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药方式下氟啶虫酰胺对甘蓝主要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2017-03-06 01:54杨帆单俊奇赵倩倩王攀望勇司升云
长江蔬菜 2017年24期
关键词:茎部小菜蛾酰胺

杨帆 ,单俊奇 ,赵倩倩 ,王攀 ,望勇 ,司升云

(1.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430345;2.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农药是病虫害防治的最有效手段,但是近年来过量、不合理施用农药对人类的食品安全、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群落带来的负面影响愈发显现[1]。农药的传统应用方式有种子处理、土壤处理 (喷雾、撒施、灌根)和叶面处理(喷雾、喷粉、烟雾)等,尤以叶面喷雾、种子包衣和灌根法应用最为普遍。但常规喷雾法使大量农药逸散到非靶标环境中,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农药浪费以及误杀天敌,对蛀干、蛀芯及藏在其他荫蔽处为害的害虫防治效果较差,持效期短,耗水量大,如果在设施内施用,还可能增加设施内的空气湿度,进而诱发或加重其他病害的发生[2];种子包衣仅对苗期有效,作物移栽后基本失去药效[3];灌根法对土壤质地有一定要求,如具有保水性,同时造成药剂流失、土壤残留超标以及土壤板结等问题。探索精准施药、规范合理用药是目前病虫害防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4]。

植株茎部施药技术的原理是选择合适的内吸性农药,以注射、涂抹等特定的方法施于植株茎部,使其通过内吸性渗透至植株体内,随体液传导扩散至其他部位或产生更毒的代谢物,使为害该部位的害虫中毒死亡[5]。该技术起源于15世纪的树干注射农药[6],目前部分用于林木及木本农作物等(如棉花、高粱、玉米)的病虫害防治[7~10]。但未见有报道将这项技术应用于蔬菜植株的病虫害防控。

氟啶虫酰胺是一种新型低毒吡啶酰胺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11],具有内吸性,对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有很好的控制作用[12,13]。之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氟啶虫酰胺通过甘蓝茎部用药法对蚜虫和小菜蛾的室内种群有较高的毒力(未发表资料),本文进一步采用茎部包裹和叶面喷雾2种施药方法,测定了氟啶虫酰胺对甘蓝上蚜虫和小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浙江石原金牛农药有限公司。

1.2 供试作物和虫源

试验于2016年5月在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供试甘蓝品种为京丰一号,大棚种植,3月上旬播种,4月下旬移栽,种植方式为深沟高厢、长畦栽培,株距0.5 m,小行距0.4 m,大行距0.9 m。试验在蚜虫盛发期和小菜蛾卵孵高峰-低龄幼虫盛发期进行,所有供试虫源均为田间自然发生种群。

表1 氟啶虫酰胺不同施药方式以及药剂浓度对甘蓝上蚜虫防效影响的二因素方差分析

1.3 试验设计

采用茎部用药和叶面喷雾2种施药方式,每个处理设 3个药剂浓度,分别为 100、200、400 mg/L,每种施药方式各设1个清水对照。每个处理1个小区,小区面积15 m2,每小区随机选取10株,共8个小区、80株甘蓝。

茎部用药采用脱脂棉浸药裹茎法,在甘蓝茎基部施药,每株用药量3 mL;以3 mL清水作为对照。叶面喷雾采用MATABI超16型手动背负式喷雾器施药,按照当地农民的用药习惯,每667 m2用水量45 L,换算成每小区用水量1 L;以相同用量清水作为对照。用药前调查整株蚜虫(包括桃蚜和萝卜蚜)和小菜蛾的虫口基数,分别于施药后 1、3、7、10、14、21、25 d调查存活虫数。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初步统计,分别按以下公式计算试虫的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基数-药后虫口基数)/药前虫口基数]×100;校正防效(%)=[(处理组虫口减退率-对照组虫口减退率)/(100-对照组虫口减退率)]×100。

