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军,杨颖华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基于三屏显示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
黄东军,杨颖华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学习空间理论支持多屏显示系统的应用。但目前多媒体教学系统大多是单屏显示的,呈现内容局限于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无法同时显示更多的教学内容,尤其在需要比较不同的教学内容时,教师不得不进行窗口或画面切换,导致内容停留时间减少,增加观察负担;此外,要显示学生计算机桌面图像也很困难。我们设计实现了一个由三显示屏构成的多媒体教学支持平台,包括教师主屏、教学辅助信息屏、学生桌面显示屏。由于系统能同时显示多屏画面,因此便于学生观察比较,特别是能够显示一个或多个学生计算机桌面图像,有利于开展互动式教学。实际应用表明,三屏系统能够显著改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学习空间;多媒体;教学支持平台;三屏显示系统;应用
从感知的视角看,传统教学也是多媒体的,教师通过声音传递听觉信息,采用粉笔和黑板传送视觉信息,借助挂图、设备、模型等实物,为学生提供切身的学习体验[1]。但是,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使这种场景得到了极大提升,数字化教学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于一体,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数字媒体手段表现教学内容,为实现其教育思想和教学目标开辟了广阔空间。
然而,目前大部分多媒体教学系统仍存在不足,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基于单一显示屏幕,呈现空间狭小,缺乏互动功能,教师的主动性、学生的参与性难以充分发挥[2]。本文主要针对单屏显示系统的缺陷展开研究。
学习空间理论强调促进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模式的四个方面[3],包括物理学习环境设计、认知理论的理解、技术领域的创新、教学方法论的构建。仅就物理学习环境设计来看,教育技术专家和实践者普遍认为[4][5],在数字媒体与互联网时代,学校需要重视以显示系统为核心的创新性学习空间的建设[6][7]。研究人员指出,用于教学的显示系统正从传统的单一屏幕模式向多屏显示模式发展,而交互功能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多屏显示系统的作用[8]。
多屏显示系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四面升降黑板,这种黑板具有书写内容停留时间长、便于对比与回顾、帮助形成更加清晰的讲课与听课思路、减少擦黑板时间等优点。
现代数字显示技术所构建的多屏显示系统,可以看成是多个滑动黑板以及视觉或艺术学科中使用的双幻灯系统等传统多屏显示技术的新发展[9]。Seward等人的研究表明,由多信息界面围绕的圆桌加上技术人员工作区,能够把小组成员的表现意识提升到更高层次,“中层管理人员的思想和行动像高层管理者,而高层管理者的思维像董事一样”[10]。Seward将这样的空间称为the Pod。the Pod的实践展现了多屏显示学习空间的潜力和优势。
鉴于上述观察,我们研究了一种基于三屏显示系统的教学支持平台。该系统由教师主屏、辅助信息屏、学生桌面共享屏构成,旨在让学生通过教师主屏获取课堂讲授的主体知识,通过辅助信息屏参阅相关资料,尤其通过桌面共享屏实现交流和分享。我们的目标是创建一种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强学习自主性和参与性、提升教学质量的学习环境。
图1给出了系统结构。
图1 系统结构
该系统设计方案利用USB转VGA显示卡,搭建起以教师计算机为中心的三屏显示系统。该方案实现成本低,软件设计相对简单,使用方便。缺点是对教师计算机要求较高,且必须拥有两个以上的空闲USB接口,并支持多屏显示。但随着个人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升,这个缺点容易克服。在本设计方案中,投影屏幕包括教师课件屏(第一屏)、辅助信息屏(第二屏)和学生桌面显示屏(第三屏)。第一屏主要展示授课的主体内容。第二屏主要用于呈现与教学相关的辅助信息,如参考文献、课堂习题、实验结果等。第三屏旨在实现交流和分享,通过将任何一个或者若干个学生的桌面显示出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这是本项目的特色。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应用模式特别适合诸如程序设计、软件应用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通过显示学生桌面的编程或软件应用的情况,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三屏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与具体应用相关。实际上,本系统并不限制教师对三屏的安排,教师完全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利用三个或其中部分屏幕。例如,三个屏幕全部用于显示学生计算机桌面图像。
