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宪朝
(聊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机统一
——兼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核心内涵
魏宪朝
(聊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最终指向和必然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具有相互联系的内在统一性。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初级阶段和特定时期,这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所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和必修课程,因此把“两个理想”教育作为话语体系的核心内涵融入到课堂教学并贯穿于全部课程的始终非常必要,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
远大理想;共同理想;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趋势和最终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具有相互联系的内在统一性。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①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的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早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曾提出:“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2014年3月,他在访问欧洲期间,也将精神文明纳入其中并向全世界宣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参见:“习近平铸就‘中国信仰’”:http://news.ifeng.com/a/20171006/52381558_0.shtml.,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初级阶段和特定时期,这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所决定的。因此,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统一思想,不忘初心,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开辟道路。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页。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也明确提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6年10月27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http://www.yjbys.com/news/467699.html.这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号角,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新的里程碑,必将有利于统一全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利于最终实现共产党人的初心——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和必修课程,因此把“两个理想”教育作为话语体系的核心内涵融入到课堂教学并贯穿于全部课程的始终,非常必要,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势在必行。
综观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的全部内容,不难发现: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等核心概念贯穿于全部课程的始终,而其最终的目标指向皆是“两个理想”话语权的养成和实现。但是,如何做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信坚守和坚定自信,作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必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对此,课堂教学必须讲清楚:
(一)共产主义的来龙去脉
自从1516年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的名著《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全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问世以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运动到制度,从西方到东方,从一国到多国,已经走过了500多年。起初,社会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种学说,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描绘,但并没有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没有找到通向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所以是一种空想。至到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共产主义理论才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指出了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阐明了社会主义必然替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从而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并成为人类社会实现美好理想的行动指南、正确途径和科学的制度安排。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庄严宣告: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并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自此,共产主义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所追求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等国际性无产阶级革命组织的领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1871年3月,法国工人阶级创建了“巴黎公社”,开启了建立“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她虽然只存在了72天,但对后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人类社会的目标追求
自古以来,建设一个祥和、富裕、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人人皆自由、天人合一、和睦相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始终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华夏民族的孜孜追求。近代以来,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在西方列强的打压下,加快了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良方的步伐。但轰轰烈烈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器物救国之美梦破灭了、“戊戌变法”夭折了,“太平天国”、义和团的“大同”理想也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终于“武昌之大革命以成”,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4月,孙中山就在其《社会革命谈》的演说中坚信地说到:“今之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富民利之革命,拥护国利民富者,实为社会主义。”①《孙中山全集》(第1卷),上海:中华书局,1986年,第288页。实际上,历史也确实给予了中国一个宝贵机会。但是,随之而来的,袁世凯窃国、张勋复辟,许多革命党人残遭杀戮,革命最终宣告失败。中国仍然处在黑暗、迷茫之中。正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送来了走向光明的希望。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问题”与“主义”之争的一场激烈交锋,一大批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明确提出了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主张,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第一,西洋人走过的路,即以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开发实业,不是拯救中国的良方妙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万国商场、各个资本国经济竞争的焦点;第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为了帮助中国开发实业,而是为了攫取巨额利润,是要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附属国;第三,中国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以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来发展实业,进而成为工业极发达国家。李大钊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靠着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运动”,“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就必须“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①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见《每周评论》(第35号),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2c67540102v89o.html.
(三)近代中国的道路选择
早期的共产主义者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的帮助下,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共一大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等。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中共二大在科学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的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低纲领或称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即: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或远大理想,即:“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工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毕生追求。
但是,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具备充分的条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针对不同的历史阶段制定具体的纲领和现实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历史地选择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实行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历史地选择了社会主义。然而,在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和转变过程中,虽然在新民主主义社会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背景下②魏宪朝:《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充分发展观的嬗变》,见《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年第6期。,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但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长期在三座大山的压榨之下,并没有经历过资本积累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所以新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非常薄弱的。
习近平同志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页,第11页。
(四)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在世界政党史上,任何一个政党都没有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了践行和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付出了如此巨大而惨烈的代价。“‘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页,第11页。近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不断前行,不懈奋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8年的浴血奋斗中,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有370多万,比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党员人数300多万还要多。“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何等的豪迈和自信。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①《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2016-10/21/c_1119765804.htm.然而,前进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习近平同志强调:“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②《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2016-10/21/c_1119765804.htm.