分别对氟啶虫酰胺不同施药方式及药剂浓度对蚜虫和小菜蛾校正防效的影响进行二因素方差分析;茎部用药和叶面喷雾2种施药方式对校正防效的差异用t测验进行显著性检验。所有统计分析均在SAS 9.0中完成。

图1 氟啶虫酰胺2种施药方式对甘蓝上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氟啶虫酰胺2种施药方式对甘蓝上蚜虫的田间防效

对不同施药方式及药剂浓度处理下氟啶虫酰胺对甘蓝上蚜虫的田间防效进行了施药方式×药剂浓度的二因素方差分析。施药方式对蚜虫防效的影响随用药持续时间的延长而改变,药后1~3 d和21~25 d,不同施药方式对蚜虫的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但药后7~14 d差异不显著;除药后第1天外,其余时间相同施药方式、不同药剂浓度处理下氟啶虫酰胺对蚜虫的防治效果均没有显著差异;此外,施药方式和药剂浓度两因子的交互影响作用不显著(表 1)。

表2 氟啶虫酰胺不同施药方式以及药剂浓度对甘蓝上小菜蛾防效影响的二因素方差分析

茎部用药处理下,氟啶虫酰胺药后1 d对蚜虫的防效显著低于 3~25 d(P<0.000 1),3 个浓度下分别为-4.4%、38.3%和65.2%;药后7 d活性逐渐增强,分别达到 79.1%、96.7%和 97.1%;药后10~25 d,200、400 mg/L浓度下的防效值始终稳定在97%~100%的高活性水平(图1)。

叶面喷雾处理下,药后1 d的防效显著低于3~25 d (P<0.05),3 个浓度下分别为 53.0%、73.4%和66.6%,并于3~7 d达到最大值90%~100%;但21 d后防效逐渐下降至90%以下,药后25 d分别为62.8%、85.3%和 80.4%(图 1)。

就2种不同施药方式的比较而言,药后 1~3 d,100 mg/L和200 mg/L浓度下叶面喷雾对蚜虫的防效显著优于茎部用药(P<0.05),400 mg/L浓度下两者无显著差异;药后7~14 d,所有浓度处理下2种施药方式的防效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药后21 d,茎部用药的优势开始显现;药后25 d,所有浓度下茎部用药的防效均显著高于叶面喷雾 (P<0.05)(图 1)。

2.2 氟啶虫酰胺2种施药方式对甘蓝上小菜蛾的田间防效

对不同施药方式及药剂浓度处理下氟啶虫酰胺对甘蓝上小菜蛾的田间防效进行了施药方式×药剂浓度的二因素方差分析。药后1~7 d不同施药方式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14~25 d差异不显著;除药后第14天外,其余时间相同施药方式、不同药剂浓度处理下氟啶虫酰胺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均没有显著差异;此外,施药方式和药剂浓度两因子的交互影响作用不显著(表2)。

茎部用药处理下,氟啶虫酰胺药后1 d对小菜蛾的防效显著低于 3~25 d(所有 P<0.000 1),3 个浓度下分别为-24.6%、8.1%和22.4%;药后10 d左右达到最高防效值,分别为75.6%、89.1%和90.5%。中、高浓度下持效期在14 d左右(图2)。

叶面喷雾处理下,总体而言药后3~21 d的防效显著高于第 1、25 天(P<0.05),药后 7~10 d 达到最高防效值,3个浓度下分别为90.9%、91.4%和94.3%(图2)。常规喷雾法药效发挥也较慢,这可能与小菜蛾抗性水平较高[14],以及氟啶虫酰胺是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11]、对靶标害虫的作用方式不同有关。

2种施药方式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效有所差异,但差异显著性随施药时间的延长有所不同。如图2所示,浓度100 mg/L以及药后1 d、浓度200 mg/L以及药后1~3 d、浓度400 mg/L以及药后1 d,叶面喷雾的防效显著高于茎部用药(P<0.05);其余差异不显著(P>0.05);14 d 以后,在 200、400 mg/L 浓度下,茎部用药田间防效的均值开始超过叶面喷雾,尽管差异并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3.1 茎部用药持效性优于常规喷雾