软件设计是系统的核心和关键。在上述系统组织方式下,由于教师计算机直接连接到第一显示屏,因此,我们容易通过MS PowerPoint、Prize等演示软件实现授课内容的呈现。第二屏也容易通过独立演示软件或窗口实现内容呈现。
关键是第三屏。第三屏的目标是呈现学生桌面图像。从技术上看,达到这个目标有多种选择。例如,利用Netmeeting、Office Live Meeting、QQ等及时通信工具中的桌面共享功能,教师能够将学生计算机的桌面共享到教师主机。但是,这种技术路线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首先,管理负担较重,所有参与教学活动的计算机都要运行及时通信软件,这要求教师有更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其次,教师计算机运行应用共享之后,计算开销会显著增加,严重降低计算机效能。此外,这种方式也难以同时显示多个用户的桌面图像。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轻量级的远程桌面图像传送与显示软件。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运行在学生计算机上的图像捕获与发送程序(属于C/S模式中的Server端),其主要功能是捕获学生计算机的桌面图像(序列),并通过Socket方式传送到教师计算机上。第二部分是运行在教师计算机上的客户端程序,其主要功能是接收远程计算机传送过来的图像(序列),并将这些图像显示在投影屏幕上。该方案的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桌面捕获与传输显示系统
上述解决方案的优点在于,学生桌面捕获、图像传输和教师端的接收与显示,均通过单一功能程序实现,效率高。单一功能的专用系统,既不需要远程桌面连接使用的账号与认证,也没有视频会议、即时通信工具等系统的复杂性,同时,还能同时显示多个学生的桌面,采用二分屏、三分屏、四分屏、甚至画中画等方式。
实现技术上,我们利用Windows环境下的GDI (Graphic Device Interface)所提供的SelectObject和Bit-Blt两个函数实现屏幕捕获。SelectObject是一个设备上下文函数(device context function),其功能是将一个对象选择到特定的设备上下文(DC)中。BitBlt函数的功能是执行位块传输,就是把特定设备内的一个矩形区域像素的颜色数据,传送到目标设备上下文中,目标可以是一个窗口或内存区域。利用这样一个组合,再结合位图数据结构以及数据操作,即可以实现屏幕捕获。
至于网络传输,我们采用了Socket程序设计技术。一方面,学生计算机运行屏幕捕获与传输服务器程序,该程序执行WinSock初始化、设置Socket地址与协议类型、解析服务器地址与端口信息、创建侦听Socket、绑定侦听Socket,最后将该Socket置于侦听状态即可完成网络准备工作。一旦服务器侦听到一个连接,则调用WinSock的accept函数接收该连接,之后就可以调用系统的send函数发送数据了。send函数有一个关键参数,即捕获图像在内存中的首地址指针,正是通过代入这个指针,send函数得以将图像发送到网络。
另一方面,教师计算机运行接收图像数据的客户端程序。客户端功能主要包括服务器地址解析、Socket创建、连接服务器、接收并显示图像数据等部分。图3是客户端(教师计算机)接收到的远程桌面图像(序列)。
图3 教师计算机接收到的远程学生桌面图像(窗口内)
上述系统已经在本校计算机与通信实验室得到应用。我们在实验室搭建了一个由短焦距高清投影仪、三块拼接在一起且有一定夹角的大规模显示屏构成的平台,如图5所示。利用该系统,我们进行了《多媒体原理与系统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分布式系统》、《物联网技术导论》等课程的教学,历时2年多。
在两年多的时间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近6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取了“问题+选择答案”的问卷模式,共有8个问题,如表1所示。
表1 问卷调查题目
以下是调查统计结果与结论。
(1)三屏系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教学内容
在被问到“三屏系统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比查看教学内容”这个问题时,有62.3%的学生表示“很有效”,33%表示“有效”,两者合计达到95%。这个结果与学生对“三屏系统是否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信息类型”的评价结果非常一致,后者的“很有效”支持率为59.2%,“有效”的支持率为38.7%,总体有效的评价为97.9%。
上述调查结果符合系统设计目标。实际上,三屏系统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为对比显示差异化内容提供了方便。没有内容上的差异化和对比性,三屏系统的优越性就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三屏系统的优势,教师应当尽可能在三个屏幕上显示对比性强的内容。例如,我们在一次教学中,在三个屏幕上分别显示出三个学生对同一问题的求解算法与运行效果,鲜明的对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2)三屏系统有助于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
在评价“三屏系统是否有助于开展启发式、开放式、互动式课堂教学”这个问题时,有36.7%的学生表示“有很大帮助”,53.1%表示“有帮助”,两者合计达到89.8%。这个结果与学生对“三屏系统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的评价结果非常一致,后者对“有很大帮助”的支持率为40.1%,“有帮助”的支持率为49%,总体有效的评价为89.1%。
