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民
(聊城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易》的发展与术数表象下的思想智慧
李桂民
(聊城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易》学起源于数占,从《周易》成书时起,由于其决疑功用和断意在先、卜筮在后的原则,使其成为一部智慧之书。春秋时期蔚为风气的人文思潮,解《易》中的人事因素日益增长,而儒家的《易传》更是突破了易的判断吉凶功能,而使其成为教化的经典。中国古代《周易》的诠释史,亦是象数易和义理易的分化和融合史,易学先哲对宇宙生成模式、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理念、道德伦理的阐发,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度思考,亦是我国古代哲学智慧的结晶。
周易;术数;象数易;义理易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易经》虽有占筮的功用,但不能以纯术数之书视之,而早期儒者对易经系统阐发而成的易传,则使《周易》的义理价值彰显。由于《周易》在先秦时代,就已经位列六经,汉代更被尊为诸经之首,后代的解易著作汗牛充栋,主要分为象数易、义理易两派,近现代又有学者发现《周易》的史学价值,以史解易也蔚为风气。那么,时至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周易》,鄙见认为,无论是象数易、义理易,还是以史解易,都正确揭示了《周易》的一个方面,三者并不是截然分割的,譬如义理的阐发就是建立在象数基础上。本文拟对《易》学发展史和《周易》属性谈些不成熟看法,现试作申述,以就教于各位学界专家与同好。
一
在诸多人的视界里,《周易》是一部充满神秘的典籍,其神秘性来源于它的占筮性质和预知未来的能力,但这种看法仅仅注意到《周易》的世俗性层面,其认识的偏颇和《易》文化普及的缺失有关。《周易》具有占筮的功能,这点不容否认,如若把其简单视作占筮之书,则有失粗浅。应该看到,《周易》在占筮的形式之下,所蕴含的丰富义理内涵。从单卦到重卦,从数字卦到阴阳符号,这期间《易》学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思维上的飞跃。《易经》与《易传》成书时间不同,《易经》一般认为成书于商末周初,《周易》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①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72页。但由于《晋》卦卦辞“康侯用赐马蕃庶,昼日三接”提到了周初的康叔封,因此《周易》卦爻辞成书时间不应早于西周。
众所周知,夏商周三代文化具有连续性,孔子就曾提到三代之礼因损沿革的情况,事实上这种文化的继承是多方面的,今天我们在周人早期青铜器造型和周原甲骨文形态上,也可以看出这种文化的传承色彩。鉴于卦爻辞不仅提到了周初人物,还提到了商之先王,如“高宗伐鬼方”、“帝乙归妹”、“丧羊于易”等史实,据李学勤的研究,鬼方这一称谓在周已经不见,①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年,第9页。因此,《周易》卦爻辞的作者应是身历商周两朝的卜人,卦爻辞的完成当是在周初。
金景芳较早提出《易经》、《易传》中具有哲学思想,当然金先生是义理易的竭力提倡者,在《周易》的占筮语境整体不存的当下,阐发和弘扬其义理内涵,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易经》虽具有一定的义理内涵,但由于此时的《周易》还笼罩在占筮的氛围里,其思想具有明显的内敛品格。最早系统对《易经》义理进行阐发的是《周易》十翼,十翼的出现,在易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使我们藉此得以知道周易的占筮和解卦方法,而且使《易经》升华到理论层次,从而实现了易学的突破。《周易》由最初的占筮之书,一举而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位居六经之首,以传解易的基本方法也成为宋代易学的重要特点,并进而影响到今天的《周易》研究。
对义理易的重视,始于早期儒家,对儒家传统的接续,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供文化资源,但同时也应看到,轻视象数易,亦不利于《周易》研究的健康发展。从历史上长期存在的象数易与义理易的分化,到当代学者对象数和义理的不同偏好,如何能更全面反映《周易》这部著作的实质,笔者更倾向于把《周易》看做是一部智慧之书。八卦来源于数字卦,是考古发现给我们带来的新认识,数字卦起源颇早,在周原甲骨文中发现重卦就是数字卦,卦画来源于数字,从早期起源上印证了“龟,象也。筮,数也”之说。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65页,第131页。