本研究结果显示,施药初期(1~3 d)通过茎部用药法对靶标害虫的田间防效低于常规喷雾法,但施药中期(7~10 d)两者无显著差异,施药后期(14~25 d)茎部用药的优势逐渐显现(图1,2)。说明茎部用药法速效性一般,但通过一定时间的累积,药剂一旦被作物吸收并到达害虫为害部位,会表现出很好的稳定性和持效性,持效期超过25 d,明显优于常规喷雾法(14 d左右),从而大大减少用药次数。

3.2 茎部用药实现农药减量,节约水资源

茎部用药法可以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大量节约水资源。以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为例,按照推荐剂量以及当地农民的用药习惯,若栽培密度为3 000株/667 m2,传统喷雾法每667 m2制剂用量35~50 g、用水量45 L,茎部用药法每667 m2制剂用量为18 g、用水量9 L,单次施药可减少制剂用量48.6%~64.0%、节约用水量80%。

3.3 茎部用药更适用于刺吸类微小害虫的防控

氟啶虫酰胺通过茎部用药法对甘蓝上蚜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25 d田间防效仍高达95%以上(图1);但对小菜蛾的持效期只有10~14 d,也就是说当第二代蛾峰出现,或者世代重叠严重、各龄期幼虫混发时可能难以实现对田间种群的可持续控制。田间应用时应以预防为主,在当地第一代小菜蛾成虫产卵高峰前期提前用药,以降低前期的种群发生基数,减轻后期化学防治的压力。

[1]屠予钦.农药的对靶喷撒技术在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中的意义[J].植物保护学报,1988,15(2):129-133.

[2]吴春笃.农药使用的安全性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1996,27(增刊):144-148.

[3]王吉强,高占林,党志红,等.吡虫啉包衣对黄瓜瓜蚜的防治效果及包衣后药剂在植株内的分布[J].农药学学报,2008,10(1):87-91.

[4]马辉.我国应大力发展农药精准施药技术[J].农药,2002,41(6):47.

[5]吴春笃.植株茎部施药防治害虫的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1996,27(增刊):139-143.

[6]Dick J M,Longman K A.Techniques for injecting chemicals into trees [J].Arboricultural Journal,1985,9(3):211-214.

[7]董英,汪维云,吴春笃,等.桃树茎部施药的生理基础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1999,30(5):76-80.

[8]王慧瑜,赵玉安,贾耀军.树干注射施药技术研究概况[J].农药学学报,2005,7(2):104-108.

[9]尹可锁,郑泗军,杨韶松,等.利用假茎注射吡虫啉防控香蕉蓟马[J].植物保护,2016,42(5):238-241.

[10]张玉生,赵吉岭,邵霞,等.几种内吸剂涂茎防治玉米蚜[J].农药,1994,33(3):36.

[11]张亦冰.新颖杀虫剂——氟啶虫酰胺[J].世界农药,2010,32(1):54-56.

[12]邓明学,覃博瑞,邓欣毅,等.氟啶虫酰胺10%可湿性粉剂防治柑橘蚜虫、粉虱等4种柑橘嫩梢期害虫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5,36(2):46-51.

[13]刘秀春,范业宏,王宝申,等.氟啶虫酰胺防治苹果黄蚜药效试验[J].农药,2008,47(5):370-374.

[14]冯夏,李振宇,吴青君,等.小菜蛾抗性治理及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2):247-253.

猜你喜欢
茎部小菜蛾酰胺
怀牛膝可培养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
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与半闭弯尾姬蜂种群动态研究
武汉地区春甘蓝小菜蛾发生动态与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为什么向日葵能够不停地向着太阳转
小菜蛾半闭弯尾姬蜂简化扩繁技术
为什么有落叶
双酰胺类杀虫剂Broflanilide
三氟咪啶酰胺的合成工艺研究
宝鸡地区春甘蓝小菜蛾种群动态研究
萘乙酸和6—苄基腺嘌呤对绿豆茎部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