很明显,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所以,当学生认可三屏系统有助于学生参与教学的时候,就必然会认可系统有助于互动式教学的开展。这就是上述两个调查指标的评价呈现一致性的原因。
与互动式教学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课堂内是否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教学中除了语言的交流以外,如果能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将会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我们设计的三屏系统,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就是能够同时显示多个学生的计算机桌面。这就为学生表现自己的编程、设计、制作等能力,开展竞争性实践活动,提供了舞台。因此,在被问到“三屏系统在动手实践教学过程方面是否有帮助”时,有55.1%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认为“有帮助”的占38.8%,总体支持率达到93.9%。
我们注意到,上述三个调查项目的评价中,学生对“三屏系统在动手实践教学过程上的优势”的认可度高一点,这可能暗示学生更希望三屏系统用于动手实践教学。实际上,我们目前的三屏系统正是安装在实验室的,采用系统进行的课堂教学均含有实践内容,而进入实验室之前,参与试验的学生主要在传统多媒体教室内上课。因此,在三屏系统支持下的教学与以往的课堂形成了强烈对比,从而强化了学生对系统优势的认同和期待。
(3)三屏系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对教学质量有决定性影响。然而,注意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心理特征,除了学生个人的心理、身理上的原因以外,注意力还受环境和教学方式的制约。学习环境混乱、嘈杂必然会显著降低注意力,而教学内容和方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
在被问到 “三屏系统是否提高了你的课堂注意力”时,28.6%的学生表示“提高明显”,61.2%的学生表示“有提高”,两者相加为89.8%。
我们认为,之所以三屏系统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除了教学内容以外,主要原因是改善了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在教学方式的改善方面,基于三屏系统的互动、比较、表现、竞争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因而有助于激发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从机制上看,三屏系统具有更宽广的视域(field of view),单位面积显示的内容减少(需要教师自觉利用这一优点),已经讲解的内容有更长的停留时间,因此,学生的认知心理负担明显降低。这一点也为调查所证实。在被问到“三屏系统是否看起来更轻松”时,77.6%的学生表示“确实更轻松”。
当然,77.6%的比例似乎还不足以与89.8%的注意力提高率成正相关。但是,我们的另一项调查可以解释其中的原因,在被问到“三屏系统是否会增加学生接收信息的负担”时,尽管有65.3%的人表示不明显,但表示“有增加”的为30.6%,表示“增加很多”的为4.1%,合计达到34.7%。这说明,尽管三屏系统改善了教学环境,但是总体上由于信息量加大、信息类型增多,学生接收信息的负担会有所增加。显然,在负担加重的情况下,注意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在被问及“三屏系统是否会增加紧张感”时,尽管有55.1%的人表示“不明显”,但还是有40.8%的学生表示“比单屏系统紧张”或“有点紧张”,4.1%表示“很紧张”,三者相加为44.9%,这个结果与对“接收负担增加”的评价比较一致。
所以,三屏系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但是,教师在利用系统的时候,需要适当控制教学信息量,以便在提高注意力和增加学习负担之间确定一个平衡点。
本文设计实现了一个由三个显示屏构成的多媒体教学支持平台,包括教师主屏、教学辅助信息屏和学生桌面显示屏。系统的核心和关键是教学控制软件,包括学生桌面捕获与传输、教师计算机接收进程、显示进程等。该系统不仅能同时显示多屏画面,便于学生观察比较,而且具有显示内容的灵活切换等功能。实际应用表明,三屏系统能够显著改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比较观察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最终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在系统的应用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控制显示信息量。此外,系统要求安装三个投影仪和三块常规显示屏,成本上是一个挑战。尽管如此,考虑到该系统带来的好处,我们认为整体效用仍然是较高的。
[1]Thomas E.Ludwig,David B.Daniel.Using Multimedia In Classroom Presentations:Best Principles,Boston University technique report,2004,December,pp.1.
