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培元,陕西延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长篇传记《群山》《修军评传》获第一、第三届全国优秀长篇传记奖。
一
十多年前我还在延安工作时,一天,一位热心的同志带着一位双腿严重残疾、拄着双拐的青年来到我面前,说这就是延川的剪纸艺人高河晓。那天正遇停电,他爬了六层楼,黑瘦的脸上挂着汗珠,见了我也不说话,有些胆怯的眼神中透着坚毅自信。我急忙请他坐下。
事先已听那位同志详细介绍过他的情况,说他身残志坚,坚持学习和钻研剪纸创作,参加过县文化馆举办的剪纸学习班后很快就脱颖而出,还连续参加过市里、省上和全国的展出,作品在圈内已经是小有名气。还说他家境十分的贫寒,住在黄河岸边一个小村子里,十分的偏僻闭塞。好在他的作品和志向赢得了千里之外一位少女的芳心。姑娘冲破重重阻力,从关中平原来到陕北同他结了婚,且生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还说这个青年很有志向,他想走出山沟,到延安发展,可惜没有条件。我听了他的故事十分的感动,决心要帮助这个自强不息的青年。
从外表看,坐在轮椅上的他像故乡黄河畔世代受苦的父兄们一样沉默寡言、隐忍倔强。当你同他深入地交谈,熟悉了他的内心世界,你才看出他那陕北“受苦汉”标志性表象中,竟然蕴含着令人惊异的乐观与坚毅。你会看到他身上勤劳质朴和坚韧不拔之外,还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对于精神世界的强烈追求与审美情趣的敏感独到。这远远超越自身生存状态的高贵艺术气质,对他来讲似乎缺乏客观依据和自然逻辑。然而当你去过了他的家乡,看过了九曲黄河从乾坤湾到延水关那一段奇异风光和两岸嶙峋山石间盘根错节生生不息的红枣林带,当你听说了生他养他的石佛村古庙金佛传说与高山石狮的浪漫传奇,你就会意识到孕育他奇特艺术气质的天意所在。而当你真正熟悉了他,听过他的苦难童年和无以复加的艰辛故事,你才会进一步明白,大智慧的老天爷呀,当它预谋造就一位天才,竟然会如此煞费苦心,甚至不遗余力地用苦难磨砺造就他。
二
2016年5月17日,这天的首都北京,天气晴朗。美术馆对面的华侨大厦一楼茶厅非常热闹,几位外宾意外见到高河晓的剪纸《百子图》,立即走过来观看。于是更多的人迅速围观,人们惊叹不已、赞不绝口。人们想不到坐在轮椅上这位低矮瘦小貌不惊人的残疾人士,手中那一把小小剪刀竟能剪出足以跨越国界的精美艺术。难怪5月15日,全国第24届扶残日北京专场义卖会上,高河晓的《清明上河图》《百子图》和《中国龙》等三幅长卷,义拍41万。就这,人们还议论纷纷,说如此好的东西,拍得太便宜了!瞧眼前这幅气势恢宏而又细腻入微的《中国龙》,从构图组合到形象设计,大胆且严谨,丰富而又夸张。全新的理念与视角,跌宕的跳跃与概括,再加上造型的法度缜密、摩实加写意的韵致与创新探索精神,给人的感觉天马行空:控制中又不无奔放,自由奔放中又体现着含蓄与难以言说的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所独有的哲诗意蕴。
30年,1000多幅作品,28次获得全国大奖,作品时常被作为国礼和地方的标志性艺术品送给贵宾……他的传奇经历与凄美爱情,十多年前就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视连续剧在全国十多家电视台热播,引起轰动。