尽管易起源于数占,三易之一的《周易》也具有占筮的功能,但需要指出的是,周代的占筮和殷商有质的区别,那就是随着重德思潮的兴起,占筮所发挥的主要功用是“决疑”。蓍占在功用上与龟卜是相同的,尽管二者所凭借的材料不同。《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说:“占人掌占龟,以八筮占八颂。以八卦占筮之八故,以视吉凶。”③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55页。国家有八种事需要先筮后卜,即征、象、与、谋、果、至、雨、廖等八事。“不烦卜筮”的圣人毕竟稀少,一般的占筮原则是有疑方卜。《左传•桓公十一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65页,第131页。《礼记》中也说占卜是为了“使民决嫌疑,定犹豫”。⑤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0页。在“决疑”的目的取向上,龟卜和蓍筮是一致的,不过,占筮的吉凶并不完全取决于卦象或卦辞,而在于占筮者的人为解读,即所谓的“筮无定法”。这一点,无论是先秦还是后代,皆是如此,特别是汉代易学,使筮法更加繁复的同时,取象的标准也不一样,使占筮的解释具有了更大的空间。《周易》解释的不确定性,本身就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智慧,因而占筮对筮者亦提出较高要求,正如《左传》引《夏书》云“官占唯能蔽志,昆命于元龟”,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713页。就是说使用龟卜的前提是占卜的官员能够审察判断人的意愿,这种断意在先用龟在后的做法,很显然是占筮神奇功能的进一步淡化。就易筮来说,取象的多样性,透显的就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使得《周易》的筮占,在其神秘的表象深处,蕴藏着智慧的内涵。
二
我们说《周易》是智慧之书,但在先秦时代,毕竟它没有完全和卜筮相揖别,随着占筮在政治生活中地位的下降,使得《周易》的智慧内涵日显,而《易传》的出现,则使易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帛书《要》篇所云孔子“《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的价值取向,表明孔子“求其德”路向注重的不是《周易》的占筮功能,而是从义理方面丰富了其内涵,体现了高度的哲学智慧,《荀子•大略》中“好《易》者不占”就是对这一演变趋势的概括。
从伏羲画卦、文王重卦的说法来看,《易经》的成书不会早于文王时代。《易传》是解释《易经》的作品,成书时代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战国人的作品。传统说法主张《易传》为孔子所作,当代仍有许多学者持这种看法。金景芳认为《易大传》是孔子所作,证据确凿,无可否认,不过,他同时承认《易传》成分比较复杂,当中“有孔子写的,有以前的旧说,有孔子讲弟子记的,有后世窜入的”,①金景芳:《周易讲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页。金先生一生嗜《易》,这种治学兴趣甚或影响了金氏传承者的研究取向。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在文化教育方面,他不仅桃李满天下,还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等作过整理。孔子晚年喜易,《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的话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晚年于《易》,须臾不离,以致于“韦编三绝”。据史载孔子传易于商瞿,汉代的易学系统就是来源于孔子的传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便孔子不是《易传》的作者,但里面包含了孔子的易学思想,应是事实。《系辞传》中的“子曰”,应该具有某种口耳相传的真实性,不能完全看成是后人的假托。早在战国时代,鲁穆公询问子思所引孔子话的真实性,子思回答说虽不完全是孔子原话,但大体意思是不错的,这对于理解《系辞传》中“子曰”是有帮助的。②《孔丛子•公仪篇》载鲁穆公谓子思曰:“子之书所记夫子之言,或者以谓子之辞。”子思曰:“臣所记臣祖之言,或亲闻之者,有闻之于人者,虽非正其辞,然犹不失其意焉。”《孔丛子》所记当有更早史源。传世文献中,对孔子与《周易》的关系语焉不详,《论语》中虽有孔子“假我数年,五十而学易”之说,③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1页。却没有孔子与弟子讨论易的记载,战国时期作品中颇多的“子曰”,使得时人就业已怀疑其真实性,当代学者更是莫衷一是。