[2]B.Bligh.Learning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Multi-Display Learning Spaces.Inted 2010 Proceedings [C].2010.36-46.
[3]Sweller,J.Evolution of human cognitive architecture.In B.Ross(Ed.),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San Diego:Academic Press,2003,ISBN 0125433433.
[4]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段元美,王世纯,等.基于交互白板的课堂教学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0,(3):84-86.
[6]Bligh,B.,Lorenz,K.The Rhetoric of Multi-Display Learning Spaces:Exploraroty Experiences in Visual art Disciplin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Technology&Lifelong Learning,2010,6(1):2-27.
[7]De Jong,T.The guided discovery principle in multimedia learning.In R.E.Mayer (Ed.),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pp.215-229).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8]胡娟娟.多屏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李颖敏,唐志敏.DSDM:一种基于机群系统的多屏显示接口[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39(6):756-762
[10]Seward,R.R.,Diaper,D.&Sanger C..The Pod: a Purpose-built Environment to Support Group Working [A].D.Diaper,C.Sanger(Eds.)、CSCW in Practice:an Introduction and Case Studies[C].Berlin:Springer-Verlag,1993.151-161.
(编辑:郭桂真)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信息化专业委员会成员名单
(基础教育部分)
大连市甘井子区华西小学
大连市甘井子区泡崖小学
大连市甘井子区郭家街小学
大连市经济贸易学校
大连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大连市第一中学
上海长宁教育信息中心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
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
上海市交通学校
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
上海市医药学校
上海市金英小学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局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上海市普陀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
上海复兴高级中学
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
山东省寿光市电化教育馆
山东省沂水县齐鲁博苑学校
山东省临沭县教育体育局
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
山西太原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校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小学校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桃园南路小学校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教育局信息技术教育中心
山西省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
山西省晋城市教育信息中心
山西省原平市实验中学
山西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广东实验中学
广东省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
广州市黄埔区东荟花园小学
广东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广东省惠州工业科技学校
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
广东梅州市华南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舞蹈学校
广西百色市田东县教育局
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
广西柳州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广西省桂林市教育局
广西教育信息中心
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
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
广州市荔湾区外语职业高级中学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
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
天宁区教师发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中心
天津市北辰区教育局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
天津市和平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天津市河西区闽侯路小学
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
天津市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天津市新华中学
天津市滨海新区教育局
天津市静海县模范学校
天津市耀华中学
无锡市育英实验小学
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玉溪技师学院)
云南省泸西县第一中学
云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太原市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太原市十八中)
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教育电视台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教育局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教育信息中心
内蒙古教育厅网络信息中心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电化教育馆
巴彦淖尔市实验小学
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
巴彦淖尔市第二中学
甘肃省张掖市第四中学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第三中学
本溪市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
石家庄市电化教育中心
东方慧沃(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市八一学校
北京大兴区黄村镇第二中心小学
北京四中
北京外事学校
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信息中心)
北京市丰台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中心
北京市公共交通高级技工学校
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信息中心
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北京市延庆县教育信息中心
北京市财会学校
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
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
北京市知春里中学
北京市金隅科技学校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小学
北京市经贸高级技术学校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
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
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学校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信息中心
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
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南口学校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北京市商业学校
北京市密云县教委教育信息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
北京市景山学校
北京汇文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北京朝阳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网络中心
四川广安市岳池县电化教育馆
四川省双流县教育局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实验小学校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十三小学
四川省江油市教育信息管理中心
四川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四川省彭州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教育局