三十年来,他创造的艺术奇迹,为他赢得了不少荣誉和令人艳羡的光环。他很珍惜,甚至很看重“先进青年”、“自强不息典范”、“剪纸艺术大师”、“文艺界劳模”、“著名慈善家”等等这些荣誉称号。大大小小的光环罩在他的头上,令他备受鼓舞的同时,也给他带来无数诱惑与喧闹……面对十多年未见依旧静若处子的高河晓,笔者感到了意外。名扬九州的高河晓,却依然是那个目光忧郁不苟言笑的他。除了身体些微有些发胖,他的外表与神情几乎没有改变。
“又见面了!”那天在华侨大厦见面,高河晓紧紧地握着我手说。声音还是那么低沉,语气依旧沉稳。好像是在告诉我,他质朴勤劳和真诚的本真,没有丝毫的改变,唯独目光与神情之中,增添了几分深邃。
眼前这幅原本是地道传统甚至有些媚俗,也是家喻户晓的《百子图》,在高河晓的手中完全变成了精美而高贵的艺术佳品。整整一百个栩栩如生的男女童子活灵活现地演绎着一年四季的中华民俗故事,新颖而热闹。作品借助于独特大胆的剪纸语汇,创造出令人惊异的艺术效果。那一百多个个性与神情不同,面貌与姿态各异的童子,衣着虽然还是古的,但神采却跨跃时空,呈现了现代的精神风貌。剪纸艺术家用自己灵性巧手和浪漫天资,赋予了古老艺术以灵气魂魄。让原本概念化的个性生命在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呈现出鲜活。
难怪人们欣赏他的画作总会惊叹不已。人们赞美着,很快把目光聚焦在輪椅上显得有些腼腆的高河晓和他那双粗大变形的手上。许多年前,他的命运就是伴随着一次次的颂扬和关爱,当然也包括歧视与磨难。他就像一朵迟开的山菊花,经历过数九严寒与苦焦春旱,慢慢地在人们的视野中绽放开来。瞧他那手,特别是操控剪刀的左手,粗黑的手指固定弯曲了,虎口结出厚茧。那特别有力的手,已经被岁月雕塑成了苍劲而又夸张的铁质般的雕塑。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很难把这双貌似笨拙的手,同那些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联系起来。人们当然更不曾知晓远比他的作品还要传奇的人生故事。
三
高河晓永远记得:黄土的大山、黄河、黄泥古窑、黄土堆砌的老庙,和遥远的延水关石佛村。这黄颜色的一切,伴随着这个苦命娃娃来到人世。家徒四壁的碎石头窑洞,寒风刺骨的漫漫长夜,土炕上临产的母亲痛苦呻吟。天将破晓之时,婴儿的啼哭带给这一贫如洗农家的说不清是欢愉还是惆怅。好在是个男孩,这对于一连生了三个女孩的母亲毕竟是喜事。那透着饥色的脸上,终于浮出一丝苦涩的笑。
父亲因得子而发奋,竟然拼命箍起了新窑洞。古窑太破,难御风寒。新窑却太潮,带来了灾难。无辜的孩子,就这样在生命开始那一刻,承受了贫穷与无知带来的灾难。他只是隐约记得,自己三四岁时仍不能站立行走,腿关节肿胀疼痛难忍,迫使他整天趴在炕上嚎哭。哭累了就仰面躺着呆望破窑顶上稀奇古怪的五花图案,甚或侧起耳朵倾听脑畔上父亲令人心酸地吼喊信天游,还有黄河湾里老艄公扣人心弦的扳船号子……“谁知道,天下的黄河几十几道弯,几十几道弯里几十几条船,几十几个艄公来把船儿扳……”每逢这时,高河晓就感到热血沸腾,产生一跃而起的强烈欲望和激情。他开始不安分地在土炕上打滚、吼喊……天大大,我要起身,我要走路!我要扳船!如此拼命呐喊挣扎,直到精疲力尽,重新瘫在炕上。
生活的负担,不会因为你残疾就轻易放过对你的压迫,河晓时常在心里对自己说。人到中年,整天埋头创作的高河晓,已经很少向人谈及自己的童年往事,更不愿意向谁诉说少年悲苦。那一切只是铭记在心,这是他人生积淀的独有能量,为他的艺术与生活的奋斗不断注入动力。直到七八岁时,他还只能像狸猫一样从窑里爬进爬出。春天,院子里新长出一棵枣树芽。多么可怜的生命,拢共只有两片嫩叶儿。他怕枣芽苗被猪羊侵害,便用碎石头垒一个结实的小窝,把树苗围在中间。他渴望那小枣树同自己一起长高。可是他失望了,甚至有些妒嫉。眼瞅到了秋天,小枣树长得比大山羊还高了,自己还可怜地趴在地皮上。