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及传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周易》经文、阜阳汉简《周易》、王家台秦简和包山楚简等涉易材料,是我们在传世文献外,看到的重要资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认识,丰富了我们对易学史的理解。对于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字词上的不同,这在出土资料中带有普遍性,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帛书《周易》诸篇的形成来看,刘大均认为:“假如帛书经文与传文为同时抄成的话,则其抄写的年代基本可界定在汉高祖至吕后执政的二十余年间”、“而今本《系辞》及《彖》、《象》等今本《易传》其他主要篇章,似当基本修订完备于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时或稍后”。④刘大均:《周易概论》,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第230-231页。刘先生的看法是颇有见地的,事实上,不仅卦爻辞和系辞,易经的卦爻象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包山楚简卦由一、六、五、八几个数字组合而成。新蔡楚简卦由一、六、五三种数字组成,楚竹书《周易》和阜阳汉简周易,都是以一表示阳爻,八表示阴爻,综合上述《周易》版本和易筮资料,到战国晚期,卦画的表示已经固定和简化。八卦画来源于数字卦,这是考古材料所带给我们的认识,卦画中的奇偶数,和阴阳联系起来,亦是阴阳五行思想发展后的产物,“《易》以道阴阳”就指出了这种联系的固化。⑤《易》以道阴阳,出自《庄子•天下》篇,马叙伦、张恒寿、徐复观等学者认为系注文混入正文,参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9页。
对《周易》筮法的了解,我们主要依靠《左传》、《国语》中的筮例和周易系辞,从春秋时期已经利用易卦和卦爻辞来占筮来分析,占筮的迷信色彩业已淡化,占筮也体现着重人事和德性的特点。义理易阐发的基础,在于《易象》,《易象》是《易传》中成书较早的篇章,《左传》昭公二年有:“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采见,礼也。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⑥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26-1227页。可见《易象》成书之早,义理易的生发早于孔子,但孔子却是义理易流传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易传》诸篇的成书时代虽有早晚,但秉承的都是义理解易的方法,而在这方面做出系统贡献的是孔子,孔子在义理易的创立方面是一个重要人物,孔子改变了《周易》筮的传统,使其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周易系辞中有许多孔子对周易的解说,《史记•孔子世家》甚而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①[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937页。对于此,不能绝对理解成孔子是易传的作者,不过孔子和《周易》有关系,却是事实。《系辞》中有一些孔子解易之辞,这类记载还见于帛书《易传》,里面记载了缪和、吕昌、吴孟、庄旦、张射、李羊等向孔子的问易之辞,反映了自孔子以来的义理易的传统,并构成了后世易的正宗。孔子的贡献在于,奠定了义理解易的基础,而义理解易,并不是孔子的发明,只是一种“述”而非“作”,尽管孔子也没有行之于文字,但为弟子辗转相传。从目前的条件来看,如果坐实《易传》的作者,并不现实,但是说《易传》是晚周儒者的作品,恐不致大错。《易传》的贡献在于,对《易经》作了义理上的发挥,这是易学史的一次质的飞跃,它使《周易》超越了粗浅的数占,同时也把这部占筮之书改造成儒家的义理著作。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孔子起了重要作用,虽然我们不把孔子看做是《易传》的作者,但孔子对《易》的态度和解《易》方法,奠定了义理解《易》的基本路径,从这里来说,孔子在《易》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人物。义理解易的关键,在于易象,易象是六卦画和卦爻辞之后的又一重大创造,它使得易摆脱了单纯的占筮功能,德性的渗透使《周易》本身实现了根本性的脱胎换骨。
三
《周易》一书的占筮作用不容回避,自其产生后,存在术数和义理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向,当代学者致力于发掘其义理和历史的内涵,是在新的语境下对《周易》价值的弘扬。近年,郑吉雄表达了对《易经》等同于占筮之书的忧思,他说:“今年《易》数字卦文献及相关出土《易》文献浸多,学者又复根据此等文献与《易》卦相联系,坐实二均为本于占筮的文献,遂一意从占筮讨论出土《易》材料,不再视《易经》为先民创作的典册,不再细心阅读卦爻辞,对于卦爻辞所载之历史、政治、伦理、修德、自然观、身体观、语言方法等内容,几皆视而不见”,②郑吉雄:《论〈易经〉非占筮记录》,《周易研究》2012年第2期。认为《周易》经、传之间有联系,占筮、义理间不应割裂。