总之,我们要坚信只要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社会主义阵地不丢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有希望,社会主义就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还要自信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势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世界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信仰共产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理想在当下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最低纲领和奋斗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特定时期和必经阶段,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这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所决定的。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讲清楚:
(一)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毕生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梦紧密联系起来的最佳表达。中国共产党历来就是最高纲领、远大理想、长期目标和最低纲领、共同理想、近期目标的统一者和践行者。《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③《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页。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09页。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也是引领我国工人阶级走向更加光明未来的必由之路。”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5页。
(二)“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⑥这是毛泽东在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中的重要论断,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0页。
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会议上,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并庄严地向世人宣告。建国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不仅顶住了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的围困、封锁和包围,而且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同时,也不可否认,在中共八大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由于历史不断前进的惯性作用,再加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节节胜利以及建国后的顺利过渡等等,给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以冲天的干劲、饱满的热情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机遇,但其结果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没有经验而又四面受敌的情况下出现了急于发展自己的社会生态,给新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带来了一些麻烦,出现了一些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重新审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基本国情,重新认识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为了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然而,党的十三大之后,我们党又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考验。国内政治的“小气候”和国际政治风云急剧变化的“大气候”遥相呼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甚嚣尘上,中国又一次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选择。正是在这种尖锐、复杂的矛盾面前,中国共产党人沉着应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而正确的决策,并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1992年10月12日至19日,以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为基础,中共十四大在北京召开。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全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开启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障。”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页,第12页。
(三)“两个理想”话语权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在“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这一新的形势下,“远大理想”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共同理想”是保持全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障。习近平同志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6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且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实践中统一起来作为党的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定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历史的经验和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代表着当代中国发展、乃至全人类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特定阶段。“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页,第12页。
简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④《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2016-10/21/c_1119765804.htm.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坚定当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凝聚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永做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承者、建设者、领路人,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未来和必然趋势——共产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同时,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然而,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4页。这个时期被他们称之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社会主义社会。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必须讲清楚:
(一)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同时,从实际出发,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之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之强国之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不仅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而且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出了伟大贡献,奠定了“转变”的初步基础。
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中,马克思就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研究历史哲学,并在深刻批判黑格尔国家学说的同时,提出了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政治、私有财产决定着国家制度和立法的观点。马克思以这一理论观点为基石,首次明确地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古代时期、中世纪的专制时期、人获得政治“街坊”的现时代和真正民主制度时期,并初步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以分工和分配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又进一步阐明了所有制形态演变的顺序,即:“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中世纪“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现代“纯粹私有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无产阶级的占有制”。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中,马克思还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依次更替的思想观点,并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将经济社会形态具体划分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晚年又通过对原始社会的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对亚细亚的、古典古代的、日耳曼的三种所有制原始形式的思想认识,阐明了私有制产生的原因、过程,并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原始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邓小平在其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第380页,第382页。毛泽东也曾说过:“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③《毛泽东文集 》(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5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来得到充分发展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再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是建立新的经济、新的生产关系的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和形成的各个不同阶段。”然而,基于 “苏联人民已经进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代”④《简明哲学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69-270页。的认识误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也曾走过弯路。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第380页,第382页。邓小平认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第380页,第382页。
在血与火的磨砺中,在风和雨的洗礼中,在新的长征路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断探索,追寻着社会和谐的民族梦想,写下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诗篇。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和实践,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我们要坚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会变,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的制度选择和前进方向已经走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沿,且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制并存的当下,逐步呈现出了自身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但也不可否认,资本主义的产生也曾极大地解放了被封建社会所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并使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是历史的进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通过采取自我调节等手段似乎进入到一个长期繁荣的发展阶段。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根本矛盾,仍然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把“两个理想”话语权纳入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并贯穿于全部课程教学的始终,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最终指向和必然趋势;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具有相互联系的内在统一性;讲清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初级阶段和特定时期,我们的制度选择和前进方向已经走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沿。
综上所述,“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页。,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实现作出伟大贡献。
On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Lofty Ideal of Communism and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iscussing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I Xian-chao
(School of Marxism,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 China)
Marxism reveals that communism is the ultimate point and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objective law in human’s developing.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organic component of the communist ideal, and both have the inherent unity of interconnection. Lofty ideal of communism requires “fully developed and highly advanced in socialist society”, bu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a specific period. It is determined by the basis of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re the main channel and the required courses to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the correct ideal faith and values, therefore it is always very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two ideals” education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throughout the whole courses. It is in favor of the form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it benefits training the successors of socialist cause.
lofty ideal; communist ideal; communism;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iscourse system
[责任编辑 常伟]
G412
A
1672-1217(2017)06-0097-07
2017-09-2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DJ01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研究;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CZZJ03):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魏宪朝(1961-),男,山东莘县人,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