更可怕的是,他的红肿的腿关节莫名其妙地溃烂,从早到晚的痛苦已经使他知觉麻木。白天疼,夜里痒,直到整个下身都出现溃疡。村里人见了,还说这娃命硬,得过鬼门关才会好。母亲就背他上金佛庙磕头烧香,请神神保佑河晓过关,结果当然无济于事。后又听说是他中了邪,就请来神婆、巫神,为他做法、跳神。弄得鸡飞狗跳,管了许多冤枉饭,到头来还是无效。石佛村是个偏僻的小山村,原本缺医少药。有人说要到城里医院看,可一家人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钱给他看病?病就这样被耽搁了。好容易盼来了北京医疗队,医生阿姨把他抱在怀里,说这么好个娃娃咋就病成这样还不给看。人家检查后说他是风寒阴湿导致肌肉溃烂筋骨变形,还说耽误了最佳治疗期,今后很难站起来了。他妈一听当场哭着求人家给想办法。当时人家硬把粘在他身上的裤腿剪开,用小盒药膏为他涂抹伤口,说是试试。不料竟然渐渐冒出水泡,慢慢地结痂见好。他感到轻快多了,甚至能依着墙根站立起来了,但他终究还是失去了完全康复的机会。那时他已经到了上学年龄,但却不能上学。整天趴在地上呆呆望着黄土大山与黄河……
四
过年剪窗花,是陕北农村千年的风俗。高河晓一看见妈妈和姐姐们剪窗花就眼亮心动。他看着看着就禁不住要动手来剪,姐姐们手把手教地教她,这成了他的一大快乐。姐姐们很快发现他心灵手巧,都夸她学得快。母亲看见了,却夺了剪刀骂他没出息,说这是女娃娃的营生。他从此就背着他妈偷偷剪,把自己心中的形象带着情感剪出来,令人眼目一新。村里人晓得他剪得好,就都买来彩纸请他来剪。没过几年,正月里全村窑窗上就都贴满了高河晓剪的窗花,家家都成了他的作品展示窗。春天,镇上干部来下乡,吃惊地发现石佛村窗花剪得特别好,一问说是个残疾娃娃剪的,很异样,就把他的作品带到镇上交给了文化专干。很快县文化副局长就派美术家来重点辅导,还让他参加了县里的剪纸学习班,并提供一些纸张,鼓励他多搞创作。1984年10月,高河晓的作品在延水关镇举办的剪纸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从此他的艺术道路开始正式起步。
如今,高河晓一幅大型剪纸作品已经拍卖到数十万元,这是从前做梦也没想到的。每当他拿到一笔收入,却舍不得花一分钱改善自己的生活。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回报社会,感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贵人。因为他的每一步,都是贵人相助的结果。为此,不曾一日忘记。他时常告诫自己,一个人成功很难,但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成功以后,不忘记帮助过自己的人。他讲这话的时候,往往是在得到鲜花、掌声和利益的时候。他由故乡延川到延安城快二十年了,作品卖了不少钱,但他依然没有自己的房子。他把钱都花在支助残疾人事业上了,花在免费举办残疾人剪纸艺术培训上了。
每当他见到一个残疾儿童,他就会情不自禁想到自己的童年。春天,父母上山劳动,他被一根绳子拴在炕上。孤独与饥饿,成了他人生的第一課。春去秋来,河晓会爬着走了。春天,眼瞅人家一群娃娃上山掏白蒿芽卖钱,河晓就爬着跟上去掏。膝盖肘子全都磨破了,他还是咬牙往山上爬。结果连人带筐子滚到山渠里。无奈的泪水与痛苦,令他变得越发坚强。他硬是坚持着每天上山,手脚并用地从早刨挖到晚,却只能得到比人家少很多的收获……亲戚邻里看见都说,这娃如果不念书,将来非饿死不可。他妈就背起他上学校报名。老师一见他,干脆说没人照顾这娃,不能上学。母亲再三求告人家,最后同意他三姐背他上学。在三姐单薄稚嫩却温暖的背上,他深深懂得了什么是亲情,什么又叫愁苦。