对《周易》的诠释,在古代史上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汉学和宋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分支,但无论是象数易还是义理易,都是对易学哲学层面的深化和提升,是先哲认识自然、社会、人生的智慧结晶,与粗浅的术数判然有别。但由于《周易》占筮的形式,决定了在此基础上的义理阐发不可能完全离开卦象,不要说观象系辞的传统,就是《易传》对《易经》的发挥,亦是建立在象数的基础上。《易传》用乘、承、比、应、据、中等来解释爻位,并且还把八经卦与八个方位相比附,汉代京房、焦延寿、荀爽等人,又进一步用互体、卦变、爻辰、消息、纳甲来解《易》,力图用卦象诠释所有卦爻辞的来历,尽管这种做法表现出较高思维智慧,但业已使《易》愈说愈繁,《四库全书总目》作者遂有“《易》遂不切民用”之说。③[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在先秦时期,卦的解释呈现适用的特点,简而不繁,但从西汉以后,又出现了很多附会,由于通经可以免徭役赋税甚或为官,导致研习者日众,西汉易主要有三家,东汉则有十三家之多,易学流派的增多,导致易的诠释日益繁杂,其中不乏标新立异的心理,但往往出于附会而不是凭空虚造。为了说明卦爻辞的来历,西汉附会出消息、爻辰、卦气、纳甲、八宫等,我们在指责其把《周易》引向歧途时,同时应该看到,这种附会体现了很多的智慧。尽管汉人的附会背离了易的初旨,但如果我们抛弃筮占的目的,仔细分析他们思维的理路,就会发现,这种附会亦有着较高的哲学意味。象数易和义理易,长期并存而不是取代,就在于它分别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要。对易的诠释,后代还有新的附会,如宋人发明的“河图”、“洛书”,后来形成的图书之学,就是根据《尚书》、《系辞》、《易纬•乾坤凿度》和易注等著作编造出来的,即便说图书之学有更久远的直接依据,没证据显示能超过汉初。可以看到,早期易学主要根据卦位、卦爻辞、彖、象等来占筮,易象也不能覆盖人事的方方面面,因此给发挥留下了太大的空间。西汉易的流传分为古文易和今文易,今文易的施、孟、梁丘和京氏皆立为学官,即象数易学,费、高则属于民间易学。孟喜主要是用卦气说解易,把六十四卦与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相配,来解释一年气候之变化,京房解易的一大特色是八宫卦和世应游归说,东汉郑玄在四正和四维卦的基础上,加上中宫,提出九宫说,并和五行、五常联系起来,其爻辰说、九宫说,进一步发展了卦气理论。荀爽和虞翻在继承孟京二氏卦气说的基础上,又提出卦变说,扩大了取象范围。宋代义理易占据主要地位,但象数易亦有传承,刘牧、邵雍以数解易,朱震以象解易,明末清初的方孔炤、方以智父子则以象、数解易,在易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需要注意的是,象数易需要和术数区别开来,汉代以后出现的六壬、奇门、梅花易数、四柱命理、风水堪舆和紫微斗数等,具体如《梅花易数》中的万物类象则更加全面,梅花易数依先天八卦数理,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来进行起卦,是《周易》术数的发展,与真正的易学有悬隔之别。可以说,两汉是象数易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易学史上,象数易代有传人,但由于占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的下降,使得其主要成为民间之学,但象数之学关于天地化生自然模式的构建,促使了义理之学的形上构筑。
天道和人道问题,在先秦时期,就是思想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由于神学思想的盛行,龟卜和筮占曾长期充当了天人之间的媒介,到春秋时期,由于人文思想的兴起,轻天道重人事思潮蔚为风气,这种思想并导致了易学的分途,而早期儒家在义理易的阐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家代代相传的传统,使得义理易成为六经之首,这是义理易发展的重要标志,而象数易在汉代也有飞速发展,可以看出,这种做法背离了孔子传《易》的根本宗旨,以致后来才有王弼注《易》的“尽黜象数”。在易学史上,《易》有象数易、义理易之分,研究《周易》需要了解象数,这是观象系辞和《易传》的基础。清人所谓的“尽黜象数”,并不是王弼注《易》完全抛弃象数,注《易》完全抛弃象数那是不可能的,“尽黜象数”是说王弼不取汉人纷繁的解易方法,就简归约,重拾《易传》解易的基本方法,基本仍属于以传解易的途径。宋代,《周易》诠释更加哲理化,朱伯崑指出:“宋易的特点之一,是将《周易》的原理高度哲学化,其易学哲学标志着古代易学哲学发展的高峰,而且成为宋明哲学的主要内容”,①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二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8页。