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界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大苏区,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但现在依然比较贫穷落后,应该加大支持力度。国务院2016年7月10日发布了《川陕革命老區振兴发展规划》,要求加快发展步伐,本质上这是一个“良心规划”“还债工程”和“责任工程”。虽然规划期只有五年(2016—2020年),但对于老区来说仍然是一个难得的重大机遇,必须抓紧落实。
老区特征:
红色 信仰 贫困 资源 共享 潜力
川陕革命老区位于川陕交界的秦巴山区,包括四川、陕西和重庆2省1市68个县(市、区),总面积15.7万平方公里,2015年末户籍人口363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834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3.5亿元。其中,四川省境内包括巴中、广元、达州、南充、绵阳等5个市37个县(市、区)。这里是中国古文明发祥地之一,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是祖国地理的中心地带。川陕革命老区的主要特征体现为“六区”,即红色区、信仰区、贫困区、资源区、共享区、潜力区。
——川陕革命老区是红色区。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根据地和政权所在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试验地之一,发生过多次激烈战斗。1932年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从巴中通江县两河口入川,至1935年3月红军离开川陕苏区开始伟大的长征,先后成立了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和24个县(市)级苏维埃政权,红军由入川时的1.5万余人发展到8万之众,根据地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
——川陕革命老区是信仰区。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影响深远,苏区精神深入人心,是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深印刻在川陕革命老区。人们依然时时处处感受到80年前的那场红色风暴,真真切切地在这块土地上激荡过。红军的理想、意志、力量,还有乐观、无畏的气概已经渗进这块土地,熔铸成秦巴山人的性格,影响过去、今天,乃至永远。
——川陕革命老区是贫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川陕革命老区交通瓶颈制约突出。至2015 年底,大部分地级市尚未通高铁,高速公路尚未形成网络,偏远山区行路难问题突出。水利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有效灌溉面积仅占36.5%,部分山区人畜饮水较为困难,饮水安全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供电保障能力不足,仍有不少行政村未完成农网升级改造。
自我发展能力较差。川陕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6.6%。地方财力薄弱,财政支出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小、链条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素集聚能力弱,对外开放水平低,金融、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2015 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7.6:49.7:32.7,第三产业占比比全国低17.8 个百分点。城镇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3.7%,比全国低12.4个百分点。
公共服务水平较差。川陕革命老区人均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仅相当于全国的60%,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教育设施建设滞后,师资力量不足,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较高。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基层卫生计生人才匮乏,每万人拥有医院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
脱贫攻坚底子较差。川陕革命老区大部分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区域性贫困问题突出。截至2015 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3.4 万人,占区域内农村总人口的12.6%。广元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全市7个县区中有3个国定贫困县、4个省定贫困县,到2015年末,还有农村贫困人口22.98万,贫困发生率还有10%,高于全国全省4.38个和4.2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6%,是四川省6个整体纳入扶贫开发范畴的市州之一。
生态环境治理力度较差。属秦巴山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龙门山地震带,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建设任务繁重,环境污染治理压力大,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川陕革命老区是资源区。资源禀赋良好。川陕革命老区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区,立体气候明显,雨量充沛。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全国最大的天然硒资源区。生物资源丰富,有“天然基因库”“天然药库”之称。矿产资源富集,天然气探明储量1.9万亿立方米,铁、铝、铅、锌、锰、钡等金属矿以及石墨、白云石、石英岩等非金属矿储量丰富。
产业特色明显。川陕革命老区是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茶叶、蚕桑、干果等特色农产品和道地中药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清洁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油气化工基地,拥有绵阳科技城和6 个国家级开发区,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迅速。
生态地位重要。川陕革命老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江、嘉陵江、涪江、渠江等水系发达,天然林和湿地资源分布广泛,森林覆盖率达57.2%,拥有23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 个国家森林公园,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保护屏障。
——川陕革命老区是共享区。区位重要独特。川陕革命老区地处川陕渝结合部,是连接我国西南西北、沟通西部中部的重要桥梁,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区域内有宝成、襄渝、西康、阳安、宁西、达成、广巴等铁路以及京昆、包茂、兰海、沪蓉、十天、沪陕高速公路等交通主干道。
