认识》这一课时,从“边”这个概念着手,从复习的角度,先展示三角形和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说说各有几条边。接着追问学生:有没有只有一条边的图形?学生想到了圆。老师很快质疑:圆真的只有一条边吗?课件出示“圆有几条边?A.0条;B.1条;C.无数条”。学生的思维瞬间发散开来,觉得圆很有意思,对圆有了深入思考的准备,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圆。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猜测:什么叫圆?圆是怎么来的?圆有什么用?感性的认识,激发了问题,引人好奇,激活了学生的脑细胞。使课堂充满了智趣,为后续半径、弧度等抽象概念的教学,打好了基础。这种过渡,就像一场电影插入的片花一样自然。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加1和减1”背后深刻的算理,笔者紧张有序地演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情形,让学生猜一猜、议一议,试图让学生讲出道理,理解算法和算理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满头大汗,当时教室又没有多媒体,笔者也无力板书,偶然灵机一动,伸出了自己的左手五指,讓学生数一数、想一想:有几棵树,有几个间隔?为什么棵数比间隔数多1?经过激烈的讨论,才统一认识:有了手指,才有手指缝;有了树的棵数,才“围”出了间隔;在“直线排列、头尾都种”的情况下,棵数总比间隔数多1。这一次的“亲手”演示,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自然流畅又贴近生活。“教具”如此简单实用,岂能解决不了一个简单的植树问题?教师想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紧跟课堂进度,必须要有生动紧凑的教学环节相互衔接,而且各环节要紧密结合,使课堂形成一个整体。这样,课堂就会扎实有效。

拓展内容应丰富

导入有趣,设计巧妙,环节紧凑,是充盈“数学味”的课堂必不可少的因素,但还需要丰富的拓展内容来装点。生活数学、数学家的成长经历、趣味数学知识、世界数学难题等,都能丰富数学课的外延,使数学课熠熠生辉。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链接,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数学想象的天窗。比如:在教学珠算时,可以先介绍珠算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珠算在我国的起源及发展过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劳动中的智慧结晶。这些细节,看起来是语文课要考虑的问题,其实不然,与数学课程紧密关联的人文内容,可以让学生多一份好奇,多一份追寻。如此,数学课也就具有了人文的气息,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依恋。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放弃智力成长,为了数学课堂充满智趣,也为了构建我们幸福的数学生活,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去锐化课堂,让自己的课变得津津有味,同时也耐人寻味。

猜你喜欢
数学课自学数学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有趣的数学课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