宋代的程颐就继承了王弼解《易》的传统,从而把义理之《易》进一步发扬光大。宋代的另一大儒朱熹,主张在象数基础上说理,如从义理易的视域观之,其《周易本义》远不如程颐《易传》醇正,图书之学正是由于朱熹的推崇,而影响深远的,这种折中取向促进了象数易的发展,并成为清代《周易折中》的先导。除象数和义理的分疏外,还有一种新兴的以史解易思潮,②对这种以史解易的方法,杨庆中曾作过专门研究,他认为《易经》卦爻辞是否都是历史记录,值得讨论,考证历史的结论大相径庭值得深思,参见杨庆中:《周易经传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14-120页。需要指出的是,以史解易的方法,有其合理性,《周易》一书卦爻辞有历史事实,这点不容否认,但应该认识到,《周易》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是不多的,比较重要的如帝乙归妹、王亥丧牛羊于易等,这些事实亦见于其他材料,《周易》虽然可以起到证史的作用,但其作用不可无限放大。在《周易》的诠释史上,闪耀着先哲智慧的光芒,借助《周易》的外壳,古代学者表达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其对本体论的探讨,宇宙万物生成理论,自然、社会的和合观念,无不是古代智慧的结晶,取象的多样性,占筮的决疑功用,都使得《周易》早已突破了低层次的占筮目的,如果说《周易》蕴含着先人生生不息的价值追求,那么他们建构的宇宙生成理论里面,无疑也包含着科学的萌芽。
《周易》作为三《易》之一种,其来源于早期数占,是古人判断吉凶的一种方式。随着思维水平的提高和重德思潮的兴起,筮占的作用主要在于“决疑”,断意在先卜筮在后的做法,反映出人们的认识业已超越了传统的筮占,可以看到,《左传》中的一些筮例的解释就已不为《周易》所拘,而是根据人事解《易》。《周易》一书虽然有着占筮之书的外壳,但更有着义理之书的深厚内涵,是一部借占筮形式体现人生智慧的著作。不过长期以来,《周易》的文化价值被扭曲,一般人更是把《周易》和占筮之书等同起来,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易文化的健康发展。在《易》的体认上,只有透过表象掌握其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智慧,批判继承《周易》思想,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也就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目的所在。
Developement of Zhouyi(周易)and Thought in Shushu(术数)Presentation
LI Gui-min
(School of History and Tourism,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China)
Yi Xue originated from digital Divination, from the formation of Zhouyi, because the principle of the solve problem and divination in the last, let it become a book of wisdom. With the develepment of the humanistic Thoughts in the Chunqiu Period, it break the function of divination, Yi Zhuan is being classics of the enlightenment in Confucianism, the history of interpreting the ideas of Zhouyi in the ancient history, it is the history of division and reunion of Xiang-shu and Yi Li, the elucidation of the sage in ancient times to mode of the universe generation, Harmonious Idea of nature and society, moral ethics, etc, it reflects their deep thought to nature, society, life. It is also the wisdom crystallization of Philosophy.
Zhouyi; Xiang-shu school of Yi Xue; Yi Li school of Yi Xue
[责任编辑 山阳]
B21
A
1672-1217(2017)06-0061-05
2017-09-10
李桂民(1967-),男,山东金乡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