区域合作共享。川陕革命老区位于“西三角”的腹心地带,与成都、重庆、西安地缘相近,物流相通,人脉相连,是三国文化、蜀文化、巴渝文化、陕北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川陕革命老区可以密切与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联系,主动融入“西三角”,融入成都、重庆、西安“三小时经济圈”,加强与天府新区、两江新区、西咸新区的战略合作,探索建立川陕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联盟。
——川陕革命老区是潜力区。川陕革命老区构成了“西部金三角”(川陕渝),包括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人口1.18亿,包含47座城市,是西南连接西北、承东启西的桥梁纽带。按照航空上的經济半径计算,重庆、成都、关中城市群都在航空一小时半径内,完全可以形成一个大的增长极。而且,成渝高铁、成西客专等建成通车,未来三地之间两两通达只需3小时。
2016年7月2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实施《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标志着川陕革命老区迎来了国家支持和跨越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发展目标:
绿色 创新 合作 转换 集聚 振兴
《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发展目标,归纳起来,就是要把川陕革命老区建设成为绿色区、创新区、合作区、转换区、集聚区和振兴区等“六区”。
——把川陕革命老区建成绿色区。绿色区就是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文明。《规划》确立了努力把川陕革命老区建成“清洁能源、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清洁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打造特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航空航天等产业。
《规划》确立了努力把川陕革命老区建成“秦巴山生态文明先行先试区”。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巩固强化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地位,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模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把川陕革命老区建成创新区。创新区就是通过改革促进区域内的技术、管理、市场、产品等实现创新发展。《规划》把综合改革试验区作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平台。即在原川陕苏区核心区域设立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统一协调合作平台,在创新行政管理、基础设施投融资、资源开发、扶贫开发、生态保护补偿等方面赋予试验区改革创新和试点示范职能。着力打破行政界线分割,培育建设区域统一大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解决特殊困难和问题,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必须尽快编制《综合改革试验区》规划,尽快申报,尽快实施。
——把川陕革命老区建成合作区。合作区就是区域内外实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赢发展。《规划》提出川陕革命老区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具体举措在构建“三带三走廊”空间布局。即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通道,着力构建西安—汉中—巴中—南充—重庆/成都经济带、西安—汉中—广元—绵阳—成都经济带、西安—安康—达州—重庆经济带等3个经济带,以及兰州—广元—巴中—达州—万州经济走廊、成都—南充—达州—万州经济走廊、汉中—安康—商洛经济走廊等3条经济走廊。要成立川陕革命老区联合会或发展促进会,协同系统推进各方面的合作与升级。
——把川陕革命老区建成转换区。转换区就是资源转化场、观念转换地。《规划》提出努力把川陕革命老区打造成为“红色文化传承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建设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红军精神教育基地。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建成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利用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300多平方公里集中连片的红叶景观,打造中国最大米仓山红叶公园。充分挖掘秦巴山脉地区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资源丰厚,利用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与地质公园最为集中的区域打造华夏生态文明公园。
——把川陕革命老区建成集聚区。集聚区就是产业、资金、人才等要素和机制、方法等发展方式的聚集和裂变发展。《规划》提出努力把川陕革命老区打造成为“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的示范区”。积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合作开放体制机制,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增强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辐射带动作用,为精准扶贫提供有力保障。以脱贫攻坚统领老区开发建设全局,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中推动尽快实现精准脱贫。
——把川陕革命老区建成振兴区。《规划》针对川陕革命老区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从7方面提出了区域振兴发展与脱贫攻坚重点任务。即: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促进资源开发与特色产业发展;推进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区域合作与改革开放;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振兴方法:
政策 人才 创新 开放 项目 自力
川陕革命老区要继续发扬长征精神,把准“六靠”(靠政策、靠人才、靠创新、靠开放、靠项目、靠自力),攻坚克难,夺取振兴发展的伟大胜利。
——靠政策。2016年6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采取特殊扶持政策促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动老区加快致富全面奔小康。《规划》中明确了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资源开发政策、生态补偿政策、帮扶政策和干部人才政策等8项具体政策,含金量很高,干货很多。比如,财政政策提出“加大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增加老区转移支付资金规模,扩大支持范围”“妥善处理老区县乡村公益性债务”;土地政策指出“分解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时,重点向老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倾斜”;生态补偿政策提出“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力度”“以汉江、嘉陵江、渠江等流域为重点,推动上下游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等等。