一次下大雨,三姐挣扎着背他摔倒了,姐弟俩哭着滚成了泥蛋。几个俏皮学生却围着他们拍手哄笑。直到好心同学把他们扶了起来,就在那嘲欺与诚心帮助中,他懂得了什么叫屈辱,也感受到人世的绵绵温情。念书对于河晓,那该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因为没钱买作业本,学校里就多了一个自习课总用柴棍儿在院子地上写画的特殊学生。老天爷还算开眼,无法站立行走的他,头脑却聪明过人。加之又特别努力,河晓很快在全班脱颖而出。小小年纪的他,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强大,也赢得了人格尊严。几乎每次考试,他都是全班第一。老师和同学感动于他的聪明勤奋,他的座位很快就从最后一排调到了第一排。他还通过给同学辅导作业,换来了人家用过的旧本子,可以在纸上写作业了,河晓的脸上开始出现笑容。他永远铭记着每个给过他哪怕是一个鼓励微笑的支持与帮助,如今他有了一点力量,他只想着能全力回报社会与困难的人们。只有这样,他才感到自己站起来一样的快慰。
五
近年来剪纸作品市场严重萎缩,他创办的“高河晓剪纸艺校”每年的花销开始无法支付,眼看就要停办。几十个残疾少年儿童,他们满怀希望而来,他不能叫他们失望呀!高河晓急得寝食难安,嘴上经常起泡。他忍痛把自己呕心沥血创作的精品贱卖,仍然无济于事。他痛苦地发现,刚刚感到自己站立起来的那种快意的感觉,又开始一点点在消失。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他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童年……
一个残障儿童的欢乐总是极为有限。不堪回首的童年,常常梦魇一样困扰心头。就在这样的艰辛里,他依然做着自己的梦:高河晓渐渐成长为一个除了不能站立行走,其他都还健全的男人。他心中的苦闷又多了一项……那令他脸红心跳、时常不知所措。像所有进入青春期的青涩少年一样,夜深人静之时,他也有对异性的渴求。随着此种渴求日趋膨胀,他的性格变得异常孤僻。他不得不把青春期的苦闷情绪深深压抑在心底。他跌入了青春期苦闷之中,见了任何一个女性,都紧张慌乱。他再也不愿意让三姐背自己,更不敢和同龄的女生说话。相反,他的想象力却变得异常丰富。院子里鸡踏蛋狗混游,村里的叫驴嚎叫,圈里的母猪发情,他都敏感地看在眼里。他从动物的身上,发现了自己的影子,甚至觉得自己还不如鸡狗自由。鸡狗都在追求自己恋爱,可他却失去了求爱的权利。最终,他把心中难以启齿的苦闷烦恼,一股脑宣泄在手中的剪刀上。
于是河晓的剪纸作品中,开始出现男欢女爱的题材。他甚至在睡梦中把自己想象成一只昂奋的公鸡。这令他梦醒后心跳脸烧。他理智地不断警告自己:你就死心塌地吧,不会有任何一个女子会愿意跟你受罪!想到此,他的悲哀与绝望远甚于过往的一切。这样的日子,他一直挨到年过三十。可就在而立之后,他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感情风暴。在省城参加团代会,他遇到了他的初恋。两个残疾青年,一个来自延安延川,一个来自安康紫阳,同是残疾人,同样在大会介绍“自强不息”经验,彼此同样被对方的事迹深深感动。高河晓没有想到的是,就在那次见面之后,人家漂亮的姑娘,已经下决心嫁给他了。以后的发展,全都在预料之中。女方全家反对,他高河晓也不敢答应。但是姑娘却说服了父母亲人,决心远嫁陕北。不幸的是就在结婚前一天,姑娘突发心脏病去世。他在她的坟头哭得死去活来。
从此,高河晓完全死心了。他拄着父亲在黄河里为自己捞下的两根河柴棍子,艰难地挣扎在生活的泥淖之中。