包头市电化教育馆
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
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辽宁省本溪市第十二中学
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教师进修学校
辽宁省阜新市实验中学
辽宁省实验学校
辽宁省铁岭市卫生学校
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
辽阳市教育信息管理中心
吉林省东丰县教师进修学校
吉林省扶余县五家站镇中心小学
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
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电教中心
扬州市翰林英杰幼儿园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信息中心
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
成都康赛电子科大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合肥师范附小
江西省医药学校
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
江西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江苏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丰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江苏省扬州市电化教育馆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江苏省江阴市云亭中学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江苏省苏州新区实验小学
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欢口镇中心小学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范楼镇金陵中心小学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首羡镇首羡初级中学
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
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文教体局
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省涟水县幸福里实验小学
江苏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江苏省常熟市虞山镇元和小学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安徽材料工程学校
安徽省芜湖工业学校
安徽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安徽省淮北市教育信息中心
安徽省舒城中学
苏州工业园区娄蔚实验小学
苏州市电化教育馆
吴江高级中学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第三中学
沧浪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
沈阳市于洪区电化教育馆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武汉市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
青岛开发区太行山路小学
青岛开发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青岛商务学校
青海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技术中心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等职业学校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杭州高级中学
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
郑州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郑州威科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邢台市第六中学
河北省宁晋县教育局信息中心
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教育局
河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河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河南虞城县电教馆
陕西省石泉县电化教育中心
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陕西省府谷中学
陕西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南京市电化教育馆
威海市水产学校
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网络管理办公室
临海教育局
贵州现代教育发展中心
贵州省基础数学创新教育技术研究所
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教育局
贵州教育网
贵阳三十七中学
贵阳市花溪区教育培训研究中心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
重庆二十九中
重庆市沙坪坝区育英小学校
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
重庆市暨华中学
重庆南开中学
济宁市电化教育馆
济宁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莘县第二中学
徐州市丰县宋楼中心小学
徐州市云龙区教育体育局
徐州市云兴小学
徐州市公园巷小学
徐州市西苑小学
徐州市西苑中学
徐州市青年路小学
徐州市科技实验小学
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中心小学
徐州市铜山区郑集实验小学
烟台市芝罘区教育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
浙江杭州学军中学
浙江省宁波市实验小学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
浙江省武义县壶山小学
浙江省杭州第七中学
浙江省临海市巾山实验小学
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浙江省象山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
浙江省温岭市之江高级中学
浙江省瑞安市职业中等专业教育集团学校
浙江省慈溪市新世纪实验学校
海南省农业学校
海南省教育厅网络信息中心
聊城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黄山旅游职业学校
铜仁市碧江区教育局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淮安市电化教育馆
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深圳市荣根学校
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学校
深圳市福田区华强职业技术学校
绵竹市教育信息与装备中心
朝阳工程技术学校
厦门市教育事务受理中心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教育中心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
湖北省十堰市教育技术中心
湖北省当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湖北省宜昌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湖北省宜都市第二中学
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
湖北省襄阳市第三十六中学
湖南省工业贸易学校
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湖南省常德市西湖管理区教科文局
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管理办公室
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教育局
温州市电化教育馆
锦州市第八中学
新造职业技术学校
新疆幼儿师范学校
新疆昌吉市第一小学
新疆昌吉市第八小学
新疆教育厅信息中心
福建化工学校
福建省教育厅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福建省集美轻工业学校
福建省福鼎市第二中学
福建教育学院
潢川县行知小学
肇东市电化教育中心
鞍山市交通运输学校
鞍山市信息工程学校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贵州省教育厅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贵州省教育网
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
苏州市教育局
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黑龙江省教育信息中心
浙江省教育信息中心
湖南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信息中心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山西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甘肃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江西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河北省教育发展研究与信息管理中心
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
重庆市电化教育馆
山东省教育厅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G434
A
:1673-8454(2017)04-0093-04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三屏协同的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湘教通[2013]223)、中南大学开放精品课堂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