——靠人才。要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胸怀、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借智借力促进老区振兴发展。实施高端人才集聚行动,深化与清华大学等名校战略合作,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柔性借智一批“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国家“海智计划”人才。实施科技、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型企业家、电商精英、工匠等人才培育计划,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区域人才品牌。认真争取协调落实《规划》中的干部人才政策,着力打造老区优秀人才聚集高地。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用好利益分配杠杆,重奖贡献突出的人才。
——靠创新。创新是长远发展的动力,是川陕革命老区振兴的必由之路。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全面创新改革引领振兴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梯次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產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优势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打通转化通道,推动科技成果、专利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建设特色产业基地。要在进一步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加强区域协作联动上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靠开放。一个地区开放程度越高,发展空间就越大,资源配置能力就越强。要以大开放筑大空间。实施走出国门计划,依托蓉欧、渝新欧班列大通道,加强与中亚、西亚、欧洲城市的开放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缔结友好城市,精准对接投资、引资、外贸,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巴经济走廊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支持优势企业建立境外生产基地、设立境外办事窗口、创办境外贸易型企业,扩大境外工程承包规模和对外劳务合作。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实施“自主品牌出口增长”计划,发展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和出口基地。要以大合作谋大发展。坚持东承西拓、南联北接,深化全方位合作。扩大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加大与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合作力度,全力开拓北方市场。密切与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联系,纳入陕西汉中探索建设“大天府”,加强与天府新区、两江新区、西咸新区、兰州新区的战略合作,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分工,创新合作方式,实现错位发展、互补发展。要以大平台促大融合。积极参与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万企出国门”等重大商贸活动。加快对外开放窗口和功能性设施建设。
——靠项目。坚持项目投资最大主引擎地位不动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资源优势,千方百计推动项目投资。深入研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川陕革命老区发展振兴、全面创新改革等重大政策机遇,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围绕优势特色产业谋划储备重大项目,着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新产业新业态预期投资、企业技术改造等领域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超常规培育引进重大项目。按照“四个一批”路径,积极向上争取一批,对接国家十一项重大投资工程包、六大消费工程及其年度工作重点,争取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挤进国省“盘子”。强力对外招引一批,积极推进产业链招商、产业园区招商、平台招商、以商引商,努力在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上实现大突破。激活民间投资一批,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积极扩大PPP项目合作,引导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回乡发展,吸引各方投资。创造性推进项目落地见效。实行一名领导挂帅、一个部门主抓、一套班子落实、一个方案实施的项目推进机制。实施最严厉的项目建设环境治理行动,开辟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强化重大项目建设用地、资金和其他要素保障。
着力打造中国红叶公园、秦巴红色旅游环线、中国脊梁公园,加快嘉陵江、汉江流域综合治理,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区、中国红军城、人才特区,实施畅通工程、生态工程、产业工程、政权建设工程、脱贫工程、开放工程、教育工程、大市场工程等,努力建设“西部金三角CSY区”(川陕渝)、三新中心区(西咸、两江、天府新区),四川北大门、秦巴门户、蜀道剑门。推进“中国工农红军精神学院”“女干部学院”“四川家庭教育学院”“四川家风家教学院”等建设。成立“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促进会”。
推进“泛天府经济区”建设。汉中盆地,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应该建设“秦巴天府”“大天府经济区”“泛天府经济区”,就是川陕老区。
——靠自力。必须解放思想。坚决破除遇事无可能、得过且过的老观念,树立凡事有可能、时不我待的新意识;破除自迷自恋、守旧守常的老观念,树立破旧超常、敢想敢干的新意识;破除尾巴主义、落后主义的老观念,树立创先争优、永争一流的新意识,让解放思想的旗帜高高飘扬在振兴发展的新征程上。必须真抓实干。坚决克服畏难不前和妄自菲薄情绪,敢想善干,顺大势、谋大事、干大事、干成事。
革命老区是我们党领导和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是新中国的摇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要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并郑重指出“加快老区发展,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因此,要用足、用好《规划》赋予的特殊政策,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进行政策平台的科学谋划、政策项目的细化实化和政策扶持的有效对接,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把红色转变为绿色、信仰转变为力量、潜力转变为动力、政治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贫困转变为富裕,推动川陕革命老区率先脱贫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