每逢想到这些,他的心就会猛然一缩,感到一阵难以忍受的绞痛。他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剪刀,久久地发呆,脑子里一片空白。……河晓呀,你喝水。是妻子香红。每当他累了恼了和发呆时,细心的她就会为他递上一杯水或是主动停下手里的活,为他按摩腰腿和酸困麻木的双手。她长得清秀俊美,和轮椅上的河晓外表显然很不般配。但是她却十多年前就从千里之外的乾县来到了他的身边。可以想见,当初也是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同他结婚。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作为妻子、助手、保姆和三个孩子的母亲,岁月沧桑与过度的操劳,已经在她的脸上留下了一条条岁月的印痕。但是她丝毫不改初衷,一如既往地陪伴着他,一起编织着幸福美丽的花环。
六
母亲的怀中,三姐的背上,妻子的搀扶与呵护,世界上三个最心疼他的女人,一路接力,传递着亲情与深爱。那无私的爱和温暖,不断发散扩充,无穷无尽源源不断地化作他克服苦难生存下去的勇气与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正是她们用牺牲与奉献,在自己心灵深处不停地播下爱与希望的种子。如今,年过半百的高河晓,已经完全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与一个生命的责任,那就是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回报一切有恩于自己的人们。
每当夜深人静,他在精心创作时,说不清哪根记忆的神经就会跳动,诱导他回到童年……痛疼、饥寒、窑顶上燕窝里飞进飞出的燕子,甚至一只苍蝇和蚊虫……他闭上眼,面前就是黄河和高山,蓝茵茵的天空,盘旋的皂鹰。转眼,几十年漫长岁月逝去。他手中的剪刀,就像神笔马良的笔。无论什么形象,经他一剪,就活了。难怪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喝彩。长期艰苦孤独的艺术劳动,造就了他的质朴与沉稳,也结晶了他的敏感与聪慧。他的人格与精神如同作品一样耐人寻味。
埋头创作之余,河晓总用一种审视与捕捉的目光看着周围的一切。天上地下,远方近处,他好像永远都在寻找什么。外界的掌声、鲜花与市声喧嚣,似乎都离他很远。他眼前所能看到的,就是他内心的世界,就是他心中的天地。就好像那只在天空盘旋的鹰就是自己,那条行进在河里的船就是自己……那动与静、快与慢的状态与节奏,都因为设身处地的联想与深切体验而活灵活现。他是黄土地的儿子,有许多年月,他匍匐在大地上,习惯了深嗅黄土的气息、倾听大地的脉搏。他比健全的人们更能体味故乡深情。
黄天厚土,构成了他感情基础与生命基因的摇篮和温床,注定了他艺术品格與精神气质的宽博大气。你看他的作品,无论什么题材,无论是当下生活见闻与经历的概括性原创,还是充满传统民俗乡土意味的老形象与老题材;无论是古典名画的二度创作系列,还是《赶牲灵》《走西口》《兄妹开荒》等陕北民歌原创系列;无论是领袖、今古人物肖像系列,还是福禄寿、十二相属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形象表现系列,都无不显出一种自然灵性与天然艺趣。你无论如何想象不来,这是一个双腿无法行走,甚至无法直立起来的严重残疾者的手笔。那种峻拔伟岸的气势与沉稳淡定的审美意趣,不是停留在简单具象的刻画,而是注重整体阵势的营造和把握。高河晓的剪纸,如同黄河里走船,黄土中生根,高天上流云。高天厚土的恩赐,前生今世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